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乡村从“沉睡的财富”中挖掘“钱景”

偏僻乡村从“沉睡的财富”中挖掘“钱景”

在山背村旧址上打造的“山湾梦谷”景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摄

新华社兰州5月4日电(记者任卫东、张文静、程楠)过去,看到遍地大大小小的山石,农民权青海就莫名心烦。在他看来,这些石头就是阻碍他和乡亲们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绊脚石”。而现在,他主动去山里刨石头,攒下来交给旅游开发企业当建材使用。

48岁的权青海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乡石山兀立,沟壑纵横,“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边。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

2017年底,当地政府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山背村和邻近的罗湾村整村搬迁。265户1120人先后被集中安置在县城附近一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新建小区。在自筹了7500元后,权青海一家三口搬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

权青海等村民搬迁后,住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如何才能“稳得住、能致富”?

当地政府一方面投资460万元修建节灌工程,为每户搬迁群众修建27平方米的季节性生产用房,并落实了42个公益性岗位;另一方面,组建养蜂合作社、果蔬专业合作社、养鸡合作社和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两河口镇党委书记蔡鸿鸣介绍,去年,仅养鸡合作社就带动山背村、罗湾村220户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

偏僻乡村从“沉睡的财富”中挖掘“钱景”

这是“山湾梦谷”景区民宿内一景。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公益性岗位为权青海提供了稳定工作。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石山竟然被旅游开发企业看中了。

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毛树林介绍,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山岭叠翠。然而,住在山沟里的村民以前只能望着青山绿水叹贫穷。

2018年,重庆绿化产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着手在山背村和罗湾村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

公司负责人邱本良介绍,这里虽然偏僻,但风光旖旎、景色如画,是打造有乡愁、有体验的中高端民宿聚集区的好地方,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经前期勘测和设计,企业在山背、罗湾两村的旧址上启动旅游开发项目,进行风貌改造、道路整修和房屋修缮。

偏僻乡村从“沉睡的财富”中挖掘“钱景”

权青海(右一)正在景区内干活。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权青海和村民在景区干建筑活,每天有120元左右的收入。“修路、铺砖、种树……有活就干。”权青海说,挖出来的石头再也舍不得扔了,景区修建就需要“土味”。

虽然小山村变身景区不算新鲜事,但不少村民和村干部仍犯嘀咕:“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又地处高山,修建景区需要多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成之后会有游客来吗?”

近两年过去了,一个名为“山湾梦谷”的田园综合体景区初具规模。

偏僻乡村从“沉睡的财富”中挖掘“钱景”

“山湾梦谷”景区的夜景。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摄

“五一”前夕,记者探访了该景区。昔日的土坯房变成了错落有致的独栋民宿,露天泳池、登山步道等娱乐体验项目和周边山林融为一体,青砖旧瓦、老树斜枝被改造成别具匠心的乡村景观。

民宿室内风格简约,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外墙则由仿旧的黄泥构成,别有一番田园气息。夜晚,透过落地窗,灯光闪烁的民宿与连绵起伏的远山遥相呼应,透露出自然古朴之美。

按照企业规划,项目建成后,该景区年接待游客可达80万人次,可吸纳当地群众3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

最近,景区部分民宿建设完工,“山湾梦谷”正式对外营业。恰逢“五一”小长假,不少游客慕名自驾前来。企业表示,景区还将向甘肃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免费提供疗养服务。

“我们都是见证者,亲眼看着土坯房变成了风景区,见证了不可能的可能。”山背村驻村干部杨明学说。

近年来,陇南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8亿元。

宕昌县委常委王福全表示,乡村旅游正在唤醒当地“沉睡的财富”,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重要力量。(参与记者任延昕、文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