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今天拾肆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被人們稱為中國電影美學造型的崛起。且也是從這部影片開始,才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的正式崛起,它就是電影《黃土地》。這部電影通過對鏡頭、場景、畫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進行了創造性的美學處理與表現,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也傳達出了更深遠的意境、更有文化內涵的意蘊。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正如片名那樣,影像中反覆呈現的黃土“風景畫派”更像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開拓,人在主畫面構成的背景中,顯得那樣渺小、荒涼,天際線上孤寂的身影在巨大山坳的襯托下,愈發顯得細微。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影片的鏡頭也幾乎是壓抑不動的。針對這一點,在《我怎樣拍》一文中,陳凱歌特別談到,“我要求攝影師破一下《一個和八個》的路子。在鏡頭運用上,我要求攝影機儘量不動——寧肯景別不斷變化,也絕對不能用變焦,全部都是‘死畫面’,有意造成一種沉重感和壓抑感。”顯然,《黃土地》的確做到了。影片中揮之不去的苦澀與壓抑的情緒體驗,令人動容。同時,這樣做也展現出了黃土地的遼闊與貧瘠。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而整個鏡頭給人以壓抑、沉重之感,無非是想與本篇主旨呼應: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壓的人喘不過氣,和這部影片整體的暗色調一起,暗示著這篇土地上的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在這片深山裡,似乎永遠也無法逃脫。在表現顧青與翠巧爹談話的場景時,導演將整個基調壓低,大片的黃土地上行走的人如小小的螞蟻一般,在強大的自然環境面前,人無法對抗自然,只能做自然的順應者。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莊稼人辛勤的揮灑著每一滴汗水,窮其一生力氣到最後還是要靠祈雨來祈求上蒼的眷顧。這樣可悲的情緒就這樣隨著鏡頭,貫穿整部電影的始終。在這種“造型”處理中,我們可以發現攝影師對畫面不是進行具體的描述,而是一種概括的表現,不求形似,尊崇寫意,以氣韻生動的描寫取代表象,抒發內心,表情達意。張藝謀追求的正是這種隱喻的效果,大膽表現“內心感覺”上的真實。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在更直觀的色彩表達上,《黃土地》中色彩的運用低調、深沉,只有紅色這種富有張力的顏色在影片中顯得格外耀眼。黑色的粗布棉襖、白色的羊肚手巾、紅色的蓋頭……至於其他的顏色,則儘量減少使用,以把握整部電影的色調。婚禮上喜慶的紅色和人們麻木、冷漠的面孔形成鮮明對比,對聯上的“三從四德”與鄉親們麻木的神情都昭示著封建禮數對中國女性命運的摧殘(對聯是中國藝術的文化瑰寶,它是對來年生活的美好希冀,可是翠巧家門框上猶如符咒的紅色對聯卻是強大腐朽的封建文化的象徵。),將這件本來應該高興的事情變成一種扼殺少女幸福的、詭異的儀式。在出嫁時,黑色則變成了畫面的主色調,吞噬了畫面中的紅色,也暗示翠巧所憧憬的幸福生活終將化為泡影,被現實生活的黑暗所吞噬。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電影中還有不少影像符號的傳遞,例如“魚”這一靈動的生物,便代表著無拘無束的自由象徵、更是對沖破封建束縛的一種渴望。而木魚撒上調料被端上餐桌,老鄉對顧青說是個意思,這句話中的“意思”便表明,黃土高原上的人很少吃到魚,但又對這美味極其渴望。同時,魚,“魚”和“裕”同音,人們希望生活過得富裕一些。而將木魚兩字換位變成愚目,取其諧音便成愚昧。

這部電影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

這是一種現實與歷史的無奈,一種在面對封建禮數和憧憬幸福生活的失衡。他們無法擺脫命運的悲劇感,正如整個民族都被一種沉重和壓抑所籠罩。恰恰是導演陳凱歌對黃土地這樣的深刻詮釋,才完成了他對民族特性和農民命運的思考。

參考資料:

[1]曾崢.並非冷漠的“自然風景”——論電影《黃土地》的視覺文化內涵[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2(04):111-113+115.

[2]龔曉青.《黃土地》電影的美學研究[J].電影文學,2009(05):49-50.

[3]周曉銘.突破性的革命形象塑造——電影《黃土地》中顧青形象分析[J].大舞臺,2011(04):158-159.


更多關於影視服裝設計專業知識,

請持續關注:拾肆workshop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