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導語

李斯是秦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作為政治家,他當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丞相,位極人臣,是秦朝的重要的政治人物,整個秦王朝的興衰,都與李斯有著重要的關係;作為文學家,現流傳李斯散文有《諫逐客書》《論督責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四部,另有他負責的碑銘《泰山刻書》七座碑文;作為書法家,不僅提出“書同文”的政策統一中國文字,將繁簡不一的字體簡化成小篆,並且文字造詣也受後人追捧,被稱為書法界的鼻祖。

秦始皇統一之後,李斯卻提議焚天下書,他明明師從儒家,為什麼說出“天下敢藏有《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的話?

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焚書

這與李斯個人和他接觸的主要學說有很大的關係。

學說對李斯的影響

李斯師從荀子,習得帝王之術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多而無少,則群眾不化。——《荀子·天論》

荀子批評各家的言論可謂相當的犀利,但是卻推崇孔子的思想主張,認為這是治國之道,他常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從百家學說中批判的總結吸收並提出自己的主張,思想上主張“人性本惡”等,但是可以通過正確禮儀規範來約束引導人們往善的方面發展。在政治上提出禮法並舉、“法后王”等,“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隆正”指的是一個統一可行的大前提,

即把社會上通行的做法,用國家法令頒佈,頒佈之後不能修改“法后王”即古人的制度不容易考究,不如按照后王制定的可行的方式去實行。他的思想主張具有相當的現實主義色彩,在儒家學派中卻屬於偏向於法家學派的,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些思想對李斯治理秦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荀子畫像

同門的師兄弟,韓非

韓非也是荀子的學生,但是他卻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他充分吸收了商鞅、申不害、慎到還有老子學說的優點,集百家之長,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政治上提出了專制、中央集權等,法律上以法為本、以法治國等。商鞅變法後,秦國一直都是法家思想的實施者並以此成為霸主,因此在秦國的土地非常符合韓非施行他的學說。而韓非的治國之道秦始皇看到後也欽佩不已。雖然後來韓非死於李斯之手(不討論是死於李斯之手還是死於秦始皇之手而甩鍋給李斯的情況),但是作為李斯的同窗兼同僚,他的學說已經深深的影響了李斯。

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韓非子畫像

李斯自身的私心

李斯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本身飽讀“詩”“書”,但是發現在秦國這個法家思想踐行的土地上發展儒家的思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此吸收兩家之長後,決定拋棄儒家的那一套,結合秦國實際情況和秦始皇的偏好,建設性的提出了“思想專制”的為統治者服務的主張,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李斯畫像

焚書,所焚何書

《史記》主要提到的書是《詩經》《尚書》和百家言論的書籍,那為什麼是這些書呢?

《詩經》記載多歌頌各國賢明君王,而“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秦始皇更願意人民活在當下,歌頌自己的豐功偉績。《尚書》記載的多是賢明君王的治世理念、帝王之術,這些書籍的廣為流傳可能造成反抗的增加,並且秦始皇和李斯都更願意用現今的方式去代替以前的方式。至於百家言論,在大一統之後,原先各國人民思想混亂,經濟、文化、思想各個領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觀念,一個國家一套方針的方式會更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畢竟古人沒有形成到提出“一國兩制”或“一國多制”的思想。

李斯師從儒家,在秦國統一後為何又建議燒燬包括儒家學說

詩經

雖然荀子是主張禮法並舉,但是李斯結合韓非的法學選擇性側重的吸收了部分,主張以刑法治國,延續著商鞅“重刑罰”的方式;韓非也繼承了荀子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吸收形成具有對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被李斯繼承並實施;再加上在當時的情況下認為這些書籍的流傳是弊大於利。在主客觀原因下,最後李斯通過嚴格的政令來對人民進行“思想專制”,造成了這個“焚書”的大劫。

參考文獻:《史記》《中國哲學史大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