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我的好友娟子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是女兒,二寶是兒子,相差5歲。大寶比我女兒大一歲,她倆經常在一起玩。

娟子有段時間一給我打電話就忍不住抱怨,她越來越無法忍受大寶,“她最好趕緊去遠點的地方上學,我眼不見心不煩。”“我跟她不能交流,不然我怕我實在控制不住打她!”

我女兒也偶爾會跟我透露,大寶有好幾個“男朋友”,瞞著媽媽在網上買隱形眼鏡、化妝品,畫了濃濃的妝去上學,被班主任請家長來談話。

娟子和老公是最普通不過的夫妻,他們像大部分家庭一樣生活、工作。如果要問哪裡出了問題,我想一定是他們忽略了大寶的情感需求。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01

大寶行為怪異是情感忽視所致

美國亞馬遜暢銷書《被忽視的孩子》提出了一個概念 “情感忽視”,即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遺漏(omission)的。

這裡“家長沒有提供”指的並不是家長有意為之,更多的時候是對子女很負責的父母也會在無意識中犯這個錯誤。

因為我們大多並不認為那是個錯誤的做法。

數年前我就經常看到朋友娟子 抱著自己白白胖胖的兒子吧唧吧唧狂親,快十歲的女兒站在一邊看著,有時候會扭頭走開。

其實類似這樣的生活場景裡,不難想象大寶是有情感需求的,只是寶媽們大都有意無意選擇了忽略。

我早就提醒娟子注意自己的舉止,不要讓大寶以為媽媽愛的是弟弟。在對二寶表達情感的同時,也要對大寶有所回應。

娟子並不在意,她說:“沒事,她都那麼大了。”

正是娟子以為的“沒事”,造成了後來大寶越來越令人無法容忍的行為舉止。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有了二寶以後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老大華安看到媽媽的朋友送給剛出生的弟弟禮物,卻沒有給他,就跑到洗手間照鏡子,懷疑是不是自己“睫毛不長、頭髮不軟、手不可愛”。

因為媽媽對弟弟“不看時間、不看地點、忘了自己是誰地吻著那肥嘟嘟的小鬈毛”,華安會躲在被子裡哭,或者不刷牙、拒絕吃飯,甚至用剪刀把弟弟的衣服剪成了碎布條。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寶媽都能像龍應臺一樣觀察細膩,也不是所有的大寶都有機會像華安一樣,怪異的行為會被媽媽看到並且重視。

但是我們得了解大寶的情感需求何以如此強烈。

在二寶出生以前,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大寶習慣了獨享父母的愛和關注。

二寶的到來,使他意識到他擁有的東西一夜之間被分走了,甚至有失去的可能,他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

怪異的行為實際上是他情感需要的強烈表示。

這種需求如果被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會順利成長;如果長期被情感忽視,孩子有可能表現得更無法理解,甚至一生都被困擾。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02

父母對孩子的不同態度導致情感忽視

豆瓣評分8.5的電視劇《都挺好》,女主蘇明玉就是一個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女孩子。

首先,蘇母是給自己哥哥換城市戶口才嫁給蘇大強的,由此可見,其實蘇母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原生家庭中沒有人顧及她的情感需求。

不得不說,她對女兒蘇明玉的態度,其實是她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成長過程的複製。

飯桌上蘇母給兩個兒子夾雞腿,對女兒熟視無睹;賣掉女兒的房間送大兒子讀斯坦福大學、給二兒子買學歷、找工作,甚至花錢贊助兒子旅遊。

優秀的女兒想考清華大學,要1000塊錢報補習班蘇母就是不答應,還自作主張給女兒報了免費的師範學校,理由是家裡沒錢,明玉只是個女孩子。

重男輕女的思想意識,使蘇母完全忽視了明玉的情感需求,長期的情感忽視使明玉對父母徹底失望,她甚至以為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終於和家庭決裂。

但是獨立、善良、聰慧、決斷的明玉,在成為商界女強人之後,同樣對於情感不懂得回應和表達,她喜歡石天冬,卻逃避感情;給他準備生日禮物,表面上卻生硬的像鐵。

明玉在母親去世後,重新返回家庭處理一系列問題的同時,發現自己竟然長成了她所不能原諒的母親的樣子。

這使她開始反思並最終選擇了與原生家庭和解,同時也與自己和解,承擔起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的責任。

也可以這麼說,明玉懂得了感情忽視的嚴重後果,放下恩怨,對於父親的情感需求做出了及時的回應。

這是一個還算不錯的結局。遺憾的是這種結局只有藝術作品裡存在。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被情感忽視的大寶們,在成年以後,一直生活在情感的陰影裡,或者於無知中繼續複製,或者苦苦掙扎。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03

避免情感忽視,要學會理解、接納和溝通

我相信絕大多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都挺好》中蘇母也不例外,只不過她的愛在成長過程中被扭曲了。

媽媽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在自己的愛裡幸福成長。怎樣做才會避免情感忽視呢?

