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今天我來說說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王陽明,相對於古人對其的高度的評價,今人對他的瞭解還是相當不夠的。

· 他被稱為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之一,而其餘兩位則是婦孺皆知。

· 他是公認的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

· 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當年明月盛讚王陽明:“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明朝那些事兒》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陽明。

· 他是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陽明先生以降,無出其右;錢穆先生把王陽明的《傳習錄》歸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聖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一、陽明出生

王陽明生於我國農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裡“臥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書聖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陽明在出生時,他的祖母夢到了一位仙人乘著祥雲而來,抱著一個孩子送給他,然後王陽明就出生了,所以他的爺爺給他起名字叫王雲,因為仙人乘雲而來。

但是王雲生下來一直到5歲都不說話。後來一位雲遊和尚在到他們家門口碰到他,端詳了半天,摸了摸他說:“好一個孩兒,可惜說破了。”這話就是說,天機被說破了,他的祖父一聽就明白了,回家就改名為王守仁,結果馬上就會說話了,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我國的歷史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傳說那就稱不上偉大。

王陽明無疑是一位神童,從小就會作詩。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年間的狀元郎,世稱龍山公,做官一路至南京吏部尚書,為人正直,官聲頗佳。王陽明13歲時,他的母親鄭氏去世,這讓他異常悲痛,而且他父親那位由愛妾升為正室的繼母跟他先祖王祥的繼母差不多,對幼時的王陽明很不好,可王陽明卻並不像王祥一樣愚孝,他找來了一個巫婆,給那巫婆一點銀子,這般這般囑咐了幾句,又在集市上買了一隻鴞鳥,然後把這隻鳥藏到他後媽被窩裡,他後媽回家一翻被子,被嚇壞了,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野鳥入室”是不祥的預兆,忙問怎麼辦,王陽明就給她出主意說找個巫醫來問問,於是那巫婆就被找來了,假裝做法被王陽明的生母親附體,嚇唬他後媽說:“我知道你對我兒子不好,所以我就來找你了,你要再敢對我兒子不好的話,我就把你帶走!”嚇得那後媽連忙承諾。

這件事雖是野史,卻也表明王陽明自小就喜歡施展計謀,這也成了一些人詬病之處,有人說王陽明老愛搞耍計謀,不夠光明正大,不講信譽,包括他在後來打仗時,也是計謀百出,那些土匪、寧王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被他騙得團團轉。

但在信譽這件事,另一位完人——孔夫子曾有一件類似的事情,孔子在“絕糧於陳蔡”時,遭遇到了一股土匪,土匪要殺他們,孔子就跟匪表明了身份,匪徒們知道孔子是當時一位著名人物,就說:“行,我不殺你,但你得向我保證發誓,你不能舉報我!”孔子答應了,但回頭碰到魏國軍隊,孔子馬上舉報說那邊有盜賊,孔子的學生傻眼了,心說夫子你怎麼這麼不講信用呢,孔子就講了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意思是“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這並不是君子,這也是小人”,你跟盜賊要講什麼信用,可見王陽明是深得孔子真味的。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二、五溺時期

王陽明自幼聰慧過人,精力超常,異常好學,在他篤定於儒學之前,先後學了五樣東西,即所謂的“陽明五溺”說。

先是遊俠,他想做個大俠,經常練武耍劍,但後來想著當俠客闖蕩江湖,沒什麼出息。

後來就學騎射,騎馬射箭,學兵法,當孩子王,指揮小朋友排兵佈陣,這為他後來的百戰百勝打下了基礎。稍後又沉迷於辭章之學,學李白杜甫蘇東坡作詩寫詞。寫了一段時間,也覺得沒意思,就開始學神仙之術,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最誇張的是他17歲結婚那天,當了逃跑新郎,突然溜出去走到一個鐵柱觀的道觀裡,跟一個道士一起打坐到天明,他的岳父派人到處找,終於找著了。那道士還跟他說20年後再相見。

後來又學佛教,參禪悟道,留下了一個很著名的典故,他在江西為官時,有一次到一個寺廟去,那寺廟有個房間關著門,不讓人進,王陽明覺得很奇怪,有一種特別的熟悉親切感,就想進去看,因為他是太守,就進去了,結果裡面有一個坐化了的和尚骷髏,面前還有一首詩:“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這意味著他的前世是一位高僧,可見他跟佛教有著極深的淵源。

可見,即使聰明如王陽明,在其步入正途之前,也有過迷茫探索的時候。我們今天看到一些孩子玩搖滾,拍微電影,就強行干涉,真的應該反省一下,何不讓他們作一嘗試呢,只有不斷地嘗試、選擇,才會成就他的經驗和智慧,而你以為沒用的東西,說不定正是將來在別的領域成就他的優勢。王陽明能百戰百勝、文采斐然、書法出眾,他的“心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何嘗不是他少時的雜學之功!

