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作文課|代保民:“物”好,文才好——寫好借物抒情記敘文

名師作文課|代保民:“物”好,文才好——寫好借物抒情記敘文

名師作文課|代保民:“物”好,文才好——寫好借物抒情記敘文


“物”好,文才好

——借物抒情記敘文寫作教學課例

代保民

教學緣起

作文教學,永遠都是中學語文教學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話題。可教與不可教的爭論、序列寫作與零散寫作利弊的論辯、作文教學模式化價值的辨析,等等,搞得語文教師們雲裡霧裡。作文到底能不能教?怎麼教?筆者認為,立足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寫”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因為學生的“寫”與作家的“寫”有質的區別。學生的“寫”僅是學生為了習得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培養學生運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書面語言能力。而作家的“寫”是作家藝術地反映生活,從而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文學創作行為。簡言之,學生的“寫”僅是培養訓練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而作家的創作是語言運用的高級形態,屬文學創作範疇。於是,在確定作文可教的前提下,“怎麼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什麼要寫借物抒情記敘文呢?這是提高初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果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寫人敘事文章上,寫作的價值追求就是把事物的來龍去脈寫清楚,把文章的中心突顯出來,那也許就是很一般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借物抒情記敘文的寫作能力,指導學生在敘寫事件、展示人物性格時,善於借“物”說話,善於利用“物”的性情來刻畫人物、表達情感,那才是高水平的語言表達,是學生“寫”的能力的高層次發展。在這方面,學生是有深切感悟的,《紫藤蘿瀑布》《金色花》《秋天的懷念》《蒹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是借物抒情的範例,在敘事寫人的文章中,如果“物”用得好,文章的內蘊和情感將會豐實起來,韻味也會厚實起來。如果《紫藤蘿瀑布》中沒有對紫藤蘿的描寫,《秋天的懷念》中沒有菊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會是什麼樣子呢?借物抒情作為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初中學生應該掌握,且是必須要具備的寫作能力。因為,在借物抒情記敘文中,作者的敘事寫人有了一個巧妙的幫襯,有了一個會說話的精靈。有了這個“物”,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就有了附著之物,作者描寫“物”,就是作者把情感、思想移注到物上,從而讓物的內外都是作者情感的充盈。

讓學生明白借物抒情記敘文的價值意義不難,難在怎樣去指導學生寫好借物抒情記敘文。學生要寫一般的寫人敘事文章容易,只要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文章就寫成了。但如果在此基礎上還要寫“物”,且這個“物”與文中的人、事和諧相融,就需要作者構思謀篇上的高超能力。這一點,正是學生感到頭疼的。仿照書上的課文學,那些名家的文章恐怕是不易模仿的,因為名家的文學稟賦和文學理論沉澱高出學生太遠,學生望塵莫及。也許正是這樣的顧慮,部分教師不願意教學生寫借物抒情類的文章。但是,語文教師長期迴避這個問題,遇到類似的寫作要求有意繞道走,那是沒有盡責的表現。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指導學生寫借物抒情記敘文呢?光說什麼方法是無效的,即使學生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寫。為此,我想到了同伴影響,何不用學生的作文去影響學生的寫作呢?為便於教學,我選擇了人手一冊的《新作文 初中版》雜誌。

教學課例

我選擇了《新作文 初中版》雜誌中

《那間老屋那廂情》(2018年第1、2期)、《柿子樹下的童年》(2018年第3期)《艾葉香》(2018年第4期)等三篇文章用於課堂教學。

第一環節,尋“物”之特點。

要求學生用筆勾劃出《那間老屋那廂情》和《柿子樹下的童年》中描寫“物”的句子,然後再分析所寫“物”的特點。

學生說,“老屋就是一座低矮的小平房,面積大約十七八平方米,老屋的外牆上沒有刷白塗料,灰黑的磚牆,在日曬雨淋中掙扎,斑斑駁駁,倒也有些粗獷的境界。”這些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老屋的低矮、狹小、陳舊,表明老屋歷經了歲月的風吹雨打,有滄桑感。

學生說,“藍色的大門上漆掉了不少,裸露出幾塊黑鐵片。”仍然寫的是老屋的陳舊和滄桑。

學生說,“屋裡很空,東南角有個大爐灶,旁邊又堆了些枯枝敗葉。爐灶上方,被煙燻得灰黑的牆壁,似乎在訴說年邁的滄桑往事。”這段話是對老屋內陳設的描寫,表明過去這間老屋的熱鬧、興旺。

學生說,“灶內的紅色火焰跳動著,暖氣蒸騰,充溢了整間老屋。”對老屋爐灶內火焰的描寫,寫出了老屋的溫暖,寫出了老屋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

