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是去國企、外企還是民企?

畢業了,是進國企、外企還是民企?有的同學甚至接到了三種類型公司的offer,都是很不錯的公司,該如何選擇?

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這個問題,瞭解一下國企、外企、民企有什麼特徵?有哪些不同?看看是不是適合自己。

先說說國企

1、國企的類別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企之間的差別很大很大,甚至是天地之別。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權限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範圍就大了,有省、市、縣不同層級管轄的國企。

(1)央企

中央企業也就是國字頭、中字頭的企業,這些央企,主要分佈在核工業、兵器裝備、船舶重工、發電、電網、電信、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鋼鐵、重型裝備、礦業、農林、工程建築、飛機制造等領域。

可以看出,其中的電力、電信、核工業、兵器裝備、航空、航天及飛機制造幾乎是完全由國家壟斷的行業。而在其他領域,這些央企也是各自行業的巨無霸,例如工程建築行業的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這幾家。

除了國資委管轄的央企,還有一些央企並不在以上的央企名錄裡面,比如金融企業。國有的六大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郵儲銀行等,還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這些保險企業,還有中投公司、中信集團、光大集團、中國郵政集團、鐵道部改制而成的中國鐵總等等。還有一家利稅超越所有央企甚至所有中國企業的巨無霸——中國菸草。

央企作為體制內的核心,壟斷著國家的能源、資源、科技、通信、巨型工程等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行業。既然是壟斷,央企的待遇、福利都遠遠超過其他機構的平均水平,這裡說的其他機構,既包括體制內的政府、事業單位,也包括體制外的外企。

進央企你需要搞清楚的是進到哪裡?是央企總部,還是央企省級、事業部級總部?這些地方是特別值得去的。

比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是大央企,你在這些央企的縣裡面做銷售員、技術員,只能說目前比縣城裡面其他不死不活的企業有點保障,央企的這頂帽子與你沒有多少關係。

再比如,工農中建是國家四大銀行,你在縣城裡面當櫃員,可能還沒有信用社、農商行甚至村鎮銀行的收入高,但是指標壓力一點也不比他們少。其他的央企也是如此。

進央企關鍵是進“頭部”,進不了“頭部”,央企的牌子對你作用不大。

(2)地方國企

地方國有企業比較好的比如省一級的國有企業,它們大多數是廳級單位,比如四川省的五糧液集團,像這一類的國有企業都是省一級的重點企業,他們擁有龐大的資產、良好的品牌、高效的制度、獨一無二的地方資源。

至於說地市一級的國企有個別的還不錯,拿的是市場經濟的錢,做的是計劃經濟的事,薪酬待遇很高,工作壓力不大,真的是錢多事兒少離家近。但這樣的國企,除非你有特別的技能又是他們特別需要的,一般進去比較難,沒一點關係可能不行。

地市一級的其他國有企業,特別是那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國企,比如紡織廠、麵粉廠、百貨公司等等,早就死的死亡的亡,改嫁的改嫁,沒有死的也半死不活,千萬別去。

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是去國企、外企還是民企?

圖片來自網絡

2、國企的一般特點

(1)分工明確,技能進步有限。國企就像一部緩慢運轉的官僚機器,內部分工很細很明確,每個人就像一個螺絲釘,按照流程規則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工作機械性和重複性很高,如果你自己不主動學習,基本上你學不到什麼新的技能。

而且,長期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很容易讓自己的變成一個溫水裡的青蛙,不學無術不思進取,一旦國企兼併重組倒閉裁員,國企的員工出去很難適應外部激烈競爭的職場,因為沒有安身立命的技能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當然,也有很早就進入市場競爭的國企,比如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也是很鍛鍊人的,但處在這些大國企的底層公司,拼命地做市場營銷,工作壓力很大,受行業天花板的限制,一般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2)等級嚴格,論資排輩。國企是一個講輩分的地方,即便你個人有突出才能,可能也會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整個機制框架都是規定好的,並沒有為你留出足夠的自我發揮的空間。要想出人頭地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不過,今天的國企已經不是過去的國企,也不再是鐵飯碗,更有活力,也更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國企工作正在向市場看齊,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有才華的人能上能下,不看年紀,也不用熬資歷。所以,醫院裡90後主任醫師越來越多,國家電網90後中層管理者也越來越多。

(3)人際技能要高。國企是個非常考驗你情商的地方,人際關係比較複雜,比如,如何稱呼同事和領導都是有講究的,像外企一樣直呼其名是不可想象的。再比如,領導上臺說話叫“做重要講話”“做重要指示”,下屬上臺說話只能叫“發言”。想在國企發展,溫良恭儉讓的性格很重要,低調謙遜,察言觀色絕對必要。而且,有的國企你可能還需要面對“小圈子”的困惑。

