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1767年,《湯森法案》把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都推向了對立面,殖民地人民的反英運動也推向了高潮。在這樣關鍵的時刻,英王罷免了在殖民地的總督伯納德,然後換了一個人來處理殖民地事務。

看這個樣子,好像英國是想縮小事態,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當時鬧得最兇的波士頓,在亞當斯的領導之下,“自由之子”讓《湯森法案》幾乎變成了一張廢紙,人們不斷的地威脅著海關官員的人身安全,所以英國新任的殖民地事務大臣希爾斯伯羅勳爵派了4個軍團開赴波士頓。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有了軍隊過來保護海關官員,他們的人身安全的確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保證,但是這又將波士頓人的目標轉移到了英軍的身上。本來波士頓人只不過是想要英國廢除這些法案就行了,但顯然這些士兵的出現已經刺激了他們,使他們已經開始思考:這就是我想要的國家嗎?這些士兵並不是來保護我們,而是來威脅我們的生命,憑什麼遠在千里之外的一個小島可以主宰我們的自由?

殖民地的亞當斯和其他議會領袖們都沒有閒著,他們都紛紛寫下了無數的文章,發表在報紙和小冊子上,鼓勵人們不要屈服,並且號召大家要齊心協力,如果不把英國士兵趕出波士頓,誓不罷休。北美的其他殖民地也紛紛響應,繼續抵制英貨。

這些“自由之子”在殖民地領袖的慫恿之下,鬧得就更加兇了,他們不但羞辱政府官員,就連英國士兵也不放過,只要可以逮著機會,就像英國士兵扔個雪球、砸塊塊石頭,或者罵一些髒話。

弄得這些英國士兵很不好受,他們大多數都是十七八歲的少年,都是貧苦出身,為了養家餬口才選擇參軍,以前從來都沒有出過遠門,卻想不到被派送到北美大陸上來。而且波士頓這個地方到了冬天就會非常冷,那些士兵根本就無法忍受,哪裡比得上自己的家鄉溫暖?在這裡又被波士頓人取了一個外號,叫做“背龍蝦”。所以這些士兵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早就已經產生了思鄉情緒,每天都在心裡祈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家鄉。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波士頓人不達目的不罷休,只要英國士兵還在這裡,他們的抗英行動就不會停止。在1770年3月5日的傍晚,波士頓還是非常的寒冷,一個叫做休·懷特的英國士兵正在海關樓前站崗,這時候有一個貌似無賴的波士頓人走到他的面前,照這個樣子也不會有什麼好事情,按照往常也是會發生衝突的。

這個波士頓人一開始是嘲笑懷特,然後逐漸就演變成了辱罵,辱罵還不算嚴重,又演變成了推搡,事態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嚴重起來,又演變成了你踢我一腳我打你一拳。他們的叫聲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不久就有幾十個殖民者圍了過來,人多勢眾就把懷特給推倒了。

懷特只好大聲呼救,正在附近的托馬斯·普萊斯頓上尉立刻帶著八九個士兵趕了過來。波士頓人也逐漸來了更多的人,周圍已經達到了二三百人,儘管英國士兵身上帶著槍,波士頓人一點都不害怕,還有人故意挑釁:“你們不是有槍嗎?有本事就衝我開,沒種就滾出波士頓!”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為了不將事態繼續擴大化,普萊斯頓上尉已經對士兵們下了命令,就是不許開槍。但是這時人群中已經混亂成一團,不時就聽到有人大喊“開槍”,那些士兵都已經弄不明白,到底是不是他們上級的命令了。這個時候有一個士兵看到波士頓人帶著兇狠的表情向他逼近,他的心裡已經慌得很,不知不覺中就扣到了扳機,其餘的士兵聽到了槍聲,也開始亂七八糟地打起槍來。

就是這樣在混亂中已經開始擦槍走火,一陣亂槍過後有11個人中彈,其中有3個人當場死亡,另外兩個人在幾小時之後搶救無效死亡,其餘的都是受了傷。在這次混亂中,波士頓人總共死亡5個人。這樣出了人命,其他的波士頓人也不敢再逞能了,抬起死傷的同伴一起散去。

但這件事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第二天天還沒有亮的時候,消息就已經傳遍了全城。作為抗英活動領袖的塞繆爾·亞當斯。馬上就認識到這件事是一個把英國士兵徹底趕出波士頓的絕好機會,絕對不會讓波士頓人的血白流。

