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屈辱的战胜国--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留给我们的依然是屈辱。

侮辱性的终战诏书

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亲自宣读《终战诏书》并录音。8月15日,日本对外广播《终战诏书》的录音。日本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停战了,这是好事。可是《终战诏书》的内容我们不能接受。

二战屈辱的战胜国--中国

在《终战诏书》中提到:“米、英、支各国政府,首班…”。“米”自然是代表美国,“英”指代英国,而“支”,则是“支那”的意思,在这里是说中国。

支那的起源

“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朝,因此很多国家将中国称之为“秦”。古印度称中国为“chini”,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秦”的发音。

印度梵文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把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时,僧人按照音译把“chini”翻译成"支那""支那"一词,从其诞生的最初来看,其实并没有歧视、侮辱、蔑视中国人的意思 。

二战屈辱的战胜国--中国

融入了感情色彩

起初,“支那”一词在日本并不流行。日本称呼中国的日常用语有:"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

“支那”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普遍在日本使用的。而甲午战争后,其中所带有的胜者对于败者的轻侮情感也逐渐浓厚起来。中国民间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支那"一词中的轻蔑,因此对这个词语的反感也日趋强烈。

二战屈辱的战胜国--中国

1930年,国民政府还照会日本政府: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拒绝。日本战败后,经盟国最高司令部调查,确认"支那"一词含有歧视、侮辱、蔑视中国人的意思。可是即便这样,日本在《终战诏书》中,依然使用“支那”一词作为对中国的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