18歲那年,王陽明去江西上饒,拜訪了一個大儒叫婁諒,婁諒跟王陽明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聖人必可學而至”,這句話一下擊中了王陽明,從此讓王陽明堅定了決心,他的目標是要成為聖人,要做孔孟那樣的聖人!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三、科舉與仕途

王陽明21歲鄉試成功,考中舉人,22歲參加會試失敗。因他少有才名,再加上他爸爸是京城高官,於是很多人都來安慰他,包括當朝宰相李西涯,打趣他說:“汝今科不第,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也不推辭,拿筆一揮而就。眾人皆歎服。但估計這幫官場老手會嘀咕,沒中狀元就這麼牛,要是中了那還眼裡有我們嗎?

果然,王陽明25歲那年參加會試時,別說狀元了,連那金榜的邊也沒摸上,這次就糟了,流言蜚語四起,說什麼還《來科狀元賦》呢,這下丟大人了吧?但王陽明當時很淡定,他說了一句非常具有聖人氣象的話:“世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各位,孔夫子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既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有錢人的生活;他也可以享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可以在絕糧於陳蔡時彈琴唱歌。所以他永遠保證這顆心是中正平和的,這就是聖人的不動心。

28歲重新參加科舉考試,這次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了仕途。當時韃靼屢犯邊境,強大的明朝卻不能一舉拿下,因為中國的歷史,自宋代以後就武力就不行了,因為文明的國家就是財政國家,不想打仗,怕死人,老想拿錢擺平,所以就打不過那些少數民族了。這時王陽明就給皇帝上了一道很有名《陳言邊務疏》,內有邊務八策,幾乎條條都切中要害,充分展現了一個大戰略家的視野。

胡適曾有一句名言,他說什麼叫墮落,墮落就是失去了學生時代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而王陽明就一直擁有這兩樣寶貴事物,他並沒有因為每天忙於官場事務而丟掉了學習,他三十多歲時候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小時候他祖母非常疼他,而那會他祖母已經七八十歲的老人了,身體一直不太好,王陽明就很焦慮,他就反思,為什麼我對祖母這麼牽掛,後來他突然明白這就是孝,是人在小時候就有了孝的念頭。如果修佛老,連這個孝的念頭也沒有,就不去傳宗接代,那麼連人類自己都沒有了。於是,王陽明決定放棄了對佛老的追求,專習儒家的聖學精神。

34歲的時候,王陽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當時,明朝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歷史上數得著的壞太監劉瑾專權營私,禍亂朝綱,那些正直不阿的大臣都被其排擠致仕,給事中戴銑因為勸諫皇帝殺劉瑾而被打入大牢,王陽明也因為其上疏求情而觸怒劉瑾,被打入大牢後杖責四十,打得王陽明一度昏死過去,後又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說到龍場,估計大家會很興奮,以為“龍場悟道”馬上就要到了,而王陽明差點就死在去龍場的路上。壞太監劉瑾派出了兩個大內殺手。這兩個殺手在路上挾持了王陽明,準備要殺他,這時,來了兩位仰慕王陽明的鄉鄰,跟那兩殺手說,王主事是當今的大賢士,不要殺他,就是殺他,也給他留個全屍,讓他投河自盡吧,你們的罪孽也小點,還給他們買了酒菜吃喝。喝完酒後這兩殺手就帶著王陽明就河裡走,王陽明乘機快速走向河邊,乘著天色昏暗,殺手醉眼惺忪,扔了一塊大石頭到河裡,脫掉鞋子扔在河邊,佈置了一個投河現場就溜走了。為了防止追殺,後來就搭了一艘小船,突遇暴風,竟然漂流至福建。有一天竟然在一個破廟裡碰到了新婚夜一起打坐的無為道長,這已足足過去了二十年。

