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距興安縣55公里路程,離桂林市區81公里路程。跨興安、資源2縣,面積5.3萬公頃,系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峰,也是華南第一峰。因山的頂峰形似一隻匍匐的巨貓而得名。桂林母親河灕江的源頭,也是資江、潯江的發源地,連接著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是一座天然的綠色水庫,貓兒山林海水源是大自然的奇觀,桂林山水的命根子。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聽說貓兒山整個路程大約有28公里,垂直上升高度大約是1800米,前10公里為山間小路,後18公里為盤山公路,總用時大概需要八到九個小時。如此大的強度,最終還是鼓起勇氣,決心去挑戰一下自我!

2012年,9月14日下午在領隊“小牛”的帶領下我們出發了,晚上6點多到達興安縣西北部的高寨村,大家安營紮寨,農家樂的土菜之後,大家一起歌舞晚會。

昨晚在樓頂扎帳篷,有些冷,5點鐘起來把帳篷轉移到室內。早上起來,在村子裡到處轉轉,拍了幾張風景。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7:30準時出發。牌坊後面是座橋,過了橋就是一般遊客上山的簡易公路。我們沒有走公路,牌坊左邊有一條小路,就是通往曾經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的陸定一老先生的《老山界》所在地。一般說的徒步線路就是指的這條,小路當然比盤山公路可以節省一定的路程,不過山高林密,路況差,容易迷路,我們請了一個當地的嚮導,從小路上山。嚮導說,貓兒山四季旅遊都各有特色,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登高,冬天賞雪,是遊覽、觀光、獵奇、避暑的好地方。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走小路,剛剛開始爬山,沁涼的山風吹來,有一種森林浴的感覺。經過一個村莊和幾片稻田,我們走進一片竹海,高高的竹子,密密麻麻的,每根有近七八米,一些特別粗大的估計有十米以上。這片竹林清新秀麗,我們隱入山中的綠色綠色之中。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剛開始大家的速度都比較快,有些隊員喜歡照像,一路上走走停停,隊伍速度很不均勻,一些新隊員過了半個多小時以後就開始感覺到勞累,便開始短暫休息和喊累,大部分人放慢了節奏,9月的太陽照在身上也有火辣辣的灼痛。一小時後,在一個岔路口,大家休息一會兒,慢慢恢復一下體能,逐步適應登山的節奏。

在路邊發現山上流下來的泉水,大家第一次補水,一開始聽說沿路都有天然礦泉水,我們都只帶了一小瓶水,並留著瓶子裝水。後來我們一邊走一邊留意路邊有沒有水源,在隨後的路途中我們又補充了兩次水。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爬了將近三個小時,我們從老山界出口上了大路,就是從山門上山的那條公路。開始後面近18公里的枯燥的水泥路徒步。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我們向左轉,沿著公路上山。又走了一個小時,到了紅軍亭。沿石碑旁的山路上山,紅軍亭,上面有一石碑,上面有陸定一題寫老山界“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幽,峨嵋山之秀”的碑文。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出了紅軍亭,繼續沿公路往上走,轉過幾個陡彎,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前方山脊上有一個豁口,這就是著名的“老山界”。老山界是廣西興安縣和資源縣的分界線,也是山路的中點。貓兒山的主要景點從這裡開始。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在老山界的地方,我們合影留念。聽嚮導說:“老三界是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紅軍長征8萬人翻越大山到出山只餘3萬人”。

走了近半個小時,一棵松樹“躍”入我們的視野——貓兒山上的迎客松。前面的風景開始發生了變化:枝繁葉茂樹冠好象被人修剪過般的平整,枝幹扭曲著,好象要掙脫無形的桎梏,和前面隨意生長的闊葉混生林完全不同。天漸漸開了,風不時吹過,眼前的風景也逐漸清晰起來。有風景,沉重的腳步也似乎輕了許多。

到了八角田,來到M軍飛機失事紀念碑前,據說1996年10月2日,興安縣華江鄉兩位農民在山腹原始森林中採藥時發現一處飛機殘骸,經專家鑑定,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援華M軍飛虎隊第375轟炸機中隊所屬一架B-24轟炸機遺骸,引起世人關注。後來M國專家來到現場尋找飛機殘骸及遺物,M國之音記者何宗安不慎掉下懸崖,當地村民潘奇斌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她,我們住的客棧就是潘奇斌家的,因發現失事飛機殘骸和搶救M國記者有功,如今,他已去M國居住,和他一起發現失事飛機的同伴,現在仍在家裡當農民。

