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偶入偶園

遊記,偶入偶園

坐在高大、典雅、別緻的架子鞦韆上,蕩起午後深秋的涼風,耳根處流淌著悠雅而清純的古箏曲子,微眯了雙眼,愜意中彷彿見得到的,身邊的光陰正一寸一寸從跳動的旋律中滑落,那樣清脆悅耳的音符時而悄然流失,時而飄忽而至,碾過柔軟的心房,剎那間竟然有了些須渺茫與陶醉,我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一方天地中,拾揀起一段美麗的光陰。

偶園又在青州的偶園街,以前只聽說偶園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這次,緣於市文聯與酒文化研究會組織的採風活動,偶然到此尋古探幽,自然心情就多了幾分莊重、多了幾分膜慕。

聽園中導遊小姐介紹,因為馮溥在京城為官時住在萬柳園,所以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據《偶園記略》記載,偶園主要的建築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松風閣、雲境閣、綠格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臥雲亭)。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它結構嚴謹,佈局得體,別有一番情趣,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園林建築藝術。

據說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花,全都是有靈性的,所在的位置與擺放佈局根本動不得。怕一動,就失了靈性……

在偶園,最富吸引力的當屬偶園裡的假山。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疊石家張南垣設計督砌,是我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風格的一座人造假山,她濃縮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參差,亭臺錯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被譽為國寶。假山雖然不高,然而卻路轉峰迴,別有一番韻致.迎面一座別緻的小亭子,倒也能容納三兩個人的,越過涼亭,見沿途石階上散落了些許通紅的野棗子,一路看上去,果然,見得那棵嶙峋的清風瘦骨般的野棗樹,不見的有多粗壯,但,推測它的樹齡,怕也有上百年了吧?

在園裡最能見證年代久遠的應該數得著那幾顆高大參天的古柏了,它們筆直的腰桿向劍一樣刺向高空,那簫殺之氣使人不由肅然起敬。彷彿感知到了象徵此園主人馮溥馮尚書的人品一般樣。

樹冠滿園的五角楓,是偶園內一把巨型天然的遮陽傘,濃密的葉子匝匝實實,籠罩著方圓數平方米的地盤,真正是這一方小小天地裡的綠色屏障那!

民間傳說,馮家敗落時,其後人慾賣掉偶園奇石,價為"一兩石頭一兩銀",成交後馮家又後悔,於是提出連底座也算上,終於沒有賣掉。這才使偶園奇石沒離開青州。 如今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珍寶"吧:各種古老奇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婀娜多姿,異彩紛呈,被譽為"石頭公園"。其中,譽滿九州的"福"、"壽"、"康"、"寧"四大古老奇石最為珍貴。 青州府史料記載,偶園中的這四塊奇石是明衡王朱祝壽時地方官宦貴人贈送的禮品貢石,各個玲瓏剔透,氣度不凡,久而觀之,四石"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蘊涵著書法篆刻的神韻,故寓意為"福"、"壽"、"康"、"寧"四個祥瑞字,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可見四石價之高。 遊人步入偶園,首先目睹的是"寧"字石。此石高二點三米、寬一點二米,縐、醜、漏、透、瘦皆備,為園中奇石之冠,使人觀之不盡,思之不透,實為極品。古人以體物立意為先,將"福"、"壽"、"康"、"寧"吉祥四字冠以四石存於園中,透出古人濃濃的隱逸意識及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內涵。 觀賞青州四大奇石,按最佳觀賞位置去看,與我國繁體字的"福"、"壽"、"康"、"寧"相對照,既形似,又神似,一些慕名而來的遊客久視不厭,歎為觀止,特別是奇石收藏家們更是讚不絕口。《中國奇石》等多部賞石專著,都把現存青州偶園的大型奇石"福","壽","康","寧"與江南四大奇石"皺雲峰"、"瑞雲峰"、"玉玲瓏"、"冠雲峰"以及現存北京故宮,頤和園等為數不多的皇家園林藏石一起收入"歷史名石欣賞篇"中,由此,足可見"福、壽、康、寧"在我國奇石界的地位. "福"置於牡丹園內"一草廳"南側,高2.4米,寬1,63米.其體姿華貴,玲瓏剔透,四周多孔,左右通風,上下灌通.若在石下生煙,則紫氣順孔出入,僚繞生騰,勘為奇觀。 "壽"置於紫藤架通道東側,高3,7米,寬1.7米.其形態雍容,靈光四通,石身多孔,神韻兼之,耐人尋味。 "康"豎立於松風閣西側,高3.7米,寬1.7米.其姿同鶴立,娥娜雋秀.石體豐滿大度,紋理縱橫交錯。可謂天賜人間。 "寧"位於偶園主通道的南側的風竹林旁,高2.3米,寬1.2米。其石婷婷玉立,英姿卓然,為園內存石之冠.此石經長年風化,神工鬼斧,上懸下收,玲瓏奇巧.觀石賞形,給人以寧靜致遠,心曠神怡之意境。 細觀四奇石,可知此名的由來,是既神似又形似.觀賞四奇石各有最佳角度.據現在位置觀賞,"福"朝正南方向,"壽"朝正北方向,"康"朝正北方向,"寧"朝東北方向——這與其他賞石專著的攝影角度不同。從上述最佳觀賞方向去觀賞四奇石,再用繁體書法的福,壽,康,寧四字對照,你就會發現很有那麼點意思,特別是其外部輪廓。巧的是四字中筆劃構成了多處方格"口"。其中"福"有五處,"壽"有三處,"康"有兩處,"寧"有三處。另外還有多處近似方格,而這方格"口",不正是奇石長期風化的"漏,透"洞眼嗎?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和淵源流長的中國奇石文化在這裡如此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令人歎為觀止! 當我們置身於佳山堂前品茶悟道時,導遊的循循講解,逐漸引領我們進入了超然物外的一方天地 ,那古老的葛藤椅,古色古香的茶具,佳山堂前面的方地磚,灰暗而潮溼,佈滿青苔,稍有不慎便會腳底打滑,因此行者需小心翼翼,步步謹慎,提著一顆心慢慢感悟這園中的風清月明,黃昏夕照。

從對面假山上吹來的過堂風,帶著山上清新的草木氣息,微風拂過葛藤椅,讓坐在葛藤椅上的人浸潤在清涼的秋風中,有了一絲絲爽皚的愜意。我們談古論今,品茶悟道,真是人間一樂。

山上的野棗紅了,被秋風掃落一地,零星撒在枯瘦的岩石板上,石與樹的縫隙裡,沒有人彎腰撿拾,它們心甘情願與那些枯黃的野草為伍,以靜靜地姿態更深地渲染著醉紅了的秋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