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後是劉備打贏了天下,他會殺諸葛亮和關羽張飛嗎?

腐腐腐腐腐女-


諸葛亮應該不會給劉備機會,合適的時機功成身退啦,關羽肯定還是鎮守邊關,張飛同樣,不過馬超就不好說啦,留著肯定是後患,黃忠年事已高,必高官沒權


橙諾321


如果劉備得了天下,我認為他不會殺諸葛亮。朱元璋那麼狠,不是也沒殺劉伯溫嗎?(劉伯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諸葛亮是何等樣人?冰雪聰明,諳熟為臣之道,深刻了解劉備的為人,不會讓劉備抓住把柄,也不會讓劉備起疑心。憑諸葛亮的品德,即使劉備死了,還要報知遇之恩,盡力輔佐幼主,一篇《出師表》寫的滿腔赤誠,催人淚下,這樣的臣子,劉備忍心殺他嗎?何況劉備素以仁義著稱,即使有點虛偽,得天下後也不能拿諸葛亮開刀——沒有真憑實據,這樣的功臣他是不敢隨便動粗的。翻遍中國歷史,開國君主殺功臣的不少,但殺首席謀士的還從來沒有。(至少從漢朝開始)相信劉備也不會破了例。

至於張飛,一個粗人,肚裡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對劉備死心踏地,劉備更沒殺他的必要,只要劉備對得起張飛,張飛是絕對不會背叛的。而且對於劉備來說,張飛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一個人怎麼可以對自己的臂膀開刀呢?劉備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說明劉備是很重視兄弟情誼的,即使得了皇位,沒有實據也不會亂殺人,何況張飛這種心無城府的“粗人”。

而劉備殺不殺關羽,關鍵看關羽有沒有造反的心思。關羽會不會造反呢?我認為不會。因為關羽義氣深重。不然也不會在廟裡享受一千多年的“香火”。關羽雖然傲氣十足,只是對挑戰者來說,他看不得別人下跪求饒,青龍偃月刀下實際藏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愛憎分明,信義卓著。不然也不會放走了曹操。因為關羽天天讀《春秋》,絕對不會做出不義的事的,尤其是“造反”這種忤逆之事。劉備當然也非常瞭解自己的“二弟”,如此君臣無猜,就不會發生那些互要對方“項上人頭”這種不愉快的事。

以上是按常理分析的,因為劉備沒得天下,也沒檢驗的可能。只能找個人對比。朱元璋殺得基本都是想造反的人,不知朱元璋是不是故意給他們發個免死金牌讓他們墮落,反正罪證都是有的。沒歪心思的徐達不是善終了嗎?有時,也不能光埋怨開國皇帝殺功臣,其實好多都是該殺的。如果都像郭子儀那麼低調,好多是可以善終的。可惜當局者迷,為名利所驅使,走了“飛蛾撲火”的道路。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而已,也並不比他們聰明。


綠葉小杏


很高興能和你探討這個問題:如果劉備真的打下了天下,會不會殺諸葛亮、殺關羽、誅張飛?

不會!沒有一點這個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歷朝歷代開國君主在誅殺功臣時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沒有任何一個君王願意在歷史上留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惡名。一般只要不觸及"驕、反、貪、大、怨、結"禁忌,都不會出太大事。

1,驕。

所謂"驕",就是驕傲意思。這種驕不是對同僚傲驕,而是目無君上,並因此威脅到了帝國利益和天子威信。單純驕傲,眼有君王,那是自身性格問題,缺點誰都有,僅僅只是做人驕傲一點,還不足以被放大成江山穩固殉葬品。

漢高祖劉邦斬殺的7個異性王,哪個不是傭兵自重,狂妄之極,朋黨勾結或意圖謀反之輩?明太祖朱元璋所誅殺的藍玉、李善長、常玉春、馮勝、傅有德、唐勝宗等一干淮西老臣,在下決心時,大多已蛻化成了威脅到帝國利益的驕兵悍將,或朋黨之爭毒瘤。越王勾踐殺文種,康熙皇帝誅鰲拜也是這個原因。

2,"反"。

這個不用說,圖謀不軌,意圖篡位者,任何時候帝王都不會心慈手軟,予以堅決斬殺。至於誅幾族,那就看罪行和皇帝性格。

3,貪。

建國初期,就開始大肆貪汙中飽私囊,嚴重損害國家利益者,也會被開國君王殺一儆百。這種情況,不但封建社會無法容忍,就是現代社會也不允許存在。我國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就是鮮明個案。