從老山界到這裡,一路上偶爾能看到三三兩兩結伴步行登山的人,在路邊見到一個岔路口,路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書寫:三江之源。我們下去探個究竟。這條路也是在半山腰處把石頭和泥挖下來填成的砂泥路。沿路的樹木並不高,但枝幹強烈的扭曲,樹身上厚厚的青苔和纏繞在樹上的藤蔓顯示著原始性。蒼茫的原始森林,頭頂虛無縹緲的光線,腳踩溼漉漉的砂石路,呼吸濃濃水份中夾有樹葉的芳香和枯葉腐爛氣味並帶有高濃度負離子的新鮮空氣,除了鳥兒的啾鳴,整個森林就剩下我們沙沙的走路聲了。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走了二十多分鐘,見到一個小棚子,水泥做的,這裡就是“三江之源”景點的入口。所謂三江,是指灕江、資江和潯江。沿人工鋪就的小路走去,在樹林之間穿行不久,最後在一潭浮滿落葉枯枝的水旁見到了三塊石碑,分別標記著三江源頭各自的具體位置。別看三條江是那麼的洶湧澎湃,或那麼的清奇秀麗,都是源自這一潭並不起眼的水。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終於到達鐵杉公園,所謂“鐵杉公園”只是一大片長在一起的鐵杉形成的景觀。鐵杉是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的植物,有“活化石”之稱,貓兒山上由1500棵鐵杉組成的鐵杉林尤其罕見。如果對史前生物感興趣,這裡值得一看。

鐵杉公園盡頭是“野人湖”。所謂野人湖,以前貓兒山上並沒有天然湖泊,貓兒山的水源補充除自然降雨外,還通過喀斯特地形的特殊地質結構與更遠的水系相連。當年廣西的“父母官”視察貓兒山時,人為築壩引水弄了這麼個東西,並命名“野人湖”。在一片叫好聲中,沿湖邊生長的大量鐵杉被淹死,後來開壩引流,其餘鐵杉得以倖存。現在湖泊的原址上隱約可見“野人湖”的石碑,但已逐漸被野草掩埋,不知道的人即使到了“湖”邊,也不會發現這裡就是野人湖。

沿著“湖”邊的小路繼續走,前面是無底深谷,這裡是“十里大峽谷”的出口,聽嚮導說從峽谷上到這裡,要爬上一道近50米高,70多度的懸崖峭壁,如果要從這裡下到峽谷,必須使用專業器材。

一陣風將籠罩在頭頂的雲吹散,能夠清楚的看到對面的山象一道高高的屏風,筆直的矗立著,整個山體幾乎就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光禿禿的,一棵樹都不長。那裡就是當年美軍飛虎隊飛機撞山的“仙愁崖”。

從峽谷出口轉身繼續上路,雙腳變得沉重,鞋子似乎越來越小,而兩腿慢慢不聽使喚了。疲勞和疼痛,先是雙腳,接下來是雙肩,再就是腰,最後蔓延到全身。雙腳近乎機械的走,雙眼不停的搜索著美景。路無盡的在腳下延伸,

隨著海拔的升高,山上的植被也變化著:從竹子到闊葉的樹木,到高大挺拔的松樹和鐵杉,再往上,樹木的高度逐漸矮小而均一。穿出密林向左走約二十分鐘,有一處觀景臺,旁邊的石碑上刻有“高山矮林”及形成說明,正是我們剛才穿過的密林。再遠處,是仙愁崖的全貌,宛如一個巨人倒臥,名曰“睡美人”。這是貓兒山的精華景區。

返回大路就是鐵杉薈萃。幾十棵鐵杉象特意等待攝影師的樣子站在一起。它們的外形有點象黃山的迎客松,樹幹筆挺、枝條蒼勁多姿,每棵樹之間都沒有交叉,界線分明,一種很"酷"的感覺。最特別的是她的葉子不多,形狀細長象鋼針一樣,這可能就是她叫鐵杉的原因吧。鐵杉是生長在海拔1700--2000米的地方的古裸子植物,同銀杉一樣被稱為活化石,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路在腳下默默的延伸著,似乎沒有盡頭。高山特有的景緻像個大屏風罩在四周,人變得渺小,個人的喜怒哀愁,似乎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一會兒是走累了,一會兒是腳痛了,一會兒又是為了拍兩幅好照片,我們的速度已經減得非常慢。終於走到了山頂的停車坪,其實,可以從山下坐車到這裡,我們卻經過8個多小時的艱苦跋涉,自作自受徒步上來。這時我的左腿關節開始疼痛,幾乎不能動了,上次在三清山也痛過一次,但那次休息半個小時就好了。

