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LTURE OF ANTI-UTOPIA 反烏托邦美學

2020-04-15 13:19

賽博朋克作為一個重要的科幻分支,普遍認為是受上世紀60-70年代科幻文學“新浪潮”運動影響而誕生。高度發達的科技背景與渺小的個人生活激烈碰撞,帶有濃厚的反烏托邦色彩與哲學思辨精神。上世紀80年代,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銀翼殺手》開啟了賽博朋克的影像化時代。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和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把這個複雜的世界觀推廣開來。90年代末,隨著《異次元駭客》《黑客帝國》的崛起,賽博朋克潮一度在好萊塢到達頂峰。 但暗黑的審美趣味,晦澀的敘事風格,對哲學深度的執著,使得賽博朋克註定很難成為票房寵兒或主流文化。然而也正是因為它的“不好懂”,深深影響了一批特立獨行的電影人。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不難在《盜夢空間》《西部世界》《頭號玩家》等熱門影視劇中發現賽博朋克的影子。最近幾年,《銀翼殺手2049》這樣的高品質續集,《機械姬》《升級》這樣的小成本佳作,以及Netflix的話題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副本》 等,再次展現出賽博朋克獨特的吸引力與永不過時的生命力。

攻殼機動隊(1995): ⑤

如果肉體和記憶都是假的,人又何以為人?

日式賽博朋克的奠基者,一般被認為是1998年大友克洋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但從劇情的精彩度、人物的魅力、動作設計的創意等方面來看,1995年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可能更具觀賞性與代表性。好萊塢眾多著名導演如斯皮爾伯格和詹姆斯· 卡梅隆都是《攻殼》的粉絲,沃卓斯基姐妹曾表示《黑客帝國》受到《攻殼》的啟發。《攻殼機動隊》原本是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開始連載的漫畫,押井守分別於1995年和2004年導演了兩部電影版。2002年到2006年間,推出了神山健治導演的系列電視動畫版《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和OVA《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2017年斯嘉麗· 約翰遜主演了真人版電影,可惜評價並不高。《 攻殼機動隊》電影的舞臺設置在2040年代的日本,人類已經能將大腦外的所有器官用生化電子的義體代替,並將大腦改裝成具有聯網功能的電子腦。主角草薙素子是賽博朋克作品中人氣最高的女性角色(也許可以去掉之一),她全身除大腦和脊椎外都是義體,擁有超強的戰鬥力和黑客能力,是公安九課(日本公安類似於情報機關)的破案核心。在調查神秘黑客“傀儡師”案件時,公安九課卷入政府的陰謀之中,而素子本人也開始對自己的記憶和自我意識產生懷疑。與原著漫畫和動畫版相比,押井守的電影版更加嚴肅、甚至沉悶,比起推理破案,顯然他對探討虛擬與現實的界限、生命的終極意義更感興趣。25年後的今天,《攻殼機動隊》裡不少對未來科技的設想已經成為現實,我們的生活高度依賴互聯網與科技設備,總有一天我們要問自己:當肉體可以拆裝,記憶可以偽造,感情可以虛擬,如何分辨程序與生命?或者說,分辨人與非人,又有什麼意義?

移魂都市(1998年): ③

當德式哥特撞上暗黑系反烏托邦

《移魂都市》誕生於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國》一年之前,兩者關於人類存在、記憶虛假、階級對立等方面有著相似的哲學討論,名氣上卻是天差地別。《移魂都市》刻畫了一個只有黑夜的世界,男主角約翰· 默多克醒來後失去了所有的記憶,卻發現自己成了被警方通緝的連環殺人案嫌疑犯,同時還有一群身份不明的黑衣光頭男追殺他…… 影片在概念和藝術風格上深受早期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影響,特別是1927年弗裡茨·朗(Fritz Lang)的反烏托邦經典《大都會》(Metropolis)。片中冰冷破敗的高樓,永遠黑暗潮溼的畫面,撲朔迷離的懸案,都帶有典型的黑色電影特徵。影片最後主角與反派的大戰,在現在看來頗有些傻氣,卻是導演亞歷克斯· 普羅亞斯特意向大友克洋《阿基拉》的迷弟式致敬。雖然影片當年票房表現糟糕,業內口碑卻很不錯,獲得了土星獎、雨果獎多項提名,並拿到1998年美國科幻恐怖電影學院最佳科幻電影獎。直到2004年,普羅亞斯終於用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機器人》為自己的票房能力正名。因為公映時間接近又是類似的主題,《移魂都市》與《黑客帝國》經常被拿來比較,前者娓娓道來的節奏和哥特氣質受到不少核心科幻迷的追捧,而成本高、特效好、動作元素豐富的後者更受一般觀眾歡迎。有意思的是,《移魂都市》和《黑客帝國》都在澳大利亞福克斯製片廠拍攝,《黑客帝國》還使用了部分與前者相同的場景。