亞當斯當然不會愚蠢到要組織更多的人來與英國士兵對抗,他是在輿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亞當斯趕緊找了一個畫家,讓他將昨天晚上發生的事畫成一幅畫,然後刻在銅板上,這樣就可以印成很多份,就可以迅速散發出去。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不過要畫什麼呢?如果僅僅將事實畫上去,那還不如不畫,因為事實是多麼的蒼白無力,根本就無法激起波士頓人的憤怒,波士頓要是沒有憤怒,那麼驅逐英國士兵的事情也將會泡湯。因此亞當斯特意交代,要將英國士兵的兇惡和波士頓人的無辜畫出來,同時還要畫出士兵的血腥暴力,又要畫出憤怒,畫出仇恨。這位畫家本來就與亞當斯是死黨,馬上就能能領會哥們的意思了,於是一幅名畫也誕生了。

在畫中,英國士兵排列整齊的隊伍,在普萊斯頓上尉的指揮之下,向手無寸鐵的波士頓平民開槍。波士頓人成了無辜的羔羊,被冷血的英國士兵任意宰割。這哪是一個偶然爆發的衝突,簡直就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

當這幅畫報紙上面的時候,使整個波士頓全都炸開了鍋,輿論已經向著波士頓人一邊倒,大家都堅決要嚴懲肇事者。而亞當斯也發表了演說,並把這一次事件定名為“波士頓大屠殺”。波士頓只不過是死了5個人,就可以擁有一個大屠殺的名稱,聽起來就有點名不副實,但是這個詞還是被後來的歷史學家採用了,畢竟波士頓人流的血是真實的。

這一下倒好,包括普萊斯頓上尉在內的8位英國士兵,被人們以謀殺罪告上了法庭,只要罪名成立,他們將會被判以死刑。只要看了那幅畫之後,人們都認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樣也已經將8個士兵給嚇壞了。趕緊找律師給自己辯護吧,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又有哪個律師敢出面為他們進行辯護?要是被那些憤怒的民眾知道,那些律師以後的日子也會非常難過。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不過亞當斯這一回又站在了這些士兵的一邊,因為這的確是涉及到8條人命,現在也的確可以在人們的憤怒之下,要了他們的命,但歷史的真相總會被人發現的,如果真成了那樣,波士頓不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為了達成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且還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城市嗎?所以他必須幫助這些士兵打贏官司,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否則,就算走向革命,也不會得到其他殖民地的擁護。

亞當斯鼓勵他的堂弟約翰·亞當斯接下這一場官司。約翰·亞當斯是當時波士頓比較著名的律師,如果有他出面,這些士兵的確會有很大的轉機。但是約翰也知道,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官司,裡面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同時也知道他的堂哥塞繆爾·亞當斯從中做了手腳,原先就不想躺這趟渾水。亞當斯就使起了激將法:“你不是想要追求一個公平的社會嗎?現在就是上好的機會啊!光說不練,可是假把式!”

約翰覺得他的堂哥說得也有道理,此時要是不站出來,那8個人就肯定會被冤枉而死,這又怎麼可能會有公平正義呢?至於自己以後會得罪波士頓人民,那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約翰的辯護水平非常高,儘管外界的輿論都是喊著要殺之後快,但約翰堅持認為無憑無據就別想定罪。在這種情況之下,還能堅持這樣的法理原則,的確是需要擁有非常大的膽識和魄力,約翰最後也做到了維護公平公正。經過認真調查之後發現,只有兩個士兵是直接向人群開槍,他們都被判為“過失殺人”,懲罰是用燒紅的烙鐵在他們的拇指上烙印,這樣就可以釋放了,其他的6個人都無罪釋放。

約翰幫助敵人辯護,雖然他的辦公室被憤怒的民眾砸了,但名聲並沒有受到損害。他反而給人看到了一個公平公正的波士頓。

波士頓人與英國士兵有衝突,混亂中擦槍走火,演變成“大屠殺”

經過這一次事件之後,英國方面也認識到波士頓的水非常深。亞當斯在與哈金森總督的談判過程中,堅決要求撤走所有在波士頓的英國士兵。英國方面也認識到了波士頓的厲害,同時殖民地抵制英貨運動,也給英國商人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他們也開始遊說議會。

最終亞當斯成功了,英國方面同意將波士頓的所有英國士兵撤走,也廢除了《湯森法案》。而“波士頓大屠殺”也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