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戰對於蜀漢那麼重要,諸葛亮為什麼要交給毫無經驗的馬謖,有什麼私心和隱情?

用戶3495529702511


其實諸葛亮也沒什麼私心。馬謖是劉備帶入蜀中的,而且劉備並不器重他反而對他兄長馬良很是看好,以至於劉備死後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我個人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信任馬謖呢?諸葛亮在劉禪登基後提出北伐必須先平定南中,在南征時曾問過馬謖怎麼平定南蠻。馬謖就說過南蠻素來不受管教,今天打敗他明天他又反叛,而且不能像對付魏軍一樣趕盡殺絕,並提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建議,諸葛亮於是先平定了南中三郡,然後與南蠻王孟獲交戰,諸葛亮聽從馬謖的意見擒獲孟獲不能殺害,於是就有了七擒七縱的故事。所以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會信任馬謖,讓他和王平守街亭,結果他只是個死讀兵書的趙括罷了。


大隱於市s


【讀史君說】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馬謖鎮守的街亭被張郃輕而易舉地攻破,結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被迫結束了北伐。

諸葛亮把如此重要的街亭交給了看似毫無經驗的馬謖,導致很多人會認為丞相有私心。但是在讀史君看來,這既是蜀漢人才斷檔,諸葛亮不得已扶馬謖上位,又是因為馬謖出身荊襄,知根知底,委派他守街亭是權衡之後的最放心之舉。

街亭之戰的背景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為確保戰爭效果,他分兵兩路,一路由趙雲、鄧芝領軍出斜谷,佯攻曹魏。自己則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關中。

曹魏派出僅存的“五子良將”張郃為帥,抵抗諸葛亮。而諸葛亮執意讓馬謖鎮守街亭,結果被張郃先圍困,再斷水源,大破馬謖。

如果不是王平率士兵佈疑陣嚇唬住了張郃,說不定馬謖等不到諸葛亮,就得提前戰死疆場了。

街亭之戰的失敗,使得本來處於攻勢的諸葛亮,頃刻之間轉為守勢,不得已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秋後算賬中,馬謖及參與街亭之戰的將領幾乎全數問斬,只有王平因為避免了蜀漢更大的損失而倖免。

大好形勢遭到如此之敗,馬謖自然是罪有應得。但是作為全軍主將,諸葛亮同樣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以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偏偏讓馬謖守在這緊要地段呢?

原因一:人才梯隊的斷層

實在不能不提起九年前的那場戰爭。公元219年,為了給關羽報仇,順便教訓孫權,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發起東征。在對峙了將近一年左右,一場大火,燒掉了蜀漢幾乎全部的家底。

在劉備入川之後,蜀漢人才庫主要分為三部分:益州幫、荊襄幫、以及一路打拼過來的老班底。這其中,益州幫可以算是頑固派,他們對於復興漢室沒有興趣,只要能守住家業就可以了。

荊襄幫和老班底才是劉備縱橫天下的資本,也是真正能唯劉備、諸葛亮之命是從的支柱。

而夷陵一戰,戰死的文臣武將中,馬良、龐林、黃權、傅肜、沙摩柯、馮習、張南,再加上張飛,基本都是劉備長久以來的左膀右臂。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三國風雲多變的亂世中,短短九年時間,實在沒法讓諸葛亮有更多的時間去充實、培養新的人才庫。

原因二:軍務當前,無人可用

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不用馬謖的話用誰?

最有資格的趙雲被派往箕谷做奇兵,分散曹魏注意力,緩解主力壓力,此等重任非趙子龍莫屬。

善戰的魏延在北伐前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未被採用,心氣正是不順的時候,諸葛亮肯定要把他留在身邊時刻提點著,哪能輕易讓他去把守要地呢?

至於吳懿等人,還是缺少些大將之才,也不是能單獨領兵佔據一方的優先選項。

選來選去,貌似也只有馬謖了。

原因三:知根知底,值得信賴

馬謖出身荊襄幫,是馬良的弟弟。世人常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但是,馬謖能一路高升,也並不完全靠著哥哥的聲名。

馬謖入蜀後,從縣令做起,一直做到太守的位置,掌管越嶲這麼一個大郡,足以證明他是有一定能力的。

諸葛亮南征雍闓時,馬謖建議丞相“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從而被諸葛亮採納,因此對馬謖另眼相看。而馬謖在謀略上顯露的才華,也經常讓諸葛亮大為讚賞。

出身荊襄舊部,自己多少也擅於謀略,又深得諸葛亮信任。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不由得諸葛亮委派他更重要的任務。

時勢並非都造英雄

退一萬步說,假如沒有夷陵之戰,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鎮守在街亭的,必定不會是馬謖。換做馬良、黃權,或者其他人,效果可能都要比馬謖好上一萬倍。

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間接把馬謖推到了一線的位置,諸葛亮事後總結時說: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國志》

可是話說回來,如果丞相真不用馬謖,又有誰可以獨擋這一面呢?


【我是讀史逍遙今,專注多角度的考量歷史。關注我吧,一起摩擦歷史的平面!】


讀史逍遙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