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古代,这被称为人生的四大喜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四大喜事中的“洞房花烛夜”。

从古至今,关乎爱情风月的诗词有许多,但婚姻却成为了爱情的枷锁。中国古代婚姻秉承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多了些束缚与沉重。而在古代婚礼的流程上,相信大家对“闹洞房”这三个字耳熟能详。

但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中国古代甚至现代一些偏僻的乡村,人们总是将结婚叫做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含义?它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实际上,洞房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出现了许多传说,但大体有这4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在打败蚩尤后,平息了战争,人类的野蛮时代结束,而此时部落在首领的带领下建立。

由于人类需要繁衍生息,部落也需要扩大,在男女结婚时,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抢同一个新娘的事件。而由于抢婚,部落与部落同样会发生打架,从而产生矛盾与战争。

为了保证和平,后来黄帝想到了一个避免抢婚的办法。在男女婚配时,将两人送到专门准备好的洞穴中,在洞穴的四周垒上高墙,同时只留下一个仅仅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门,这样。就可以防止其他人进入抢婚。

这一想法得到了实施,因此日后男女在婚配时,就被送入这一洞穴。久而久之,随着社会时代和人类思想程度的发展,居住场所从洞穴变成了房屋,此时的洞穴就被称为“洞房”。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第二种说法,其实也跟抢婚有一定的关系。现代人对古代的婚配制度大多有误解,其实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度,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是一妻多妾制度。因此普通百姓在成婚的时候,总会花费大价钱去置办,毕竟大多数人的婚礼一生只有一次。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不那么健全,土匪打劫的现象有许多,更有一帮强盗抢婚。人们不愿意这样的现象发生,于是在婚礼当天,将新娘的头上蒙上盖头,并将新娘与新郎二人送到山上的洞穴中,夫妻二人在洞穴度过一夜后再返回家中。

由此以来,这一习俗演变成了入洞房。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第三种说法,颇具神话传说的色彩。相信大家都看过《宝莲灯》这部电视剧,剧中的三圣母为了追求爱情,被二郎神囚禁于华山之中,颇显悲剧。而三圣母的人物原型,正是一位叫做三姑娘的女子。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大兴土木,为建立奢靡的阿房宫,在民间大量掠夺美貌女子入宫奴役,三姑娘也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她却不愿意待在阿房宫,于是三姑娘逃跑到了华山。此时的秦朝正处于严苛律法,焚书坑儒时期,许多读书人不堪受辱,纷纷逃跑。

此时有一位叫做沈博的读书人,也逃跑到了华山。在华山 ,他与三姑娘相遇并相爱,二人喜结连理,成为夫妻,并将山洞当作新房,生活美满。而他们住的山洞,便成为了“洞房”。

后来此事传至民间,人们对敢于追求自由,不畏强暴的三姑娘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因此百姓在华山的山路沿途修建了许多寺庙,并供奉三圣母的神位,三圣母的神话传说便由此而来。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第四种说法,出自北周·庾信《和咏舞》一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这也是“洞房花烛夜”的最早来源,对此也有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的陶唐氏尧王,带领大臣前去晋南仙洞沟访问仙人,但却意外遇险,幸得鹿仙女相助。

在日夜相处中,尧王与鹿仙女二人相爱并成婚。在新婚之夜,洞穴上方突然燃烧起生活,十分光彩动人。从那以后,世间便将新婚夫妇的新房称之为“洞房”,而新婚之夜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实际上,“洞房”这一词汇很早便存在于史料典籍中。但是它的含义,最初并不是指男女结婚时的新房。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汉朝的司马相如曾经受陈阿娇重金重托,作了一篇骚体赋《长门赋》,描绘了失宠皇后陈阿娇苦苦等待汉武帝前来的凄凉场景。

从白天到黑夜,陈阿娇苦苦等待,而君主却未曾来到,陈阿娇独自徘徊并“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通过这首诗描绘陈阿娇被抛弃后抑郁的情境,我们可以想象这里面出现的“洞房”并不是指男女新婚时的居所。相反,而是指陈阿娇豪华又凄凉的住所。

发展到诗歌鼎盛的唐朝时期,“洞房”这一词汇频频出现在诗词中,但此时的洞房也并不是指的新婚场所,相反则指的是男女欢爱的场所。

例如沈佺期的《古歌》中“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乔知之的《倡女行》中“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这里面提到的洞房,其实都是风月场所、男女欢爱场所的含义。

古代结婚为何叫“入洞房”?洞房一词有何来源?

除此之外,在唐朝时期,由于佛教鼎盛,洞房还被指为僧人的住处的含义。比方说唐朝诗人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便是这个含义。

发展到中唐时期,洞房才逐渐被引申为了新婚居所的含义,其中不乏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描绘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属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