《三國演義》中,謀士徐庶為什麼能夠得善終呢?

天香雲外飄


友友您好!文武雙全、豪俠仗義的徐庶能在三國亂世中得以善終,我認為可以從孝、忠、才、勢四個方面來一探其因。

徐庶至孝,美名天下

孔夫子倡“仁孝治國”,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歷代帝王或真或假均把“孝”納入治國方略,而漢朝曾將以孝治國奉為國策,影響漢末三國。

《三國演義》中,徐庶輔佐劉備以弱勝強大敗能征慣戰的大將曹仁,震動曹操,又聽程昱之言徐庶之才“十位於昱”,就想將徐庶收於麾下,依程昱之謀:

徐庶為人至孝。幼喪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現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侍養。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其子,則徐庶必至矣!

徐庶收到信後來不及辨別真假,便辭劉歸曹,來到曹營方知中計,徐母也因此上吊身亡,曹操厚葬之,徐庶發誓不為曹操獻一策,可見其至孝。

在以孝治國的大背景下,孝名遠播的徐庶得以善終,必有其理。


徐庶忠義,不可不察

徐庶感念劉備知遇之恩,欲與劉共圖王霸之業,卻因救母心切中計歸曹。但徐庶立於朝堂,不獻一策,以曹操之雄才安能不識徐庶仍不忘劉備之忠?曹操素敬忠義志在四海,能容得了忠義無雙關雲長棄之而千里尋兄,豈能容不下一個已無另投之意的徐庶?

徐庶之才,當世皆知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青年徐庶喜歡練劍,行俠仗義,結交遊俠,快意江湖;後折節學問,亦是出類拔萃,名聲在外。他有“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的抱負,他為人豪爽而有禮,他胸懷韜略卻無狂傲酸腐之氣,另桀驁不馴的關張都欽佩不已。

徐庶一生只推薦過兩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司馬懿,二人皆是影響三國發展的大boss。諸葛亮北伐期間曾感嘆: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石韜兩人呢?可見連諸葛都讚許徐庶之才。

曹操有愛才、愛將的美譽,用人不拘一格,廣招賢才。“令作書召其子”才得來的徐庶,雄主曹操豈會因一徐庶而寒天下賢者心?被善待也在情理之中。況且徐庶在曹魏也並非吃飽等餓無所作為,還是做了很多實事的。

寒門徐庶,無勢無爭

出身寒門的徐庶,沒有背景沒有關係,也不參與任何派系門伐之爭。曹丕時代士族勢力炙手可熱,而這樣一個徐庶也更難一展其才。看似平庸而無為,無勢也無爭,也許這正是他在曹魏時代得以安身立命、得以善終的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墨染酒歌


徐庶少年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後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後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舍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於是每天都起床特別地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麼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地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非常精通。

在風雲爭霸的三國時代,良將謀士如星河般耀眼燦爛,不論是蜀主劉備、漢相曹操還是江東孫郞之所以能夠成就王圖霸業,不但與他們的雄圖大略有關,而且少不了有眾多謀士武將的鼎力輔佐,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成就王圖霸業還得靠集體的力量。

三國謀士眾多,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其中尤其以諸葛亮的智慧最為耀眼。那麼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之所以能夠登上歷史的舞臺,發現他的伯樂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前為劉備所用,後效力曹操陣營的徐庶。

公元192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好友石韜南下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徐庶結識了諸葛亮,二人惺惺相惜,關係非常友好。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駐紮新野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而前往投奔劉備。

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為曹操所敗,徐庶母親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所虜,曹操以此相威脅,要是不到自己這邊來效力就斬殺其母,徐庶不得不含淚辭別劉備,前去許昌投奔既討厭又可恨的曹操。臨行之際,彷彿失去了臂膀的劉備悽悽惶惶地為徐庶送行。徐庶很是同情劉備的遭遇,但因母親在曹操手中又無可奈何,只得向劉備推薦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說自己的才能比起諸葛孔明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從此諸葛亮便登上了三國曆史的舞臺,千里馬算是遇到了伯樂。劉備三去隆中,縱使關羽、張飛二人橫加阻攔也阻止不了劉備朝求賢若渴的決心。

