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导语

李斯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作为政治家,他当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丞相,位极人臣,是秦朝的重要的政治人物,整个秦王朝的兴衰,都与李斯有着重要的关系;作为文学家,现流传李斯散文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四部,另有他负责的碑铭《泰山刻书》七座碑文;作为书法家,不仅提出“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中国文字,将繁简不一的字体简化成小篆,并且文字造诣也受后人追捧,被称为书法界的鼻祖。

秦始皇统一之后,李斯却提议焚天下书,他明明师从儒家,为什么说出“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的话?

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焚书

这与李斯个人和他接触的主要学说有很大的关系。

学说对李斯的影响

李斯师从荀子,习得帝王之术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多而无少,则群众不化。——《荀子·天论》

荀子批评各家的言论可谓相当的犀利,但是却推崇孔子的思想主张,认为这是治国之道,他常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从百家学说中批判的总结吸收并提出自己的主张,思想上主张“人性本恶”等,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礼仪规范来约束引导人们往善的方面发展。在政治上提出礼法并举、“法后王”等,“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隆正”指的是一个统一可行的大前提,

即把社会上通行的做法,用国家法令颁布,颁布之后不能修改“法后王”即古人的制度不容易考究,不如按照后王制定的可行的方式去实行。他的思想主张具有相当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儒家学派中却属于偏向于法家学派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些思想对李斯治理秦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荀子画像

同门的师兄弟,韩非

韩非也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却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充分吸收了商鞅、申不害、慎到还有老子学说的优点,集百家之长,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政治上提出了专制、中央集权等,法律上以法为本、以法治国等。商鞅变法后,秦国一直都是法家思想的实施者并以此成为霸主,因此在秦国的土地非常符合韩非施行他的学说。而韩非的治国之道秦始皇看到后也钦佩不已。虽然后来韩非死于李斯之手(不讨论是死于李斯之手还是死于秦始皇之手而甩锅给李斯的情况),但是作为李斯的同窗兼同僚,他的学说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李斯。

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韩非子画像

李斯自身的私心

李斯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本身饱读“诗”“书”,但是发现在秦国这个法家思想践行的土地上发展儒家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吸收两家之长后,决定抛弃儒家的那一套,结合秦国实际情况和秦始皇的偏好,建设性的提出了“思想专制”的为统治者服务的主张,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李斯画像

焚书,所焚何书

《史记》主要提到的书是《诗经》《尚书》和百家言论的书籍,那为什么是这些书呢?

《诗经》记载多歌颂各国贤明君王,而“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秦始皇更愿意人民活在当下,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尚书》记载的多是贤明君王的治世理念、帝王之术,这些书籍的广为流传可能造成反抗的增加,并且秦始皇和李斯都更愿意用现今的方式去代替以前的方式。至于百家言论,在大一统之后,原先各国人民思想混乱,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念,一个国家一套方针的方式会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毕竟古人没有形成到提出“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的思想。

李斯师从儒家,在秦国统一后为何又建议烧毁包括儒家学说

诗经

虽然荀子是主张礼法并举,但是李斯结合韩非的法学选择性侧重的吸收了部分,主张以刑法治国,延续着商鞅“重刑罚”的方式;韩非也继承了荀子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吸收形成具有对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被李斯继承并实施;再加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认为这些书籍的流传是弊大于利。在主客观原因下,最后李斯通过严格的政令来对人民进行“思想专制”,造成了这个“焚书”的大劫。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哲学史大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