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因一個溯源,一種緣分,愛上了一個人一部遊記。他終其一生用足跡丈量了半個中國。雖然飽受磨難,卻用生命成就了地理史上的傳奇。

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休閒讀物,往往都是和歷史有關係。比如談到明朝的那些事,讓我們這些原本並不學歷史的,也能瞭解到幾百年前在那個非常弔詭的朝代當中,都發生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知其大而不知其遠

幾百年前,中華大地上,曾凸顯出一部關於地理的鴻篇鉅著,那就是今天人們說的《徐霞客遊記》。

但是,您知道徐霞客遊記這本書背後所隱藏的各個謎團嗎?

長江自古以來就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在它的兩岸誕生了無數讓國人引以為豪的燦爛文明。

滾滾東逝的長江之水,幾乎每個人都會發出知其大,不知其遠點對感嘆。但是,又有誰能夠真的去勘察它的源頭,究竟在哪

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的某一日,有一位住在長江邊的年輕人也發出了同樣感嘆。他,竟真的以一己之力,窮其一生,在崇山峻嶺之中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的名字叫徐弘祖,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徐霞客。

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在徐霞客的家鄉江陰市祝塘鎮的中心小學裡,許多徐霞客當年去過的地方被製成了微縮景觀。學生們可以在這裡身臨其境的體驗他曾經的經歷。

而徐霞客和他寫的徐霞客遊記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中,讓許多人從小就知道了他的名字,也知道了地理。

對如今對我們來說,地理並不陌生,是再也簡單不過的一門普通中學課。但是大多數人都並不清楚。地理一詞最早是從何而來又作何解釋。

而對於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來說,地理的概念還僅限於區域和防備。


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地理: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早在六千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們就已經有了地域和方位的概念,並能夠選擇合適的環境規劃佈局居住區。

而地理一詞,則最早出現在誕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周易》一書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最早的“地理說”則應該成形於秦漢時期。雖然,早在戰國時,即有《尚書·禹貢》,卻僅有區域概念,還並不成形。直到漢朝,《漢書·地理志》把前人關於區域、地形、人文描述格式化後,正真的地理學出現了,後來的歷朝歷代都將地理志納入編撰。

“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通“隙”), 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天文地理,這是徐霞客從小就喜愛的東西。小時候的徐霞客,自接觸了《水經注》這些地理著作後,就對書中所記載的迥異風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久彌深。

然而,前人的地理著作多半隻講疆域沿革,風土人情,對山川自然風光總是一筆而過。這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徐霞客對奇山勝景的好奇心。

在徐霞客二十歲那年,他毅然走出家門,開始了漫長遊歷歷程,歷時三十餘年,足跡遠達當時還被視為蠻荒地帶——西南雲貴,給後人留下了幾十萬字的鴻篇鉅著。在這本書中,徐霞客使用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方式記錄他的所見所聞。

時光輪轉,幾百年後的我們循著徐霞客的腳步,翻山越嶺、一一溯源。那些看似枯燥直白的文字,也變得形象生動,富有驚喜。

在遊雁蕩山時,記住他是這樣描述大龍湫瀑布的:

“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餘里,過常雲峰,則大剪刀峰介立 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雲峰。從此環繞回合,巖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

徐霞客這種對路程、方位、距離、高下,按順序進行記述的方式不僅是今天的,讓我們感到身臨其境,即使是在當時也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

崇禎六年也就是1633年夏,徐霞客專程到常州拜訪一代文宗東林黨領袖錢謙益。

這位被文人墨客推為山林領袖的江南文壇盟主、“操海內文字之柄”之人,認為徐霞客所作遊記貴在聚景之書,文字質樸真實,不與古人遊記徵文質同,是真正的遊者之山水,是世上罕見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看他寫的遊記就好像跟他一起遊走在各種山川奇景之中。這種遊記在當時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歷經磨折終得流傳,回本溯源尋真本

古時候,人們出行,絕無我們如今出行方便。對於遠行是一件大事,因而當時這些人都是極為推崇徐霞客的這份遊記,並且把他當作是“遊聖”,予以傳抄他的筆記。且,每一個人的看待,每一篇遊記的關注角度,和個人喜好,也不相同。所以,如今市面上就出現了不少版本的徐霞客遊記。

據瞭解,有人在舊市場中發現和收集的《徐霞客遊記》達80餘種,其中全本多至50餘種,最早的版本都是民國以來出版的遊記;加上民國以前存世的多種抄本和刻本,徐霞客遊記存世的版本之多,可能要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哪一個版本的遊記才是最忠實于徐霞客遊記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古籍出版社接到了編纂《徐霞客遊記》的任務,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到底以哪個版本作為底本。這對於他來說很難抉擇,版本學的問題就是這個書從形成到現在一共有多少個版本,你必須要搞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優劣,所以這樣的才能背書呢?有一個真正的瞭解,對於作者的原始思想的也可以有一個比較精確的把握。因為如果你不選擇好一個版本,那麼你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或者是有歧義的,或者說是不完整的東西,這對於讀者就是一種誤導。

明崇禎13年也就是1640年,55歲的徐霞客因為身患足跡,被迫終止了他的遊歷之旅,回到了家中。長年累月的艱苦跋涉,嚴重的損害了他的身體,回家後不久便臥床不起。

在彌留之際,他鄭重的把手稿託付給了他的好友季夢良。之後不久,徐霞客便撒手人寰了。而季夢良則不負重託,便搜散狗查遺補缺,將徐霞客的遊記手稿按遊歷之地分歧抄錄了一遍。此時,據徐霞客去世還不到兩年。

然而,三年後,一場空前的浩劫降臨到了虛假。這一時期,江南地區許多大戶人家的奴僕紛紛起來造反,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徐氏家族也沒人走出這場劫難,包括徐霞客長子在內的二十幾口人慘遭殺害,房屋財產被洗劫一空,郵寄手稿則全部被焚燬。

季夢良的整理的本頁,也被損毀。既然徐霞客的原稿已經不存在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只能從現存的這些遊記裡找尋最完整的版本。但是他們發現遊記中西南有部分竟缺少二百天左右的內容。

根據徐霞客日必有記

來看,現存的遊記都極不完整。

尋找真本一度陷入困境,最終還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給出了一重要線索。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部清抄本的遊記,揭開了一部奇書,塵封了三百多年的流傳。

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名為北京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圖書館之一,這裡館藏地古籍善本達二百餘萬冊。所藏的這部清抄本遊記,一共五冊,共有二十二萬餘字,主要記載了徐霞客對湖南,廣西兩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況。

在這部書上,人們看到了各個時期的收藏鈐印,這說明這部書曾被很多人收藏過,三百多年來被藏書家們視為珍本才得以保存至今。

經過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們的努力,相對完整的徐霞客遊記終於在1980年正式出版,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出版,歷史上最全面的一個版本。也讓我們現代人茶餘飯後,能夠得以一覽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