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離!孰贏孰輸?


1


這幾天,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宣佈(或者建議),用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200億日元(約142億人民幣),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


所以注意,這項計劃的關鍵不是撤回到日本。撤到哪裡都行。只要撤出中國就補貼。


幾乎同時,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注意,暫時只是建議),政府支付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報銷。


為什麼幾乎同時,兩國政府都希望本國企業撤出中國,而且聽上去如此毅然決然?


這些跨國企業,會聽政府的嗎?


如果它們真的撤出中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這些問題太重要。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從“中國製造”開始講起。


2


在過去40年,全球的製造業匯聚中國,是因為中國有兩個“比較優勢”。


第一個比較優勢,也是開始的比較優勢,叫做“勞動力成本”。


前幾天,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曾拿起一個N95口罩說:“這太難以置信了,這口罩一點也不復雜,我們竟然還要從中國進口,這不該是我們國家、我們州的公司生產不出來的東西啊!


毫無疑問,這將深深地刺痛美國。而科莫是民主黨的,特朗普他們是共和黨的,搞不好讓製造業迴流,會成為兩黨共識,民主黨的全球化主張,估計會面臨嚴峻考驗。

雖然說庫德洛高喊讓美國企業迴流,並且100%搬家費目前只是個想法,但是我估計很快會變成政策落地,中美有進一步脫鉤的趨勢。

鑑於這種情況,有三點看法:第一,美國的願望恐怕會落空;第二,中國獨特的優勢無可比擬;第三,中國必須強化自己的定海神針。

大部分中國人都深信“天道酬勤”,也都把“上天不負有心人”作為信條。特朗普還真的有心了,上臺三年多,為製造業迴流美國努力了三年多。

付出就有回報,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美國的製造業在GDP的佔比迅速拉昇,從2016年的11.4%拉昇到了11%,實現了0.4%的負增長。


調侃歸調侃,美國的工業還是可圈可點之處的,比如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佔比就迅速提升,從2016年第一季的0.6%,提升到了2019年的1.0%,朝著沙特化邁出了堅定地步伐。

所以為啥說美國的衰落是個長期的過程,而且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因為美國的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靠著崽賣爺田也差不到哪兒去。

這是從宏觀上看,美國的製造業沒有迴歸,反而繼續衰落。從微觀上也就是從大企業的表現上看,美國的製造業還是不咋地。

2016年底,富士康就響應美國的號召,宣佈在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建廠。當地政府給與了40億美元的各類補貼,以及1000英畝的土地。


外企撤離!孰贏孰輸?


富士康的威斯康辛州工廠,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創造1.3萬個工作崗位,主要生產液晶屏,被特朗普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然而三年過去了,這個工廠依然沒有動工,投資計劃反而一改再改。怎麼改的呢?郭臺銘的助理胡國輝表示,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富士康在美國的工廠主要作為科技中心。


外企撤離!孰贏孰輸?


雪上加霜的是,2018年6月,富士康還把印第安納州的工廠遣散,並把生產線遷到了墨西哥。

為什麼呢?胡國輝是這樣說的:與其在美國製造液晶屏,還不如在中國和日本製造、運到墨西哥組裝、最終將成品進口到美國更有利可圖。

福耀玻璃在美國的工廠進展也不順利。2014年,福耀玻璃買下了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的一家破產工廠,這家工廠在2008年倒閉。

福耀入駐美國後發現,這裡的人工費用、管理成本、福利支出比預想的要大得多,生產效率很低,還受制於工會。

首先是招工難。年輕人不肯幹,去工業化導致年輕人去從事了金融、房地產等行業,製造業缺乏年輕的工人。其次,還有不少年輕人是癮君子,工廠不想要。


最終招到的都是四五十歲、甚至五六十歲的老一代產業工人。

好不容易招來了又不好管。福耀集團的曹老闆如此評價美國當地工人:美國工人效率低、產出低、不能管,一管,他們就找工會去了。

外企撤離!孰贏孰輸?


福耀迎來了無休止的示威,工廠門口和沿路,出現越來越多手持條幅、海報的抗議者,抗議工廠不人道,希望工會接管,維護工人權益。

沒辦法,最後曹德旺表態,寧可把美國工廠關掉,也堅決不接受工會制度,一次性損失或者少賺十億百億也沒有關係。最後終於成功拒絕了工會制度。

福耀玻璃的遭遇,被奧巴馬伕婦拍成了紀錄片,名字叫《美國工廠》,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這次疫情,也給美國的企業敲響了警鐘。由於中國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疫情得以被迅速控制,工廠可以儘早復工,但是在美國,政府控制不力,復工只會遙遙無期。


3


今天的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在逐漸喪失,“供應鏈網絡”優勢依然強大。


但是,在中國依然有效率優勢時,日本和美國開始公開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國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我不想(也不敢)臆測,是什麼導致了大國之間的信任危機。但是這個信任危機,必將把本已脆弱的“全球化”,推向比疫情更深的泥潭。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國際交易一旦銳減,各國閉門生產,整個人類的財富將會因為低效而銳減。


有人說,那不正是我們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嗎?我們自給自足,發展科技,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一個鞋匠的兒子,因為喜歡計算機,不停學習,畢業後創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這叫轉型升級。你現在非要那個鞋匠本人轉型升級,去開個人工智能公司,他只有死給你看。


轉型升級,是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


外企撤離中國,估計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也會深深傷害日本經濟。還會傷害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誰也不會從中獲得好處。


那這些外企,會聽日本或者美國政府的嗎?


我覺得,大部分不會。感謝佛祖、媽祖、上帝和所有的神。品牌商和供應鏈的關係,就是兩塊粘在一起的膠布的關係。外人一咬牙想要撕開它們,但是隻有他們本人才知道,撕開真的是太疼了。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進程。全球經濟必將縱橫交錯、水乳交融,盤根錯節,不分彼此。


逆全球化,只是短暫的波瀾。但我們並不知道,這個“短暫”有多短。是不是足夠短到,讓那些被波及的企業,能活著走出危機。


在疫情之下,全球的價值觀衝突,前所未有的激烈。希望我們能有足夠的勇氣,不妥協、不屈從,堅決捍衛自己的利益;也要有足夠的智慧,建立跨價值觀的信任,求同存異,攜手抗疫。


外企撤離,中國不會贏;而其他所有人,也都會輸。


魔幻的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