4,大。

勢力過大,擁兵自重,藩鎮勢力日漸做大,已經很難制衡,且人品又讓帝王無法安睡的封疆大吏,削藩或剷除就成為一種必然。

5,怨。

心懷不滿,牢騷滿腹,妄議朝政而被帝王得知。

6,結。

諸侯或地方勢力相互勾結,朋黨營私,抱團取暖,抵制政令,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或觸犯到了上層建築的禁忌,這時候,很可能就是座俑者悲劇開始。

還有一種較為罕見的情況,突然之間的政治運動和政治清洗,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斯大林搞的"肅反",當然,作為漢代君主的劉備,也包括整個封建社會,都不可能做,因為鬥爭意識形態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劉備和這幾人微妙關係和相處的方式

我們可以看看,以上必殺條件中,無論諸葛亮還是關羽張飛都不在其中。不但不是這種必殺之人,且有很多開國功臣所不具備優勢和護身符,那就是不僅僅和劉備情同手足,還始終對其忠心耿耿。這種發自內心的忠誠和感情超出普通君臣之間信任,帶給劉備的始終是一種安全感。這樣的心裡體驗,是任何帝王都在追求、渴望臣子們能夠擁有的優秀品質。

當然,諸葛亮的剛愎自用、關羽的清高自傲、張飛的狂躁,有時或許會讓劉備有點不舒服。但這屬於個人性格上小瑕疵,不影響劉備的整體信任感和安全感。團隊磨合了幾十年,互相都已非瞭解彼此性格,也能用最好方式相處。所以,真當諸葛亮或關羽張飛誰出現點非原則錯誤,劉備也不會殺其中的誰,充其量給個閒職掛一段時間,氣消了,該咋樣還咋樣。

不是劉備有多大度和重感情,而是這幾個人都是千古不二人傑,能堪大用,既靠譜又讓放心,完全不應該殺,更沒必要殺。以劉備的聰明,會不知道"想做轎,就必須要有人抬轎"這麼個淺顯的道理?

劉備性格,所決了這幾個人永遠安然無恙

"狡兔死,走狗烹",固然是一種普遍歷史現象,但歷代君王對其採用比例50%都達不到。秦皇一統天下,沒有搞過什麼太大政治清洗;東漢帝劉秀再次一統大漢時,懷柔以制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對凌煙閣功臣一封到底;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確保開國功臣安度晚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大漠,黃金家族和所有勢力友好相處。

劉備性格,儘管有狡黠自私的一面,但殘暴嗜殺卻不是他性格。而且,劉備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假仁假義偽君子。劉備從小就很仁義,這種仁義生長在骨子裡。咱們用事實舉證,攜民渡江時候,曹操虎豹騎日行300,就在後面,非常危險。但劉備沒有扔下災民,自顧逃生。關羽死後,糜芳投了東吳,糜芳哥哥糜竺負荊請罪,劉備怎麼說:"諭與兄弟罪不相及"。日後該怎麼樣對糜竺,還是怎麼樣對糜竺。

這裡面,還有一個深層次提示,關羽死後,張飛晝夜痛哭,飲酒打人,被範疆、張達酒後刺死割了首級。劉備也近瘋狂,盡起全國70萬雄兵,只為給關羽報仇,為桃園三結義一個交代。結果,兵敗而死白帝城。劉備和張飛,事實上都是為兄弟情而死,用自己行動對"不求同年同日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字,做了最真誠註腳。這種感情下,說誰背叛誰,誰殺誰,都是對"忠義"兩個字的褻瀆。

我們在宏觀看看,自公元184年劉備24歲起兵,到公元223年去世,這39年裡,濫殺過多少人?所以,不用懷疑,也根本不需要假設他會不會去斬殺自己左膀右臂。自毀長城的事,沒人會去幹,劉備是擁有高超政治智慧和博弈頭腦的人傑,厚黑學高手。

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劉備都不會去殺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從他對這幾人後代也能看得出。他們關係,不僅僅靠的是權力維繫,更多的還有一份"這一拜,生死不改"情結。

論鑑@今日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

關注論鑑:為你分享更多的人生智慧.綜合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