(4)工作穩定,風險小。大國企基本上沒聽說過有裁員的,一旦進入這個體制,只要不出大錯,在公司不關門的情況下,就可以一直幹到退休,除非你自己主動離開。但地方性的小國企就不好說了,破產倒閉是常有的,就算不裁員但你可能需要下崗。

(5)薪酬待遇。毫無疑問,國企在落實國家政策方面是規矩的,比如五險一金一定會按規定繳納的,一些大國企的福利也相當好。有的甚至還有補充公積金,全勤獎,季度獎,績效獎,各類補貼(高溫補貼、冬季補貼、節假日補貼等等),有的國企幾乎是不用考慮住房問題的,因為有自己的宿舍,還有餐補,食堂等。作為剛畢業的年輕人,在這一塊就可以節省很大的一筆開支。

3、國企的利弊得失

總體上來說,國企的性價比比外企要高,尤其是一些大牌國企,工作強度比外企要低,壓力自然比外企小很多。更重要的是,你基本上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自己40歲以後怎麼辦,如果你40歲左右在國企混個一官半職,那小日子自然過得既體面又安逸。

就薪酬來說,在國企做同等工作量,比不上外企和大中型民企的薪酬。但反過來,就穩定性來說,國企要比外企與民企高得多。特別是到你四十歲以後,如果你在那些國家支柱性或壟斷性國企工作,你會發現,你要比同齡人過的輕鬆愜意的多。

有可能,你的同學、朋友還在為一份體面的工作而發愁,為下個月工資發多少而焦慮,而你在國企的工資賬戶裡的金額,會隨著你的工齡增長而逐步提高,雖然不多不快,但年年見長,這已經足夠讓你豐衣足食了,尤其是在四十多歲人到中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你的經濟收入穩定增長而有保障,這會讓減少你額頭的皺紋、鬢角的白髮與面部的滄桑。

簡單來說,在大型優越的國企(總部)工作,以40歲為人生界限,前20年你會過著低工資、“低三下四”的生活;後20年你會換來中高薪酬、高穩定性的衣食無憂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機會與成本。

順便說一句,在國企工作到快40歲,才跳槽闖蕩江湖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行為,雖然我是這樣做的,但我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因為這樣做不符合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如果真的受夠了國企的穩定與死水一潭,那就在35歲前採取行動,因為,四十多歲從國企出去的普通員工,在人才市場上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如果你做到大型國企的中高層那另當別論。

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是去國企、外企還是民企?

圖片來自網絡

接下來說說外企

外商投資企業,是指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與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由外國投資者單獨投資的企業。既有合資類型,又有外商獨資類型。

剛改革開放時,外資企業是香餑餑,享受著比中資企業都要高的各種待遇,想當年,在外資企業工作工資高、福利好、受教育機會多、體面優越。

現在,我國和世界經濟的聯繫愈加緊密,外企高大上的光環也在慢慢黯淡,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外企員工的工資收入相對於國內企業員工,也沒有了明顯的優勢,但是國際化的光環與背書依然存在,外企還是很多人趨之若鶩的地方。

1、外企的特點

(1)個人成長。歐美外資企業非常重視工作制度和流程的規範化,大到工作項目運作實施,小到電子郵件如何寫,都有比較清晰具體明確的規範標準。你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可以學習到比較規範的做事方法,對於塑造並養成你職業化的意識、素養、習慣與技能有很大幫助。一些世界級的大公司有著豐富的組織知識積澱,掌握著前沿的科技,而且非常重視員工培訓,參加這樣的培訓,無論是從技術業務層面還是從個人職業素養層面,對個人的成長都是極為難得的。這種環境中培養和鍛鍊的基本素質,包括基本的工作效率,超級高效的工作方式,還有體力、意志力和責任心。

但話說回來,大公司是一臺大機器,每個人都只是這臺機器的一枚螺絲釘,工作久了很容易侷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系統整體的瞭解很少,缺乏大局觀。當然,如果你積極上進,主動學習,或者主動申請參與一些比較獨立的、系統化的項目,或者參與一些跨部門的項目,就可以破除這樣的弊端。所以,關鍵還在個人。

(2)業績第一。外企是一個結果說話的地方,只認功勞不認苦勞。業績不好,完不成任務目標,你再會拍馬屁也沒有用,因為外國老闆的職位也是要靠業績來保住的。所以,如果他向上級交不了帳,在他自己被炒掉之前,他會首先炒掉你。外企的職業晉升也是唯業績論,業績一直保持優秀狀態就比較容易得到晉升的機會。

