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記者奮戰一線,記錄援鄂醫療隊65天

(原標題:《記錄援鄂醫療隊65天》)

3月31日,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凱旋,王雅賢隨隊回到北京,在經過三道水門的最高級別禮遇後,王雅賢才如釋重負,站在138名勇士身邊,她感到光榮,眼角禁不住溼潤了。

13名北京市援鄂醫療隊隨隊記者中,有4名是“90後”,1992年出生的山東姑娘王雅賢還不是年齡最小的,作為北京日報社視頻直播編輯部記者,王雅賢在武漢報道阻擊疫情65天。

她說,自己是一名黨員,應該衝鋒在前,她很幸運能夠參與此次報道,這是她一輩子的財富!

出征

“要跟北京醫療隊一起去武漢,兩小時後報社樓下集合,新媒體一個名額,誰報名?”2020年1月27日中午12點,北京日報社視頻直播編輯部微信群裡突然來了這樣一條通知。

北京醫療隊、武漢、兩小時後出發、只有一個名額……王雅賢反覆把消息從頭到尾讀了幾遍,心跳越來越快。其實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之初,王雅賢就曾有奔赴一線採訪的念頭,沒想到這珍貴的機會來得如此忽然。

彼時的江城形勢已非常嚴峻,每日幾百的新增病例讓這座城市的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正上演著“中國速度”,各地馳援的隊伍隨後相繼抵達,一場全國抗疫阻擊戰已經打響……

收拾行李,集合,直播醫療隊出征,登機,落地,抵達住地……1月28日凌晨,躺在武漢明德酒店的床上,王雅賢沒有一點恐懼,反倒是興奮得幾乎一夜無眠。

不過12小時後,王雅賢已經身處疫情“暴風眼”。記錄白衣戰士的勇敢和無畏,記錄新冠病毒的殘忍與無情,記錄武漢人民的堅強樂觀,記錄暫停鍵下的武漢……這是王雅賢的職責和使命,也是記者這份職業最大的意義。

在機場接機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院長助理程範軍當時說,“北京隊,是定海神針”。然而,王雅賢第二天深入一線時才發現,現實比想象殘酷得多:北京醫療隊支援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是一所以外科見長的綜合性醫院,儘管被指定為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定點醫院,但是缺乏專業對口的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況且與新冠病毒抗戰半月有餘,該院職工已經疲憊不堪。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首先需要將住院樓的普通病房改造成隔離病房。但是北京醫療隊實地勘察才發現,協和醫院西院隔離病區的改造並不符合標準,醫護人員若走了回頭路,就存在被汙染的風險。半夜“蓋牆”,打造“三區兩通道”,北京醫療隊4位院感專家和幾位負責人在現場整整待了24小時。

王雅賢親眼看到北京醫療隊隊員睜著熬得通紅的雙眼,一遍遍與武漢當地醫護人員溝通、協調,一次次身穿防護服站在半汙染區裡,迎接一批批醫護人員,現場督導,嚴格得近乎苛刻。

1月29日上午,北京醫療隊負責的第一個病區改造完成,下午,第一批病人入院接受治療。這距離他們抵達武漢,還不到48小時。早上在駐地,各個醫療隊舉行了簡短的出征儀式,隊員們手持隊旗,高喊著“安全防護,全力救治,武漢加油”“團結就是力量,武漢加油,我們來了”……洪亮的口號聲迴盪在酒店大堂,隨後要進病區的隊員依次走上擺渡車,向隊友揮手告別。

如今回想起那一幕,王雅賢的感覺是悲壯。因為她知道那輛擺渡車的終點站,是壓抑的隔離病房,醫護人員要面對的,是一送來就面臨搶救的重症病人,是此起彼伏的呼叫鈴,是厚重的防護裝備下急促的呼吸,還有被霧氣模糊的視線……

感動

1月30日,第二個病區開放;2月4日,第三個病區開放。

採訪過程中,王雅賢接觸了很多人—醫護人員、患者、普通市民、志願者……一個個發生在眼前的故事,讓王雅賢感受到了生命的溫情與脆弱,真實與感動。

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丁新民是北京市援鄂醫療隊第一位進入隔離病區的醫生,他頭頂“有事找我”四個大字,給予患者極大的信心和鼓勵。別看丁主任身材高大,其實他在工作中扮演的是一位“婆婆媽媽”的角色,在病房裡,他勸病人蓋被子能來來回回叮囑四五遍。丁主任是溫州人,一口並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也成了他的“標籤”,儘管查房的時候穿成了“大白”,只露出一雙眼睛,但是病人出院後聽到他的聲音還是能一下子就辨認出“那是我的丁主任”。

第一位病人閆阿姨也是丁新民接管的,據說閆阿姨剛被推進病房時,血氧飽和度不到60%,而正常人的標準應該是94%以上,來的時候她全身紫紺,躺在平車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經過60多天的治療,在援鄂醫療隊返回北京後的第二天,好消息傳來—閆阿姨出院了!