機械姬(2014) : ①

小成本也能拿奧斯卡獎

一般來說,科幻片這個種類,花錢多的不一定好看,但不花錢大概率不好。不過也總會有那麼幾個意外,《機械姬》就是其中之一。這部製作成本僅1500萬美元的“小片”,打敗了《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火星救援》《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等大製作,拿到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說它是黑馬不如說是奇蹟。影片故事圍繞機器人艾娃能否通過圖靈測試展開(能通過就代表她具備人的智能),主要角色就四個人,全是室內戲,錢全花在了艾娃的造型上。對於科幻愛好者來說,《機械姬》的故事算不上多麼新穎,卻勝在氛圍營造好,簡化故事情節,突出對話與人物關係的變化,加上演員演技在線,足夠調動起觀眾的全部情緒。影片的結局比起現在流行的大團圓,更有20世紀末科幻片的感覺。《機械姬》的成功用事實告訴我們,賽博朋克可不只是霓虹燈和九龍城寨,科技與倫理的矛盾,意識與存在的碰撞才是它的趣味核心。

副本(2018-2020) : ④

賽博朋克外衣下的偵探動作劇

Netflix、Amazon等流媒體平臺的崛起大大擴充了電視劇預算,近年來不少美劇已經展現出比肩電影的製作水平。2018年Netflix的科幻題材劇集《副本》,改編自英國作家理查德· K ·摩根2002年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於300多年後的未來世界,人們的記憶和意識經過數字化處理後可以儲存在晶體裡,並能植入到不同的肉體當中,同時也有製作“義體”的技術。只要晶片完好,即使身體全毀也能通過換身體重生。理論上這意味著人類得到了永生,但能夠享受這項技術的只有居住在雲端的富人。而如果摧毀脖子上的晶片,那個人就會完全死亡。男主角武·科瓦奇所在的精英星際戰士隊伍在反對世界新秩序的起義中敗北,他成為了其中唯一倖存的士兵,被冰凍在監獄中250年。他被殖民世界的超長壽富豪勞倫斯·班克羅夫特喚醒,以解開班克羅夫特本人被殺的謀殺案為條件,來換取重獲新生的機會。《副本》第一季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出色的視覺效果,熟悉賽博朋克的觀眾能看出不少《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的影子。其次偵探與科幻並行的劇情錯綜複雜引人入勝,大尺度暴力和性愛鏡頭噱頭十足。男主角喬爾·金納曼的外形和演技也非常加分。可惜該劇第二季口碑大跌,特效與劇本質量雙雙跳水,主角換成“獵鷹”安東尼· 麥凱之後性格大變,也讓老觀眾消化不良。Netlix如果還想繼續這個故事,真得考慮增加點預算了。

愛,死亡和機器人(2019—): ②

這部動畫有點少兒不宜

要說Netflix去年真正口碑大爆的劇集,非《愛,死亡和機器人》莫屬。其實嚴格來說《愛死機》並不是一部劇,而是由提姆· 米勒和大衛· 芬奇擔任監製的18部動畫短片合集。雖然說是動畫,可一點都不幼稚,還相當少兒不宜,血腥、暴力、情色、恐怖樣樣都有,其中也不乏賽博朋克風格的故事。比如第三集《證人》,講述一起發生在香港的循環殺人案,視覺風格頗有《銀翼殺手》的感覺。評價最高的《齊馬的作品》,根據阿拉斯泰爾·雷諾茲同名小說改編的,討論生命的終極意義與迴歸初心,可以說是全劇最哲學的一部,對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致敬也很有意思。還有講述機器人盜賊團伙的《盲點》,最後發現死去的夥伴原來都有大腦備份……《愛死機》因為類型各異,每集由不同國家、不同背景、不同履歷的團隊創作,很難做到個個故事都是精品,但若能從中發現-個對胃口的,已經是莫大的驚喜。據悉本劇第二季目前正在製作中,預計今年內能播出,《功夫熊貓》&的導演呂寅榮加入擔任第二季監製,一起期待吧。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