(3)工作環境好。外企是特別重視公司“臉面”的,工作環境都比國內企業講究。這是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工資不是最高,可是辦公環境好啊;雖然要時常加班,可是辦公室舒服啊;雖然已經碰到了成長的天花板,可是工位美啊。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一人一個獨立工位和衣櫃,高大上的會議室、咖啡廳、休閒區、會客室,高大上的培訓、年會等,總之呢,面兒做的特別足,讓你很是舒服。而且,不少外企是彈性工作制,上班不打卡,不計時,只要能夠完成崗位上的工作,你什麼時間做在哪裡做,都可以和領導商量。這也是格外令人青睞的原因。

(4)上升空間有限。在外企工作天花板是在所難免的,就算是特別優秀的人,在升到某個職位後,一般是中層,就再也沒有辦法往上升級了,因為高管的位置只留給本國人,其他人幾乎沒有機會,除非自己移民,成為“外國人”。在外企有一個打不穿的職場天花板,一般來說,做到中層已經是鳳毛麟角,做到高層就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

(5)裁員頻發,沒有安全感。這兩年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日子不太好過,很多外企面臨關閉工廠,退出中國的窘境。比如,2016年,飛利浦照明關閉深圳工廠,2017年科技公司甲骨文裁掉200多個北京研發崗位,全球最大硬盤製造商希捷關閉蘇州工廠,裁員近2000人。

不管是因為中國人工成本上升,房價上升造成外企裁員撤離,還是因為市場低迷的影響,外企頻頻裁員的動作越來越多。包括金融行業在內,人工智能的影響讓很多外企投行巨頭也開始裁員。高盛擬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裁撤30%的投行崗位,這一輪裁員你留下來了,但下一輪呢?

(6)有後顧之憂。你可能為這家公司工作了七八十來年了,已經35、40多歲了,突然接到公司裁員的通知,如果這樣你也不要感到很突然,因為,在國企你可以幹到退休,但在外企你不可能幹到退休。為什麼?

你想想啊,每年想進外企的大學生那麼多,他們年輕、有活力、學習能力強,比你聽話,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和你幹一樣的活,甚至比你乾的還多,但要的工資卻比你低得多。憑心而論,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擇誰呢?當然是用更便宜的、幹更多的又聽話的人。

應該說,在外企工作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是遲早的事。講一點人情的公司,HR會暗示或主動建議你離職,然後再給你發一筆賠償金;不講人情或者效益一般的公司,當你的聘用合到期後,會直接拒絕與你續簽合同,這時候就是你捲鋪蓋走人的時候了。這似乎有點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當你進入外企後,你幾乎見不到那些四十歲以上的老人。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在這裡呆下去了,而是在自然淘汰的洪流中他們已沒有更多的資本與發言權。

當然,如果你在外企成為了核心僱員,比如核心技術、核心業務、核心項目人員,或者升到了管理層,那麼,四十歲對於你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光,你不僅享受著令人羨慕的外企職業經理人或技術專家的尊榮,享受著高薪與優厚福利待遇,而且,你可以在此讓自己順利進入中產的大門,實現有限的財務自由,等到你離開這家企業的時候,如果你還願意幹下去,還會有很多的土鱉公司向你伸出橄欖枝。

但是,如果你三十大幾了還做著那些你剛畢業就做的基礎工作,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工作的精氣神兒都已明顯比不上那些年輕員工,那你被取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2、外企的利弊得失

加入外企,你燃燒自己的青春,換來的是高薪與體面,還有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但你千萬不要認為這一切會永遠存在。當你的交換價值明顯低於後來的年輕人時,也就是失業再找工作的時候。

所以,你必須要時刻提高警惕,時刻準備應對未來職場生存的挑戰,儘可能地往上爬,就算爬不上去也不要放鬆自己的學習與進步,因為你在外企學習、積累的這些工作技能,將會彌補你的職業不穩定帶來的損失,你在外企的光環,以及修煉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將是你下半生衣食無憂的依靠。

現在的選擇是,即使你不去外企實習或者工作,在國企或者名企一樣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不是外企不好,是國企和民企更好了。

一個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說:“以前拼命學習就是想去微軟、谷歌這樣的外企巨頭,但現在去BAT工作,好像也很不錯。”中國最佳僱主的排行中,外企也出現“失利”的情況,2016年中國最佳僱主前10有4家外資企業,2017年只剩下一家了。

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是去國企、外企還是民企?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說說民企(大中型混合所有制和小型私企)

