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6)


言歸於好

“言歸於好”中的“言”為句首助詞,無義;“歸於”即回到的意思;“好”為和好的意思。這一成語指彼此重新和好。

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九年》:“秋,齊侯盟諸侯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這一記載說的是:周朝的時候,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愛妃生的兒子王子帶為太子。齊國國君齊桓公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藉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聯合八國諸侯在首止開大會,太子鄭在首止和諸侯見了面,一起住了幾個月。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聽使喚,但又無力和齊桓公抗爭,就偷偷派人去勸告鄭國不要參加結盟。鄭國國君聽了周王的話,離開了首止,剩下的七個諸侯共同締結了共輔太子的盟約。後來,齊國又去攻打鄭國,鄭國也參加了盟約。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鄭即位,為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給他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於公元前651年在宋國的葵丘(今商丘市民權境內)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齊桓公曾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諸侯約定的共同遵守的盟約: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其中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中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

《孟子·告子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曰:‘五霸者,三王(夏、商、週三朝第一位帝王的合稱)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闢,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póu)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shà)血(結盟時的一種儀式。立盟時殺牲取血,盟誓者口含其血,或塗於口旁,表示誠信)。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孟子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現在的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天子到諸侯那裡去叫作巡狩,諸侯朝見天子叫作述職。天子巡狩,春天視察耕種情況,補助種子、勞力不足的農戶;秋天視察收穫情況,救濟缺糧農戶。進入某個諸侯國,那裡土地開墾得多,田野整治得好,老人得到贍養,賢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那就有獎賞,拿土地獎賞。進入某個諸侯國,如果那裡土地荒蕪,遺棄老人,排斥賢人,貪官汙吏在位,那就給予責罰。諸侯一次不朝見天子,就降他的爵位;兩次不朝見,就削減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見,就派軍隊去。所以,天子對於有罪的諸侯只是發佈命令聲討他的罪行,而不親自征伐;諸侯是奉天子之命去征伐而不聲討。五霸卻是脅迫諸侯去討伐別的諸侯,破壞了三王規矩,所以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中,齊桓公最強。在葵丘盟會上,諸侯們捆綁了犧牲,把盟書放在它身上,並不歃血。盟書第一條說:責罰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為正妻。第二條說:尊重賢人,培育人才,用來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條說:要敬老愛幼,不要忘了來賓和旅客。第四條說:士人不能世代做官,公職不能兼任,選用士人一定要得當,不得擅自殺戮大夫。第五條說:不得到處修築堤壩,壟斷水利,不得阻止鄰國來買糧食,不能私自封賞而不報告盟主。盟書最後說,凡是我們同盟的人,盟會之後都恢復友好關係。現在的諸侯都違背了這五條誓約,所以說,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因為順從君王而助長了君王的過錯,這個罪行還算小的;故意逢迎君王的過錯,這個罪行就大了。現在的大夫都逢迎君王的過錯,所以說,現在的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

“言歸於好”這一成語,就是由葵丘會盟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