就在離開武漢的前兩天,王雅賢穿著防護服跟著醫生進到隔離病房見過閆阿姨,當時她已基本痊癒,面對鏡頭,她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說著說著淚珠就掉了下來。

“等我好了,我一定要去北京見我的救命恩人們,我不會打擾他們,只是遠遠地看看,看看他們真正的模樣。”看著眼前這感人的一幕,防護服裡的王雅賢也被深深觸動,淚水打溼了眼眶。她想,這就是最美好的醫患關係—我對你竭盡全力,你對我滿懷謝意。

王雅賢看到了醫護人員身上揹負的無奈與傷痛。2月7日,王雅賢採訪了北京宣武醫院的肖漢醫生,這是65天以來最難的一次採訪,面對鏡頭,肖漢醫生潸然淚下,他的每一句話也何嘗不像刀子一樣刮在王雅賢心上。

肖漢醫生和北京市援鄂醫療隊的其他隊員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出征武漢,家已經近在咫尺,母親的思念望眼欲穿,可因為在前線戰鬥,他回不去自己的小家,王雅賢特別能體會到,這種感覺比相隔千里還要難受。

“武漢同胞真是太可憐了!”他每每提到家鄉、提到父老、提到病床上的患者都哽咽落淚,在一旁拍攝的王雅賢也極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的抽泣聲被錄進去,王雅賢感受得到他的壓力有多大。更艱難的是後期剪輯,因為這些讓人揪心的畫面需要一遍遍看,“有患者去世了,我想我能不能多做一點什麼!”這一幕幕在眼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反覆觀看,仔細聆聽,王雅賢到最後甚至忘記要在哪裡截斷視頻,在哪裡打關鍵幀,只記得眼淚不知不覺地滑落嘴角。

成長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讓王雅賢對這次疫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王雅賢對記者這份職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來到武漢親身經歷、親眼見證,實屬幸運。

當初啟程時計劃的一個月期限轉眼就到了,但在洶湧的疫情面前,王雅賢沒有理由撤退。當醫護人員紛紛立下“一戰到底,完勝而歸”的誓言,她也在心裡默默地許下同樣的信念,醫療隊不撤,我不走,他們在一線阻擊疫情蔓延,我要記錄到底!

在八級大風的怒吼下,在漫天飛舞的白雪中,在凌晨的夜班擺渡車上,在悶熱的隔離病房裡……王雅賢用文字和視頻,與北京醫療隊並肩戰鬥。漸漸地,出院的人數越來越多,插管的患者越來越少,醫護人員的臉上笑容也多了起來……

櫻花開了,天氣暖了,武漢的春天來了。

3月9日,在武漢的第43天,北京醫療隊接管的病區迎來第100位出院患者,也就是在這一天,北京醫療隊的戰鬥進入決戰階段。

與此同時,各個成功幫助扭轉戰局的方艙醫院,紛紛宣告“關門大吉”,王雅賢有幸見證了其中一座方艙結束使命的歷史性時刻。3月10日,王雅賢來到位於武漢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的江夏方艙,這是武漢唯一一家中醫方艙,王雅賢穿上防護裝備,在關艙之前進行了一場直播,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為這艘“生命方舟”送上告別禮物。

那天的陽光很好,結束工作的醫護人員來到戶外草坪上,他們放鬆地曬著太陽,歡聲笑語不斷。艙內還有人在堅守—面對著零星的“觀眾”,厚重防護服之下的護士小姐姐依然拿起話筒,唱起了自己最愛的那首歌。最後等待出院的幾名患者安靜地吃著午餐,與他們聊起在方艙的生活,每一個人都面帶微笑,彷彿苦難從不曾來過一般。

一層層的防護,身體異常沉重,在裡面才待了十幾分鍾,王雅賢就已經感受到汗水順著後背流下;護目鏡也已經佈滿霧氣,視線只能穿透水珠流過的劃痕;一個小時全程直播,王雅賢口乾舌燥……但王雅賢卻不想出去,也捨不得出去—她想再多看幾眼,這座偉大的生命方舟,床鋪、被褥、燒水器、盒飯、千紙鶴、小紙條……它們再普通渺小不過,卻也見證了這場“史詩級”救援任務。

“65天曆練,最大的收穫,是成長,人沒有頂不住的壓力,意志可以無限強大,我可以自豪地告訴自己,褪去青澀,90後的女孩子,也可以獨當一面!”王雅賢說。

(□ 《民生週刊》記者 張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