一、理解、認同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感

《被忽視的孩子》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小女孩正在沙灘上和爸爸挖沙坑,這是她盼望很久的事情。

這時候在旁邊看書的媽媽抬起頭,大聲說:“別玩了,爸爸不可能陪你玩一個下午,過來,我給你讀書。”

小女孩有些失望。她還是順從的回到媽媽身邊。爸爸也什麼都沒說,開始收拾玩具。

好像什麼問題都沒有。但是小女孩失望、不開心的情緒被忽視了。

如果媽媽這樣說:“看你們玩的真開心,可是爸爸下午還要上班,現在媽媽給你讀書好嗎?”

或者爸爸說:“哈哈,正玩的開心呢是不是寶寶?我差點忘了還要去開會呢,讓媽媽給你讀書好嗎?”

小女孩會感到情緒被父母理解並接納,不開心的感情被認同,內心就不會失落,情感的連接沒有斷開,即使不能繼續玩遊戲,也會感受到爸媽的愛和關切。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二、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耐心溝通。

繼續講龍應臺和大兒子華安的故事。

龍應臺和剛出生的二寶回到家,鄰居艾瑞卡帶著兩份禮物過來探視。她先跟客廳裡的華安打招呼,送給他禮物,同時徵得他的同意去看小寶寶。華安很開心的點點頭。

在這裡,華安得到了理解和尊重。

華安因為看到媽媽對弟弟寵愛,耍脾氣拒絕吃飯,並走出門去的時候,龍應臺沒有置之不理。

她跟出去把華安拉到膝蓋上跟他溝通。龍應臺的話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 華安像弟弟這麼大的時候也一樣調皮。

2) 有些事是六歲的孩子可以做的,有些事是兩歲孩子可以做的。

3) 弟弟玩他玩過的玩具,穿他穿過的衣服。

龍應臺用身體語言讓華安感受到愛,對於華安的不開心她表示理解和接納,在此基礎上像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講存在的事實。華安不再懷疑媽媽不愛自己只愛弟弟。

然而在大多數父母心中,孩子僅僅是他們生命的延伸,是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尤其是10歲、20歲以前甚至更大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只管命令,不需要溝通和解釋。

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青春期以後往往會有極端的表現,或者非常獨立,從不求助於人;或者極端不自信,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三、給孩子時間適應和改變。

接受一件事情或者改變一種態度,即使成年人也需要時間。

所以家裡多了一個二寶這件事情,並不是只要給大寶講明白道理就可以了。

人的情緒是不由自主的。希望孩子發生改變,首先父母自己要改變並且要有耐心,持之以恆。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其實很多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要給TA扣上不懂事、壞孩子的帽子。

孩子的“小心眼”是正常的,不去急於責備,對他表示理解,他開心了可能也就大方起來了。

看到別的小朋友有新書包、鉛筆盒、生出“攀比心”也是正常的,如同成年人 也會羨慕豪車豪宅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媽媽愛弟弟,大寶不開心也是正常的。即使你覺得已經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了,他還是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的。

華安曾經用剪刀把已經三歲的弟弟穿在身上的衣服剪成了布條,因為偶爾還是對這個弟弟的到來覺得心裡有氣。他對媽媽說:“我氣他。”

龍應臺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大驚失色,只是聽完華安解釋後作勢要打手心以示懲戒,因為他“暴殄天物”。

這時弟弟趴在哥哥身上請求媽媽“不要打不要打……”。兄弟倆“相依為命”的樣子一定達到了龍應臺的目的,她返身離開去烤蛋糕去了。

從華安的弟弟出生到兄弟倆和睦相處,龍應臺用了數年的時間過渡。

二寶來了,大寶行為怪異:關於情感忽視你知道嗎?

龍應臺是作家,社會觀察家,更是優秀的媽媽。

她自始至終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愛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會忽視孩子們的情感,她是每一個媽媽的榜樣。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情感忽視帶來的傷害是不那麼明顯的。

它可能僅僅表現為成人以後的不自信,莫名其妙的不開心,不太習慣跟身邊的人相處,或者不喜歡求助於人等等。

但是每一個曾經被情感忽視的人都在不自覺的療傷,幸運的可能會因為某個人某件事解開了心結,不幸的則可能把情感忽視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我在微信圈裡曾經讀過一篇因情感缺失導致姐妹倆反目成仇的故事。

令我吃驚的是下面的評論,有太多人表示在故事裡看到了自己的經歷,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情感忽視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為了寶寶們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了不再有被情感忽視傷害的人,希望更多的寶媽,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在理解、尊重、接納的基礎上,讓孩子感受到沒有缺憾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