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聖教序太單薄怎麼辦?

抱一齋沈亮


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雲:"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多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因此,提出一下三點建議:

1、中鋒用筆

書寫時要保持中鋒用筆,講究藏鋒、中鋒、收鋒,清代書法家劉熙載總結出了"逆入、澀行、緊收"中鋒用筆的技巧,也就是起筆時要先逆鋒入筆,運筆時筆尖頂著紙面澀勢而行,收筆要回鋒下按再彈起。在運筆時須使筆毫平鋪紙上,通過保持筆鋒在中間行使,以達到中鋒用筆的狀態,使線條產生一種力量感。古人云:“中鋒運筆、萬毫齊力”、“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都是形容中鋒用筆的力量感。

2、多用方筆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用筆變化萬千,孫過庭《書譜》所言“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見於此碑之中,學者宜心悟手追,務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方可得臨習之門經。因此轉折處多用方筆。只有掌握方筆運用的技巧,才能達到表現力量感的技法,做到方圓兼備。

3、掌握用筆

掌握運筆規律,要在行與留、提和按、疾與澀、虛與實、干與溼、藏與露、輕與重等各種矛盾的運筆中巧妙把握力度,恰到好處處理用筆,才能展現出陽剛之力、陰柔之力、迅猛之力、飄逸之力。

總之,筆力是指在起、行、收的過程中使用的一種技巧,表現在紙面上的一種力感,是書寫者的基本功,也就是俗話說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是對筆力的形象化比喻。作為書法藝術中的力,主要表現在筆力上,表現在用筆的力量和筆法運用的組合上,才能體現出來力量感。


範瑞鋒


臨《聖教序》太單薄主要是臨的作業缺力量感。浮、輕、乏力。可兼臨柳公權楷書《蘭亭敘》強化骨力。加強有刀刻感覺的力量感。

(王羲之所書行書作品)

什麼是書法的力量?

趙宦光說:"何謂力量,同是剛勁之稱,深淺粗細,從可分也。力淺量深,力粗量細,力卑量高,力易量難,露筋骨為力,藏筋骨為量,無筋骨為弱,急疾偏鋒為露,正鋒不滯為藏,柔媚宛轉為弱。″

筆畫細的,定要運筆沉著。筆畫越粗壯的,運筆定要能提。筋骨內含為上。筋骨內含為難。

運筆時腕部放鬆,中鋒行筆,注意提按的運筆節奏。則骨力盡顯。

梁啟超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而筆力的有無,一寫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來。″

柳公權的楷書《蘭亭序》,筆畫精絕,功力高深,他的書法學王羲之和唐代楷書名家顏真卿、歐陽詢,吸取各家所長,創造了柳體書法。他的楷書骨力秀挺,乾淨爽利,似斬釘截鐵。

宋代朱長文《墨池編》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

(柳公權楷書蘭亭序)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友問:臨(聖教序)書帖單薄的問題。建議結合其它法帖同時練習。聖教序書法帖是行書形式,可以結合趙孟頫,米芾或者更多的古代書法家法帖,再納入個人的氣質和筆觸,這樣一來,你的書法自然完美多了。也不存在單薄貧乏的困窘了,可以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