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軍事較量中的兵法策略

國共軍事較量中的兵法策略

清風店戰役中,晉察冀野戰軍跑步進入陣地。

  “三十六計”語源於《南齊書》,成書於明清時期,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閱歷總結而成的兵法策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在國共雙方的軍事較量中,中國共產黨多次靈活運用兵法策略,排兵佈陣,運籌帷幄,最終取得了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軍事基礎。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在兵法上,“瞞天過海”實際上也是一種示假隱真或以假亂真、既真亦假的疑兵之計, 一般用來作為戰術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制勝效果。

  1935年的四渡赤水的最終目的是巧渡金沙江,是紅軍長征中的經典戰役。在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中,毛澤東在朱德、周恩來等人的密切配合下,聲東擊西,瞞天過海,左右逢源,指揮紅軍主力大大小小四十餘戰,馳騁數千裡,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進,進中有退,奇正圓合,虛實匯融,創造出了戰爭史上的奇蹟。一渡赤水,紅軍表面上要北渡長江,實際上卻回師黔北,令蔣介石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二渡赤水,紅軍利用敵人判斷紅軍北渡長江的錯覺而揮師向東,取桐梓,奪婁山關,破遵義城,殲滅王家烈八個團和吳奇偉縱隊兩個師,這也是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三渡赤水,紅軍再入川南,再次擺出北渡長江的姿態,待蔣介石向川南調集重兵之時,紅軍已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紅軍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守軍僅一個團的貴陽城亂作一團,趁坐鎮貴陽的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之際,紅軍又虛晃一槍進入雲南,以七條小船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包圍圈。

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原指設法使老虎離開山崗,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或獲利,想方設法引誘最難對付的人離開其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此計的關鍵是“調”。

  蔣介石第二次“圍剿”失敗後不出兩月,又調陳誠、衛立煌、羅卓英、蔣鼎文、熊式輝等人率30萬兵力,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國民黨軍兵分幾路,佔領了中央蘇區的各個縣城和主要交通要道。紅軍則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繼續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千里回師,從閩西返回興國迎戰。1931年7月1日,國民黨各路人馬在興國周圍將3萬多紅軍緊緊包圍,紅軍被迫繞道閩西的連城到瑞金,再經于都、寧都到興國,在千里迂迴中,紅軍採取避實就虛的策略,在敵陣空隙之中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消滅敵人。此時,國民黨30萬大軍跋山涉水,連續行軍,已是精疲力竭,怨聲載道。8月,紅軍一舉取得蓮塘、良村戰鬥的勝利。毛澤東興奮地說:“我們終於在蓮塘打了第一個好仗。”此後紅軍主力迅速回師東進,集中兵力殲滅了黃陂之敵毛炳文第8師。隨即,毛澤東又命羅炳輝率軍佯攻北上,掩護紅軍主力西出突圍。直到8月底,蔣介石才如夢初醒,方知中了毛澤東的“調虎離山”之計,只得命令部隊西移。9月6日,黃公略率紅三軍隱蔽在老營盤,待敵軍路過時,出其不意從側後予以猛烈襲擊。此役,殲滅國民黨一個旅4000餘人的兵力。9月中旬,“圍剿”中央蘇區的各路敵軍已成驚弓之鳥,無心戀戰,各尋生路,紛紛退出蘇區。毛澤東乘機指揮紅軍在興國與東固交界的方石嶺、張家背等地截住蔣鼎文第9師一部和韓德勤第52師全部,一舉全殲。

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原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指先虛張聲勢,使敵人產生錯覺或者分散精力,達到出其不意地制勝目的。

  在萊蕪戰役中,粟裕運用聲東擊西的妙計,取得萊蕪大捷。1947年1月底,蔣介石調53個旅組織會戰,進攻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聲言要與劉鄧中原部隊會合,造成人民解放軍主力西渡運河的假象。粟裕精心佈置的這個迷魂陣,騙住了國民黨的軍政要員。陳誠在徐州大吹大擂:“陳毅殘部迭經重創,已無力與國軍決戰,企圖偷渡運河,欲與劉鄧部會合,國軍正在追剿中,山東之大局指日可待。”陳誠已經認定共產黨軍隊要偷渡運河。當時坐鎮濟南的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已經感覺有些不妙,當他發現解放軍由費縣向西北方向運動時,立即調整部署,急令北線部隊全線收縮。為了徹底迷惑敵人,粟裕命令先頭部隊不要攻擊正在後縮的敵軍部隊,這一招果然生效。陳誠不能容忍王耀武對自己命令的蔑視,嚴令後縮的北線部隊重新向萊蕪、新泰攻擊,已經逃出解放軍包圍的敵人又重新鑽進專門為他們設置的口袋。由於陳誠中了計,敵軍只好聽命於粟裕的“指揮”和“調動”。

圍魏救趙

  人民解放軍創造性地將“圍魏救趙”發展為“圍點打援”。所謂“圍點打援”,是指首先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軍事要點,迫使或誘惑敵人增援,然後集中主力或優勢兵力殲滅援敵於運動之中。在許多情況下,其目的不在於攻打被圍之敵,而在於攻打援敵。“圍點打援”之妙在於“奇正之變”。在戰爭史上,很多絕妙的戰術和計謀往往只能使用一次,因為一旦為敵人所知曉,就失去了應用價值。然而,為什麼“圍點打援”這一戰術在解放戰爭中卻能屢建奇功呢?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對於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複雜程度的戰鬥或戰役來說,“圍點”和“打援”是兩個永恆的主題。其次,在“圍點打援”的戰術中,“圍點”和“打援”是一對相互轉化的矛盾。國民黨軍隊之所以屢屢在此翻船,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法搞清楚人民解放軍究竟是要攻城還是要打援,而解放軍的“圍點打援”則正是抓住了“奇正之變”的要訣。

  清風店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經典的“圍點打援”戰例。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向保定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迅速形成對徐水的圍攻態勢,進而威脅保定。蔣介石飛抵石家莊後,誤以為人民解放軍在保北地區已被他的主力部隊所鉗制,無法脫身。因此,蔣介石命令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派駐石家莊的第3軍軍長羅歷戎部赴保定,從南北進行夾擊。而這正是晉察冀野戰軍所希望的,於是國民黨軍隊在清風店地區被解放軍的打援部隊6個旅包圍,全軍覆沒,第3軍軍長羅歷戎被俘。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圍城是假,打援是真。晉察冀野戰軍以3個縱隊加2個旅的兵力做出攻城之勢,迫使國民黨軍隊出援。圍城是正、打援是奇,實現了“以正合,以奇勝”的兵家之妙。(付昱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