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作為父母,要為孩子示範人際交往如何進行。我們會示範高標準的、尊重且鼓舞人心的交往方式,也會示範低標準的、無禮且讓人不舒服的交往方式。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努力與孩子建立健康、尊重和同情的關係,他們在以後才不會發展或接納不良的人際關係。

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對於人類大腦各區域相互連接,所以"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間的聯繫很重要。如果那種聯繫不發生,我們會情緒爆發。而且,當我們遭受社交疼痛—被人孤立、排斥或他人惡語相向時—其感覺猶如遭受身體疼痛。 科學家馬修·利伯曼說:"通過對最小的齧齒動物直到我們人類進行的大量哺乳動物的研究,其數據表明社交環境會對人類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當社交關係受到威脅或被切斷時,我們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但如果這些情況發生在童年期,會長期影響孩子的健康,引發各種教育問題。 沒有父母願打罵孩子,或影響孩子教育。過去,我們的父母不知道體罰可能會影響大腦灰質的發育,灰質影響人的智力、學習能力、感官知覺、語言表達、肌肉控制力、情緒和記憶力的發展。他們也不知道人感到害怕時,會釋放荷爾蒙,毒害大腦。由於大量依戀研究在近二十年來才出現,所有我們之前的幾代人只是沒機會了解這類知識。既然我們現在瞭解了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情結,我們有責任為孩子的培養方式做些必要的改變,保證教養出最健康的一代人。

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父母很容易無視腦科學研究,仍偏向別人告訴的育兒經驗,也很容易繼續按我們曾經的育兒理念—我們家人和朋友的育兒經驗來教養孩子。這樣做不僅對我們的孩子,甚至對未來的幾代人都不公平。孩子值得我們利用身邊的知識提供給他們最好的教養方式,即使這意味著我們不得不學習新的育兒法。 父母們不願瞭解有關依戀和大腦發育的所有研究正如抽菸者不願瞭解吸菸危害方面的研究一樣。儘管有些人知道吸菸有害,但還會繼續抽菸,覺得不會得肺癌,同樣,有些父母仍採用棍棒管教法,好像棍棒教育下孩子不會有心理陰影似的。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都要慈愛地回應他的需求,形成父母與孩子間的安全依戀。

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安全型依戀說的是孩子的情感體驗,而非父母自己的連接感受。因此,無論孩子三個月大,三歲還是十三歲,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夠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判斷她的需求。孩子哭鬧或不開心時,要立刻做出親切地回應。 瞭解孩子發出吃飯、休息、玩耍和安慰的信號,然後相應地照料他們。 回應孩子要全神貫注,不要三心二意。無論何時,都與他們同在。 給孩子許多積極的照護—和他們說話、微笑、玩樂,給他們擁抱。慈愛地回應每個階段孩子的需求。

關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帶給我的感受,及一些觀點

總的來說,我認為依戀通常是嬰兒和父母間的關係,但幼兒到學步期,並不會因為成長而不需要安全依戀。當你本能地回應小孩的哭鬧時,你也許覺得應無視兩歲孩子的哭鬧,或者告訴 10 歲的孩子不要哭了,因為他傷心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慈愛地回應兩歲和 10歲的孩子正好維持親子間親密的依戀情結。孩子哭鬧時,我們無視或取笑,會破壞那種依戀情結。好了,本期內容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喜歡此次分享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哦,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