私營企業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按照《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登記註冊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現在,民企的概念已經泛化,你說阿里巴巴、騰訊、華為是民企?他們剛創業的時候是,現在應該說是混合所有制企業。

(1)大中型民企。大中型民營企業一般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成立的,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企業經過了多年市場風雨的考驗,在摸爬滾打中慢慢建立有模有樣、規範有序的管理體制。

在待遇方面,比如那些互聯網公司好得令人咋舌,剛來的應屆生月薪輕鬆破萬,免費的零食、咖啡、班車,高大上的辦公環境,上百個月的年終獎,免費的員工宿舍,無息住房貸款……騰訊甚至給意外去世的員工繼續發薪水。

而且,大中型民企的發展動力比國企更強,特別重視員工的學習培訓與培養。工資可能沒有那些高科技創業公司給的高,但是穩定性要比創業公司高很多。而且,這些民企崇尚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以業績論英雄,有長遠明確的發展戰略,塑造了自己的企業文化,無論是內部晉升空間還是成長的機會,都比國企要好得多。

薪酬收入上看,一般大中型民企比外企低,但比國企高;從穩定性上看,大中型民企比外企高,但比國企低。總體來說,如果一畢業就能進入大中型民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相較於國企和外企,優劣條件都適中,而且有更多的靈活性。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大中型民企也有與外企類似的地方,比如40歲以後的自然淘汰,所以,居安思危、高枕有憂應該是你的職業意識,聞雞起舞、夙興夜寐應該是你的職業主題。

(2)小型私企。一個蘿蔔多個坑,你可能要做人事,同時還要兼顧財務、行政,工作很多很雜。工作沒有章法,管理混亂,打亂仗,做事情全憑老闆的興致與心情。但打亂仗有可能培養你的將軍才能,如果老闆足夠優秀的話,你能學到很多,而且能很快獨當一面。

大部分小型私企都是夫妻店或者家族式管理,如果老闆缺乏格局,你的上升空間很有限。至於說培訓發展、福利待遇之類的,在小型私企就不要指望了。一句話,自生自滅。

因此,進小型私企關鍵要看老闆,看老闆的格局、人品、能力、潛力與發展。

小型私企穩定性比不上國企和大中型民企,也比不上外企,工資收入很難進行橫向對比,但一般來說比不上外企、大型國企與民企。

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是去國企、外企還是民企?

圖片來自網絡

國企、外企、民企究竟怎麼選?

來自同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幾年前,畢業生去外企的比例高達35%以上,這兩年到外企工作的學生降到了20%左右,去國企就業的人數比例反而在30%以上。

那麼,大學生適合去國企嗎?這要看你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想過朝九晚五、波瀾不驚、平平淡淡的規律生活,不願參與太過激烈的競爭,不願承擔太大的壓力,只願意勤勤懇懇、按部就班地工作與生活,那你去國企是可以的。但是小國企可無法為你提供安全的保障。

如果你無法接受官僚氣氛,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環境,追求的是個人能力的發展,講究自己的發展,去國企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還是儘量去知名的民企鍛鍊。市場需求量極大的新興產業,像AI、物聯網、人工智能、5g,哪裡發展好哪裡錢多去哪裡吧,最近些年知名民企在吸納高材生方面已經是異軍突起,像華為、騰訊、阿里、大疆等都成為了人才收割機。

去的話就儘可能去大國企,央企的總部、央企的省級事業部(分公司)。有的國企還分為編制外與編制內,差別也很大。如果是勞務派遣那種,幹活多收入少隨時會被辭退是一定的。

國企、外企、民企,哪個好?這個話題可以說是陳詞濫調之首,比較來比較去,其實你發現它們各有優缺點。而且,國企之間、外企之間、民企之間的差別又是天地之別,根本沒有可比性,簡單地問哪個更好,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證偽的,因為個人情況、個人背景、個人需求和個人能力因人而異。

如果非要給出一般性的結論,一句話,能進大國企(總部、省級國企總部)、外企、大中型民企,就不要進小型私企,進小型私企是下下策。如果進小型私企,一要考察行業,二要考察老闆。

本質上,一份工作可能並不會因為國企/民企/外企而不同,職業選擇上不存在對與錯,而是合不合適,能否滿足於現階段自己最想要的。

我比較同意前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的話:“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具體點說,應該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的工作,你或許應該以此來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規模、外企還是國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來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賺錢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還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麼,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麼,你就永遠也不會找到好工作,因為你永遠只看到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可能,最好的,已經在你的身邊,只是你還沒有學會珍惜。人們總是盯著得不到的東西,而忽視了那些已經得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