終於,王陽明到了他該去、且屬於他的貴州龍場。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四、龍場悟道

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就是一個縣裡的招待所所長。但那地兒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招待所,連房子都沒有!龍場那會就是一當地土著山民居住的一個小村落,自古以來就是蠻夷之地,自明代開始才設置有行政區劃。說的話都聽不懂,“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就是能夠聽懂交流的人,都是些中原地帶亡命之徒逃亡到那裡的。沒辦法,王陽明就和那幫亡命之徒、當地的土人們生活在一起。剛開始,土人們還想把王陽明給殺了,後來這些人就夢到神仙的告誡,很快就同王陽明相處甚好。王陽明在這個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覺,蓋了小茅草屋,教土人們學些基本的文化常識。

中國古人認為聖人就是這個人走到哪兒周圍的人就會變好,比如堯舜禹、孔子,包括近代的納爾遜·曼德拉,連他蹲監獄時,那些些獄卒都能跟著變好。王陽明在當地就是聖人之為。不過龍場的生活環境還是很艱苦的,他僕人應該都得了抑鬱症,反過來,王陽明還得伺候他的僕人,安慰他。

如同那句歌詞一樣,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他總會覺得死亡的威脅會來臨,他知道劉瑾不會放過他。王陽明發現自己還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為什麼還怕死。於是,在屋後弄了一個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參悟。有一天夜裡,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來了,特別高興,他頓悟了,說了一句特別重要的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個人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何必從外面去苦苦尋道呢。這句話就代表龍場悟道精神。這個話其實和釋迦摩尼在頓悟以後的話幾乎一樣,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突然頓悟 他說什麼呢,他說:“咦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眾生,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都跟如來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妄想執著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證得。

所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自在人心”,這個你可以把它對應為佛性。

因為與佛祖頓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評王陽明就說,他那根本不是新創的,他說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學年間,說誰是佛法是罵人,因為他們排斥佛老。王陽明說我不是佛老,我說的是良知,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這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之後,他開始做龍場教化,開始正式收徒上課,四方的人聽說此地出了一個大儒,紛紛湧來聽他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問。他還建了一個小屋子叫“何陋軒”,古人聽來這個名字不得了,因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是《論語》講的,敢用“何陋軒”來起名字,是說你可以德配孔子,有點大逆不道。當然王陽明還遮掩了一下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用“何陋軒”以待來者,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他內心是希望成為孔子的,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玩易窩,這四個王陽明的故居現在都有,當然都是後人所建。

龍場頓悟後,王陽明建立了龍岡書院,1508年,貴州巡撫王懷來還特地跑來見王陽明,這時雖然劉瑾猶在,他已經被任命為廬陵知縣,可見他的上層關係還是不錯的。1510年劉瑾被殺,他就入京見皇帝,開始擔任各種官職,在京師辦學,每天結交朋友給人講課。王陽明的學生跟孔子的學生不一樣,孔子的學生三教九流,啥人都有;而王陽明的學生則基本上都是當官的,而且很多官當的比他大,省部級的高官一大堆。

這個時候王陽明提出許多的有名的言論,比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到現在也廣為引用。他還提出在世上磨鍊這樣的理念,古代儒生學習,一天到晚埋首書本,與社會脫節,而王陽明認為說什麼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麼怎麼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陽明的教法讓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可以同樣把聖人之學用在生活當中,用在政治當中,用在剿匪當中。

後來真正鍛鍊王陽明的機會來了!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五、百戰百勝

1517年的時候王陽明擔任江西巡撫,他主要管著南贛、汀、漳這些地區,也就是現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地區,這些地方山高林密,匪患嚴重,派王陽明這麼一個文官去剿滅這些匪患,按理說大家其實不太看好,但王陽明一去,也就幾周時間全部剿滅。他的兵法總結如下:

首先是宣傳攻勢。王陽明特別善於宣傳,他到任何一個地打仗之前,一定先寫一篇入情入理的檄文,這個文章發這個賊窩裡去,就有匪徒說這王巡撫是好人,咱聽他的,不當土匪了,就跑了一大片,他知道大量所謂的匪徒是被脅迫的良民。