劉備風雨無阻的求賢決心打動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主僕二人促膝長談,縱論天下大勢,最終確定三分天下的建國方略。劉備從此算是徹底找到了人生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不用再像一隻只無頭蒼蠅那樣今天投奔袁紹明天投奔曹操,心中雖有振興漢室的遠大理想,卻又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行動路子。

劉備在與曹操的對決中邊打邊退吞併各種地方勢力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最終來到四川建起了自己長期的革命根據地,養精蓄銳,再行北伐中原,重振漢室的人生夙願。

劉備最終是否實現平生所願暫且不表,這一點眾所周知,但劉備要是沒有徐庶推薦的諸葛亮的鼎力相助,三國的歷史一定會重新改寫,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徐庶呢?到了曹操陣營後兌現當初他離開劉備時的承諾,終生沒有給曹操獻出一條計策,雖然曹操待他不薄,許以高官厚祿,官拜右中郞將、御史中丞。但徐庶不為所動,曹操也拿他沒有辦法,畢竟徐庶不像自以為是的楊修那樣討厭,曹操沒有理由對徐庶痛下殺手。有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因徐庶不屑於曹操之為人,所以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徐庶不願意輔佐曹操。時值今日後人對於曹操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有的人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何為賊?竊者。

然後,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竊漢室江山,當然了,有人說了,曹操是為自己後代鋪好了道路。到魏文帝曹丕當權時候,逼迫漢獻帝禪讓。其實自古以來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德有能者居之。如此言論,並非是推崇屬下犯上,假如這個朝代天下大亂已經民不聊生了,有人站出來搞定局勢,還老百姓以朗朗乾坤,是功德無量之事。

對於進了曹營的徐庶,終生未給曹操獻過一計,乃是兩人性格不合,政見不同所致。在徐庶和陳宮這些人的眼裡,曹操就是漢賊,怎麼可能幫助他。這些人是搖搖欲墜的漢室江山忠實粉絲,以他們的智商應該是可以判斷出來當今朝廷已經沒有希望了,為了一個忠,寧願選擇與漢朝江山一起衰亡,歷史上這樣的悲劇英雄很多。

至於三國時期徐庶這樣的社會名流,我們可以說他品行清高超脫,為人堪稱楷模。作為一個職場人士,缺少與時俱進的精神,因循守舊,枉自埋沒了自身的文武之才,惋惜。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我一點也不覺得徐庶的結局算是善終啊……

老孃被人害死了,然而沒有辦法報仇,還要在他手下效力,如果換作你,你會開心嗎?

小說中徐庶一身的文韜武略,遇到明主劉備卻不能為之效力,被曹操強行逼來,發誓進了曹營不獻一計,一言不發。雖然最後借了龐統的計謀偏居西北,也算是安度晚年,但是古代的西北生活是很艱苦的,而徐庶一身的文韜武略也得不到發揮。

這樣的結局在我看來是算不得善終的。

但是要說為什麼得到這樣的結局,自然是雙方面的。

曹操欣賞徐庶的才能,想讓他為自己所用,因此用徐庶老孃把他逼回來,然而徐庶一言不發,曹操卻不可能殺了他,畢竟自己不擇手段招來的,如果親手殺了他,會動搖其他人對自己的忠心,也會讓更多的有能之士不敢為曹操效力。欣賞依然欣賞,無奈也是無奈,最後徐庶想去西北,曹操也就讓他去唄,至少不能讓他歸對手啊。

而對於徐庶來說,如果他肯為曹操出力,以小說中的能力設定,即便得不到荀彧級別的待遇,在曹操身邊當個紅人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徐庶也是信義之士,說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就不為曹操出謀劃策。最後只能逃離曹操身邊,過點安穩日子。雖然不能為母報仇,也不能大展鴻圖,但是也勉強算個不錯的結局了。

所以這樣的結局是曹操和徐庶都願意接受的,劉備不願意接受,但是無能為力的。不能算很好的結局,但是可以接受,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