我走的比較靠後,走後面的人比走在前面的人或許要累一些,因為必須根據前人的速度來調節自己的步伐,而不是像走在前面的人根據自己的體力來決定速度。領隊小牛讓嚮導照顧我,我登頂還是原地休息?聽嚮導說還有20多分鐘就可以登頂,最後還是決定登頂,大家在上面等著我去找合影。在嚮導的幫助下,靠一隻右腳和登山杖的力量,累得滿頭大汗,最終爬到山頂。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我們在“華南之巔”的大石頭前合影留念。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大家都比較累,選擇坐車下山,感嘆道:真不知道是怎麼走過來的,有那麼遠,只知道邁開步子走下去,只知道這裡一定能到我們目的地。尤其“小太陽”的外掛“星星”,還有幾個都是第一次爬這麼強度的山,“星星”幾乎是走到哪就爬到哪就坐到哪躺到哪,最終還是登頂了。下山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回到我們的客棧。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早晨8點我們再次集結,沿鄉村小道一路前進,步入超然派大峽谷景區。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我們沿著山路拾級而進,兩邊鬱鬱蔥蔥的毛竹送來陣陣竹濤,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淡淡的毛竹香味。偶爾飛鳥掠過,想要找尋一番,卻只能隔著茂密的竹林依稀隨著婉轉的鳥鳴猜測它們飛過的痕跡,乾脆就閉上眼睛,放飛思緒想象這山中精靈的美麗。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不要說峽谷的幽僻和美麗,但就是那自然的淳樸就足以讓你忘記了生活煩惱和繁忙。景區沿小溪而上,基本上都是大個大個的石頭,很少見到小個的鵝卵石,更不要說沙子了,有的地方就乾脆是一整片的岩石。谷澗滿是巨型的鵝卵石,述說著史前的種種傳說,和著潺潺的流泉,沉著而平和。沿途都有被水常年衝成的大大小小的水潭,那水潭如果是夏天應該是極好泡水游泳的地方。一個個小水潭。我們看到了可以與九寨溝媲美的水質,那麼清澈,在高處向下看依然能清楚的看清那水底的巨石,那水的顏色也是美輪美奐!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我不得不驚歎,驚歎這一如幻境的絕妙。潭水是那麼的清,清得可以看到水底細小的砂石和自由穿梭的小魚。潭水是那麼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在微微的山風中蕩起細小的波紋。潭水是那麼的綠,綠得泛著碧波的光彩。我不得不感嘆,感嘆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看那山澗的卵石就像是用斧子修鑿過的一樣 各自的姿態。有的並肩依靠,有的高聳獨立,有的獨擋一面。還有的象兩隻小鳥頭頸交錯,久別纏綿;有的象彌勒佛,笑容可拘;有的象嬌憨的小豬頭,微微張口。更為奇特的是在山石縫中竟然有一株不知名的小樹傲然挺立。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大約走了20分鐘的山路,山路忽然一轉,終於看到水的全貌。抬頭望向對面的石壁,醒目地刻著“龍潭”兩字。一道瀑布由斷崖間飛瀉而下,便成就是龍潭的美麗。一汩汩清澈的山泉在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卵石間跳躍歡歌。時而在岩石罅隙裡擠過,時而在岩石空中穿行,時而從石塊上跳下,一路奔跑一路歌唱,留下了一路的執著和倔強。大家異常興奮,開始了戲水和留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越過龍潭,沿鋪好的卵石小道攀緣而上,我們繞路來到峽谷的另一端,在這裡又看到了另外的天地。

誰說山水沒有靈性呢?水隨山轉,山映水中,山是水的依靠,水是山的靈魂。真想就這麼醉倒在這深潭幽谷間。

超然派大峽谷保持著原始風貌的自然生態,負離子含量高,也是天然的大氧吧。這裡是灕江源頭處,大家都說下次夏天還要來,並比喻這裡是仙境。

走出抑鬱的城市,在華南最幽奇壯美自然奇觀中,面向連綿的群山,瀑溪激潺的十里超然派大峽谷,霧靄籠罩中迷離的光輝,空氣中瀰漫著植被的味道,還有些不知名的鳥兒在山林間飛翔、啼鳴。和著不息流淌的山澗疊泉,這究竟是冥冥之音還是天籟之樂! 有誰願意來到這幽奇壯美的大山峽谷, 懾人心魄的自然氛圍中,靜靜遠遠的冥想,瀰瀰悠悠地融化……在華南最幽奇壯美自然奇觀中,我們用戶外的方式融入這個大自然。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離開大峽谷,我們趕往興安縣城,去吃當地的特色菜酸魚火鍋,那個酸魚火鍋吃得大家滿心歡喜,酒興大發。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遊記:登頂華南第一峰,興安縣的貓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