第二是情報先機。他認為剿匪不能成功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有內奸,所以非常重視情報工作,既給匪徒那邊安插情報人員,抓住匪徒過來審訊,然後把他們作為情報人員管理,實施反間計。他發明了著名的十家牌法,就是每家每戶的門上都要把你們家住得哪些人,全部都寫下來,隨時準備人們推門進去看,只要有人發現跟這家牌上不一樣的人就要舉報。舉報就有功不舉報就有罪。

第三是軍機森嚴。怎麼讓士兵打仗能玩命地衝呢,王陽明特別狠,他認為士兵不敢賣死命的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死,怎麼能讓他不怕死呢,那就是往後退死得更快,所以王陽明打仗,後邊永遠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後退格殺勿論。而且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潰逃,就把這個隊長殺掉,如果這個隊長潰逃,就把那個中隊長殺掉,中隊長潰逃把將軍殺掉。他甚至在平寧王之亂時差點把伍文定給殺了,而伍是他的左膀右臂。

第四安撫百姓。他知道這些匪徒當中不可能全是壞人,所以給他們安排後路,讓他們回來種地,所以大量匪徒一看說,人家當官的挺好的,人家沒有趕盡殺絕。當然對那些真正為患的匪首從不客氣。他其實殺了不少人,他認為殺是為了不殺,他學的是不殺兵法,兵法分殺人兵法和不殺兵法,殺人兵法是殺人越多越好,如白起殘暴地坑殺了40萬降卒。而不殺兵法是殺是為了不殺,曾國藩也是同樣理念,殺帶頭匪賊,此地殺人以立威等。

王陽明使用這些兵法先後平定了漳州、南贛、桶岡、浰頭、橫水、思恩、田洲的匪賊。其中鼎鼎大名的是寧王之亂了,這絕對是歷史上最好聽的故事,奸王、賢妃、陰謀、叛亂、才子、忠臣、勇將、三十六計、神出鬼沒、傻叉皇帝、壞太監、好太監……,各色人等粉墨登場,有情有義,有懸念,有噱頭,天生的一個好電影IP源。而我們的主角王陽明,施展他的人生絕學乾坤大挪移和王陽明兵法在40多天就讓這個明朝數得上的大叛亂煙消雲散,其中精彩,實在是小小推文難以勝任,還是請大家看看書、看看電影解饞吧。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六、我心光明

打完人生最後一仗時,王陽明已經57歲了。

他的身體一直被肺疾所擾,從三十多歲就開始咳嗽咳血。

他從三十多歲他就開始寫奏摺要求歸鄉,從三十多歲一直寫到五十多歲,幾乎年年給皇帝寫奏摺說你讓我回家吧,但朝中大臣知道他是國家棟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直挽留不放。直到最後病重時,皇帝也沒有恩准他返鄉,萬不得已,自己輕舟返鄉。

從南寧回來路過廣州,在廣州休息了一下,從廣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內,王陽明就不行了,他的身體已經徹底被掏空。他身邊有一個學生叫周積,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當船行到青龍鋪,大概早上八點左右王陽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積問他:“說先生有什麼交代的沒有?”王陽明留下了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復何言”或者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然後就在這個舟上離世了……

王陽明去世後,針對他的爭論特別的多,差不多過了五六十年,王陽明才被從祀於孔廟,接受人們的祭奠。

王陽明的這一生永遠都在幹一些和周圍的人不一樣的事,他敢於創新敢於去挑戰,提出了創造性的心學,心學核心概念是致良知,這是王陽明在40多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概念。致良知你要從禪宗的角度講就是你心中的那個主人翁何在,禪宗讓你尋找內心的主人翁,從心學來看就是讓你尋找你是不是憑著自己心中的那點良知做事,或者用我們讀書的人都能理解的話來講就是你做事的時候有沒有正念。所以王陽明在打仗的時候就是打仗,講課的時候就是講課。心學之所以能夠獲得那麼多的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它不是一個空中樓閣似的理論,它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特別管用。

“心明便是天理”。人生在世,那些讓我們勞碌奔波的金錢名利不過是身外之物,夠用就好,多了累人。將自己的內心活得明明白白,從容智慧的度過此生,才是真本事。

王陽明為什麼是公認的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