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说秦始皇是暴君,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弑神丶战殇灬17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每个人都有不同。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秦始皇总被称为暴君,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第一,首先申明一点,暴君和昏君是有区别的。暴君是有一些令人折服的作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北击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着实为千古一帝。

第二,秦始皇为暴君的,以下事件可以证明。焚书坑儒、大修土木、徭役赋税太重、法令严苛。陈胜吴广起义,刘邦起义,都是因为大雨误了期限要被斩首。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第三,在当时候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人的性命不值钱,不重视。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民主、公正的法制。所以对付不服气的人们,只有杀。不听话我就杀你,我不杀你,有可能被你杀了。作为一代帝王,没有一些特殊的强硬的手段是站不稳脚跟,守不住江山的。战国时期,战乱交织,结束暴力的办法就是用更强的暴力制服。要知道古代的兵变、起义、外戚宦官参政、皇位之争是数不胜数的,随时面临着死亡。

第四,秦始皇的功过留于后人评说。你认为他是暴君?请说明理由。你认为他是明君,请拿出证据。其实我们后人的评价都是根据独立的较小的个人意识面进行的,其实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你可能比秦始皇更狠。帝王之术,历来就不是什么仁慈宽厚,是统治是稳定江山。




生活的家长里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要搞明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但不是全部过去的呈现,只是过去现实的一部分。倘若不以个人立场、喜好而论的话,看待过往历史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继承发扬,而另一种就是完全摒弃、盖不承认,一切重新来过。简而言之,一种是信史深究论,另一种就是弃史论。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大概就基于此处,争论而不休。其实,两者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从来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完全相背而行,愈行愈远。

同理,历史上的秦始皇与现实中的秦始皇就迎合了这个坑,稍有不慎就会走不出来,真的秦始皇也会被带歪。预设了历史与现实的矛盾,而落脚点却在现实,无疑体现了弃史论的一部分观点,即“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并伺机开始了所谓的“拨乱反正”,以期建立自己的历史观。通过不断另类解读信史的部分,来扩充自己弃史论的部分,进而来宣扬自己的观点,迎合现实中的某些需要,企图构建一种以现代为基础的所谓现实历史。

不过很可惜的是,构建的成本注定大的离谱,预期的目标也是遥遥而无期。

回到正题,说说“秦始皇”。历史上的秦始皇,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随风而去了,展望未来才是正道。说他是“暴君”者甚之,说他“千古一帝”者亦不乏其人,因人而异吧!至于现实中的秦始皇,恐怕没有人知道了吧!除非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或者穿越过去的,才会知道一些是是非非。不过,“帝王将相”之丰功伟绩,有的人喜欢追捧,而有的人也就那样了,平常心对待,毕竟生活还是要过的。

总之,历史上总说秦始皇是暴君的,肯定并非空穴来风,亦不全是捕风捉影,更不可能全部都是无的放矢。既然有那么多人说他是“暴君”,时间跨度又这么长,势必有缘由所在。至于现实真的这样吗?抱歉!不知道。没有依据如何得知?又如何去下结论?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秦始皇,何必纠结于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呢!


史过境迁客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若只比较“残暴”,秦始皇估计连前100名都排不进去。如后世常见的大肆屠杀前朝皇室、残杀手足兄弟、大肆清除功臣、无视处于无尽的战火与灾害中的老百姓......这些“暴君”的标配元素,秦始皇表现的都相当不突出,有些方面甚压根不沾边。

而后世之所以将秦始皇视为暴君的“代言人”,主要是因为他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

改革者向来没有好下场,而秦始皇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者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后,将天下分割成几十、上百个小王国,以求在当时的生产、交通条件下最大化开发疆域。这些诸侯国虽然名为周天子麾下之臣,但随着长期的各自为政,逐渐产生了文化、文字、乃至语言上的差异(邯郸学步:走路的方式都会有区别)。若放任这种局面发展,最终各诸侯国很大可能会愈走愈远,进而产生永久的分裂、连绵不断的战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果将抢来的各诸侯国领土分给自己的子弟、功勋,继续沿用过去近千年来的旧秩序,那他就仅仅是一个征服者而已;

但他在其后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最重要的:当一些大臣建议广封子弟、以为藩蔽时,他感叹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因此将全国分为36郡,设置守、尉、监等公务人员进行管理。

这些政策,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历朝历代都没有跳出这个思路,正是由于这一创举,秦始皇才被誉为千古一帝。

站在我们今天回看这一变革,仿佛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但我们要知道,他终结的是之前持续近1000年的“先王”秩序,给那时社会各阶层带来了何等冲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在任何时候,让人们改变旧习惯总是最困难的,更别说这套习惯已经沿用了近千年。在废除分封制后,六国贵族的遗老遗少失去了以往的特权与既得利益,其内心的愤怒、不安、仇视可想而知;原本依附于他们的士大夫再也不能靠着服务权贵飞黄腾达,必须像老百姓一样建功立业才能获得富贵,他们的抱怨、不满也可以想象;而各国百姓虽然脱离了贵族的压榨,但要适应严密的法网,客观上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因此,在各阶级的不满下,推进这一制度的改革者秦始皇自然落不下什么好名声。

由于政治路线以权力分配的分歧,秦始皇得罪了士大夫阶层

值得是后世熟知的“焚书坑儒”。

在落实郡县制后,朝野对这一政策的反对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在公元前213年,甚至有儒生在朝廷上声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即若不实行分封制,秦朝命不久矣。

为了避免儒生们这种一味复古、非议当下的行为导致思想混乱,秦始皇听取李斯的意见,禁止民间私自收藏《诗》、《书》以及其他流派的经典书籍。

“坑儒”是另一件事。在战国时期,大量儒生开始从事研习使人长命百岁的“仙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安排燕人卢生等人替他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但这些人不仅收了钱不办事,反而背地里大肆嘲讽秦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势,不信任儒生,其后携款潜逃。

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抓捕咸阳城内与卢生等人有往来的儒生、方士,严加审问;这些读书人互相供认,一共牵涉了460多人,“皆阬之咸阳”,然后昭告天下,以杀鸡儆猴。

但焚书坑儒是所谓的“残暴”吗?显然并不是,这更像是秦始皇所支持的法家与意图分享权力的儒家之间的博弈而已。

但不幸的是,后世的儒家掌握了封建时代的话语权,因此当初打压他们的秦始皇,就免不了得背上“暴君”的黑锅。

这正应了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改革者秦始皇的代价,不仅仅是暴君的名声,还有二世而亡的政权。但他的尝试,则成了汉朝的积极经验,所谓汉随秦制,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的改革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