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明前茶

伴隨清明節到來,一年一度的明前茶馬上落下帷幕。不知道你有沒有喝到今年的明前茶?即使沒喝也沒關係,因為雨前茶馬上會來補位。

01

先說說茶葉產業鏈,上游茶農,中間茶商,下游微商門店。

茶農是真辛苦,據說一斤綠茶需要56000顆芽頭,一個芽頭代表一次採摘,一個彎腰。一泡3克的綠茶,需要茶農的雙手在茶樹枝頭採摘336次。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採茶老農

採茶的主力軍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你想吧,如果掙錢,年輕人會寧可到外地打工也不願去採茶?這樣的活計,跟流水線上的操作毫無差別,甚至還不如流水工人,因為一年只有清明前後才有活幹。

上游收購價,被茶商們拿捏的死死的,但老百姓茶桌上的口糧茶卻都貴的要死。一個論斤收,一個按克賣。一進一出,鼓的是茶商們的腰包。

而茶葉品種又過於豐富:按色澤可分為綠茶、白茶、紅茶,按加工方式可分為毛茶和成品茶,按產地可分為川茶、浙茶,甚至按生長環境,還可以分為平地茶、高山茶……

品種過於豐富,導致標準化難度極高。而高額的利潤,也讓“躺賺”成為刻在茶商骨子裡的基因。所以誰都無心打造品牌,畢竟品牌積累的過程,難於上青天,出力不討好的事,精明的商人自然不會幹。

於是茶葉行業最終形成了有品類無品牌的尷尬局面。以前文章提過,有品類無品牌大多見於水果蔬菜等這類消費者能自我判斷好壞的產品上。

蔬菜優劣容易區分,但鑑別茶葉好壞對消費者來說,其實並不容易。所以消費者其實是需要行業提供品牌的,之所以沒有,本質上還是茶商在“偷懶”。

但沒有品牌,也不耽誤茶商們絞盡腦汁“講故事”。什麼“陳為香、老為貴”的老樹茶,什麼“無味至味”的金瓜貢茶,什麼“不看遺憾終身,一看終身遺憾”的大紅袍……

這兩年又有“神奇”小罐茶,號稱全手工、大師作。只不過按照銷量倒推,大師們要麼“全都得累死”,要麼他們“壓根兒不是人”,因為工作量大的感人。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把大師累死的小罐茶

而一切的故事,只為三個字“稀缺性”。

經濟學告訴我們,價值只能影響價格,但稀缺性才能決定價格。好比空氣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但完全免費,而鑽石一堆碳,卻能賣出天價。

02

鑽石——一種底子裡由碳原子構成的物質,經過商人們的精心包裝,竟成了愛情的代名詞。

鑽石的成名史同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稀缺打造史。

首先商人們通過結盟,形成穩定的壟斷集團。並且約定,誰也不能亂價。

從這點看,鑽石商人們還是很剋制的。至少比衝動的俄羅斯、豪橫的美國、謹慎的沙特共同組成的石油托拉斯要和諧的多。畢竟,合作的本質還是信任,互相猜忌,註定走不遠,而翻臉的結局,最後一定是便宜了消費者,前段時間的石油降價,就是鐵證。

第二,鑽石商人還特別擅長講故事,或者說是不折不扣的文案高手,“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詩一樣的文字,直擊內心。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鑽石的世紀廣告

有了壟斷的地位,外加故事的強化,整個鑽石的營銷邏輯完美自洽。

03

為了稀缺性,一邊造概念,一邊講故事。而營銷的底層邏輯一旦建立,剩下的只需交給時間——通過步步為營的傳播,逐漸讓每個人認可這種稀缺性。

茶葉和鑽石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送禮的效用遠遠大於自用。而一旦有了禮品的屬性,那商家的目標更加清晰,就是幫助送禮的人和收禮的人形成同一種共識。

這個有點像我們小學課本學過的皇帝的新衣。產品好比是皇帝,而商家好比是裁縫,消費者則是底下的臣民。

裁縫幫助臣民達成某種共識——事實不重要,哪怕是一絲不掛,只要所有人都認為皇帝身上的衣服價值連城,這就夠了。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稅!

皇帝的新衣

好比你要給一個姑娘送一個包包,只要有lv的logo,哪怕它比20塊的地攤貨質量還差,那也沒關係,你只要把證書拿出來,那lv這個裁縫自然會證明這個包值兩萬。這樣你對女孩的“愛”自然也價值連城。只不過,這個法子對反拜金的純潔女孩無效。

所以茶葉是好還是壞,鑽石是優是劣不重要,只要這個故事成立,送禮的和收禮的都開心才最重要。

在這個夢境裡,即使你是研究碳原子的物理學家,即使你是培育茶樹的頂級專家。只要你想討好女孩,只要你想取悅領導,那你就一定得裝醉,而眾人皆醉我獨醒則是萬萬使不得的。

從這個角度講,商家收取的鉅額“智商稅”被叫做“公證費”似乎更合適一些。畢竟為了造好這個夢,商家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沉沒成本。

04

這樣的營銷,我們姑且稱之為,“皇帝的新衣”式營銷吧。知道真相的你,是願意當臣民,還是那個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