學生說,“爐灶中,木材燃燒的火紅的光映照著我們的臉。”再次描寫老屋爐灶中的火紅火焰,描寫火的旺、亮,來寫老屋的生機活力。

學生說,“老屋內的溫度似乎升高了。”描寫老屋的暖和,實際上是寫老屋的暖暖愛意。

接下來,繼續讓學生展示《柿子樹下的童年》中的“物”及其特點。

學生說,“那棵柿子樹依然佇立在姥姥家的小院裡。”寫柿子樹的站姿,寫出了柿子樹的英姿和力量。

學生說,“那棵柿子樹,高大、粗壯。樹皮是黑色的,一塊一塊的,像魚鱗一樣,非常好爬。往上一點,有一根長得較傾斜的枝幹,十分堅實,剛好可以蹬腳。”這段話是對柿子樹外形的描寫,描寫突出了柿子樹的高大、粗壯、堅實,為後面寫自己爬柿子樹作了鋪墊。

學生說,“一入秋天,樹上的柿子就由青澀轉為淡黃,然後,又在我們迫不及待的眼神下,由淡黃變作橘紅。這時,柿子便成熟了,柿子樹也被紅色浸染的柿子壓彎了枝頭。”這段文字生動地描寫了柿子果,突出了柿子果的大而紅,為後面的吃柿子作好了鋪墊。

學生說,“一個熟透的柿子砸在表哥頭上,黃色的柿汁潑了一頭一身。”描寫了柿子果汁多,突出了柿子的好吃。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學生明白了借物抒情記敘文的“物”與寫景抒情文章中的“物”是不一樣的。

首先,目的不同,借物抒情中的“物”是借用,描寫“物”不是目的,儘管在文中都有對物外形、內在的描寫。這樣的描寫是為了下文的寫人敘事,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來表現人物思想。而寫景抒情文章是以描寫景物為目的,把景物描寫生動形象就是目的,決不是為了寫人敘事。

其次,著墨不同,借物抒情記敘文中對“物”的描寫相對簡略,沒有寫景抒情文章中對景的描寫那麼詳細,那麼不厭其煩。無論是描寫老屋,還是描寫柿子樹,都是簡明地勾勒幾筆,用筆墨最多的是寫人敘事。不會像朱自清的《春》那樣多角度多側面地去細描花、草、雨、風等。其三,表達方式有別,在借物抒情記敘文中,要描寫物,但用筆最多的是記敘,是敘事寫人,而不是細膩地寫物。寫景抒情文章用筆最多的是生動而細膩地描寫物的特點,幾乎沒有敘事寫人,即使有,也是很粗略的記敘,幾筆帶過。

第二個環節,探“物”的妙用。

在借物抒情記敘文中,“物”是被借用來服務於作者的寫人敘事的,寫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物”在文中的作用,要讓學生明白,在借物抒情記敘文中的“物”一定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同學們在深入分析了《那間老屋那廂情》和《柿子樹下的童年》兩文後,有如下看法。

學生說,“物”是歲月的見證人。那間滄桑的老屋,那間低矮的老屋,那間老屋裡爐灶內燃燒的紅色火焰,不僅是我童年的見證,成長的見證,還是我的家人,我的祖輩們奮鬥拼搏的歷史見證,更是我家史的展示。有學生說,那棵高大、粗壯、堅實的柿子樹也是作者成長的見證,小作者是在柿子樹下快樂長大的。寫柿子樹也罷,寫柿子果也好,其實都是在寫自己的長大。所謂借物抒情,就是藉助老屋、柿子樹來見證自己的成長,讓老屋和柿子樹來表達自己成長的快樂。

學生說,“物”是情感的凝聚者。滄桑的老屋,高大而粗壯的柿子樹,都是作者成長的搖籃,他們帶給兩位小作者的是甜蜜、慈愛、溫暖和嚮往、失望、甜蜜、清香,是童真、童趣、童夢。實際上,作者寫老屋、柿子樹不是目的,借用它們是為了寫自己一去不返的童年,是想讓老屋和柿子樹來表達自己對童年那美好而幸福生活的難捨難分,自己童年的所有情感都融匯在老屋和柿子樹裡,睹物思人,情感油然而生。

學生說,“物”是靈魂的寄寓處。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在調皮與打鬧中,在遊戲與幻想中,在歡笑與哭泣中,逐年長大,幸福快樂。歲月增長,經歷愈豐,情感愈複雜,隨著心智日漸成熟,憂愁與苦惱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進入中學後,學習任務重,升學壓力大,愈是懷念自己童年那一段日子,童年時的老屋也罷,柿子樹也罷,村莊也罷,小橋也罷,都是人生中永久無法抹滅的記憶,年紀越大越是懷想。人們最容易懷想的是童年,最嚮往的生活是童年,童年的時光不再,但童年的光與影卻在童年的“物”上留存。而這個“物”就是人們魂靈的寄寓處,就是人們魂靈的安放地。有了魂靈的安放地,人們就有了漂泊而返的歸宿,有了精神的家園,就像平橋村對於魯迅,春酒對於琦君一樣。

經過這樣的認知過程,為什麼要寫借物抒情記敘文就不再是問題了。學生對借物抒情中“物”的妙用的討論分析,進一步昇華了“物”的作用,讓同學們明白“物”要借的理由,應借的原因,為今後的寫作積澱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也明白了借物抒情的方法。

第三環節,究類文的異同。

借物抒情記敘文與一般寫人敘事記敘文有異同嗎?如果有,異同又在哪裡?

許多學生是不怕寫記敘文的,他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寫記敘文。因而學生寫一般的寫人敘事文章不難,難在用借物抒情的方式來寫人敘事。那麼,這兩者有什麼異同呢?同學們討論後認為,它們的相同點有兩個,一是都要寫人敘事,必須要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二是都有明確的寫作目的,那就是“寫人”。而這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借物抒情記敘文的“物”成為了串起文章所有事情的線索,《那間老屋那廂情》中的等吃饅頭、熬粥喝、焐凍手等事情,都是靠“那間老屋”串起來的。《柿子樹下的童年》中的爬柿子樹、吃柿子果、乘涼、吃飯等事情,都是用“柿子樹”串起來的。這樣的寫法,層次清晰,結構明瞭。二是“物”有情感、有靈性、物人相通。老屋也好,柿子樹也好,它們都是物,它們又不是“物”,因為他們是懂情感的,是明白人的心思的。這樣的“物”,因為作者情感的融入而有了靈性,成為了作者內心最難捨的朋友,最不願捨棄的魂靈安放處。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優點,借物抒情的文章就有了別樣的滋味。

第四環節,辨借物抒情與借物喻人之異。

借物抒情與借物喻人,是兩種不同的寫作手法。借物抒情是通過描寫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寫作手法,作為借物抒情記敘文,借物也是為了寫人敘事的需要。而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人的一種品格,不管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恰當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於是,這個環節我就組織學生討論借物抒情與借物喻人的區別。學生就《柿子樹下的童年》《那間老屋那廂情》和《艾葉香》這三篇文章展開討論,找出區別。

學生說,借物抒情記敘文中的“物”,僅是抒情的憑藉。那間老屋、那棵柿子樹是作者抒發自己懷想童年的情感依託,是抒發感情的物質載體。而借物喻人記敘文中的“物”,是用來喻人的,物的特點與人的思想性格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艾葉香》中的艾葉,作者在文中多處描寫艾葉,寫艾葉的艾草味、艾葉的茂盛、艾葉的活力、艾葉的苦味、艾葉的聲響等,都是在寫母親的思想性格。艾葉香就是母愛香,艾葉苦就是母愛的“苦”,艾葉就是母愛的象徵,文中反覆寫艾葉香,就是不同角度寫母愛。

學生說,在借物抒情記敘文中,情與物之間有聯繫點。那間老屋是我成長的環境,老屋裡外的環境和擺設,老屋裡的人,都是我成長的滋養,都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了我快樂和幸福。那棵柿子樹,伴著我成長,有爬不上去的失望,有跌落下來的痛苦,有吃柿子的甜蜜,有偷柿子的苦澀,有樹下吃飯的清香,自己的成長與柿子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借物喻人記敘文中,物與人之間有許多相似點,在《艾葉香》中,艾葉就是母親,“一股濃烈的艾草味”,隱喻母愛的濃烈;“艾葉在風中散發著它特有的微苦的氣味”,隱喻母愛不一定全是甜蜜的;“一陣秋風吹得艾葉嘩嘩作響”,隱喻母親情感所遭受的打擊;“艾葉的香氣傳得很遠很遠”,隱喻母愛對自己影響的深遠。在借物喻人記敘文中,尋找“物”與“人”的相似點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文章中的“物”才會有內蘊,讀起來才會覺得文章構思精巧,咀嚼有味。

經過這四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基本明晰了借物抒情記敘文的特點和寫法,接下來的寫作就容易些了。從學生以"______的 ______ "為題寫的借物抒情記敘文來看,效果很好!

寫作借物抒情記敘文,是中學生記敘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的作文類型,是訓練學生寫作優秀記敘文的一個好辦法。但如何指導學生去寫,讓學生有借物抒情寫作的樣型,不妨在一些作文刊物中去尋找,因為學生的佳作畢竟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本次作文訓練所選用的來自《新作文》的三篇例文,很接地氣,不僅打消了學生對借物抒情記敘文的恐懼感,還讓學生迅速理解了借物抒情記敘文的特點、規律和寫法,感到這類作文可寫、能寫。總之,這樣的作文教學,力避了空話套話,有用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