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猛打魏國時,吳國在幹什麼?

皮卡Giao


魏、蜀、吳三國呈現鼎力之勢後,只有蜀漢的諸葛亮一直在北伐,魏國在不斷地抵住蜀漢的進攻,而吳國屬於看熱鬧的。

在三國中,論綜合國力魏國排第一,吳國第二,蜀國最弱。

然而蜀國卻不斷地發動北伐戰爭。我認為除了諸葛亮本人的政治抱負以及受劉備三顧茅廬和託孤之恩外還有就是以攻為守的國家策略。諸葛亮非常清楚蜀國的虛實,如果北伐勝利,蜀國地盤擴大,實力不斷成長,結果更好。如果北伐失利,還可以利用地形之利進行防守。兩個結果對蜀國而言都可以接受。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吳國就想做這個“漁人”。吳國本來就與蜀國建立了同盟關係,在蜀國北伐魏國之時,他也一直在聲援,但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動作。所以說,蜀國能滅了魏國最好,更好的是兩敗俱傷,吳國在南方悶聲發展,收拾殘局。

可最終,由於內部的政治鬥爭導致王權旁落,再後來吳主孫皓驕奢淫逸、統治殘暴,導致東吳上下怨聲載道,被西晉滅亡。


螞蟻歷史觀


根據吳蜀雙方聯盟協議,攻打魏國時,要兩邊夾攻,設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遠,造成信息不對等,所以幾乎沒有什麼效果.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次數,《三國演義》說是六次,就是我們熟知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總共只有五次北伐(以《三國志》記載為準)

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初;

第一次北伐,聲勢最大,形勢最好,也最為知名。上面我們講了魏延想用奇兵制勝,但這一次北伐,因為魏國毫無準備,所以也可以稱為奇兵。

因為馬謖的失誤,造成街亭的丟失,對諸葛亮的北伐成果幾乎造成了致命的傷害,魏軍可以長驅直入關西,諸葛亮蠶食隴涼的計劃已經沒有實現的客觀條件了。諸葛亮風佔不到什麼便宜,只撤軍,蓄謀已久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地收場了。諸葛亮什麼也沒得到。

第一次北伐應該想出奇不意,估計沒有通知東吳。

二、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底;

第二次北伐的契機是這年五月,魏軍大舉伐吳,卻慘遭失敗。魏軍橫東跨西,在打退了諸葛亮的第一次進攻後,曹叡就把精力放在了東線,對付孫權。諸葛亮認為魏軍主力都被孫權牽制在了東線,關中的魏軍兵力相對空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諸葛亮選擇陳倉為突破點,應該是個臨時決定,或者認為陳倉魏軍較少,可以一戰破取。蜀軍只帶了為數不多的糧食,得志滿滿的來攻陳倉,結果在陳倉城下,諸葛亮吃了陳倉守將郝昭一記大悶棍,“陳倉已有備,亮不能克”。

一千多魏軍在郝昭的率領下,抵抗數萬蜀軍足足二十多天,蜀軍沒有一點辦法。再加上魏軍主力已經火速前來增援,蜀軍又面臨缺糧的局面,諸葛亮只好再次撤軍。

三、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年初;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這次蜀軍北伐,諸葛亮沒有親自出馬,而是派副將陳式 。

陳式的主攻方向是較為偏僻,但對漢中極有戰略意義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這次北伐相比前兩次來說反而取得了效果,主要原因是魏軍在這裡的軍力非常薄弱,所以陳式很快就把兩郡划進了蜀漢的版圖。

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吳蜀正式結盟,定分魏之議。基本上在戰爭上也沒有形成響應。

四、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

公元230年,12月,東吳攻打合肥不利,撤軍!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依然選擇了以祁山作為戰略突破口。除了對第一次北伐莫名其妙的失敗心有不甘外,諸葛亮的目標是斬斷魏關中、關西地區的戰略通道,對北伐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北伐的開始階段,諸葛亮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大破魏軍主力郭準和費曜所部外,還奪得到了上邽地區的糧食,“大芟刈其麥”。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蜀軍的糧食問題,儘管諸葛亮在北伐時是動用了最新式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最大困難也許還不僅僅是糧食,更是他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恰準了諸葛亮想速戰速決的心思,所以乾脆下令嚴守不戰,和諸葛亮拼消耗。

而李嚴以糧盡為藉口,騙劉禪召諸葛亮撤軍。 中都護李平的糧食供應沒有跟上,上邽的麥子也消耗殆盡,諸葛亮只好含恨撤軍。 張郃的威迫下出山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在木門道射殺,但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依然以失敗告終。

在這幾次北伐勞而無功後,諸葛亮認識到了糧食是取得軍事勝利的首要物質基礎,所以從漢中撤回來後,諸葛亮“勸農講武”,休養生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中間相隔的時間最長,足足三年!

五、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

第五次北伐的準備工作足足作了三年,終於在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雄師,在春暖乍寒之際,高舉大漢旗幟,心情複雜地穿越斜谷,悲壯地向關中挺進……,而對手司馬懿算定了諸葛亮不會從郿城出武功,而是駐屯五丈原,諸葛亮果然留在了五丈原。

而司馬懿還是一直不肯與諸葛亮直接開戰,一個字“拖”,諸葛亮從二月份出兵,一直耗到八月,在半年時間裡,諸葛亮都沒有機會和司馬懿正面決戰。心情抑鬱到了極致,再加上公事操勞身體不好,終於扛不住命運的進攻,大病一場,臥床不起。在勉強向朝廷來使李福託付了他死後的人事安排後,諸葛亮含恨病逝於五丈原,壽五十四歲。

公元234年五月,吳軍十萬大舉北伐。 七月,吳軍不利,撤退。


總結,第一次想突然襲擊,蜀漢單方出兵,第二、三次間隔時間太短,在進行戰爭時都沒有同時進行,時間上差不多都是錯開了。第四次,是東吳先行攻擊魏國,諸葛亮隨後伐魏。第五次諸葛亮都快撐不住了,東吳才伐魏。所以,根本造不成什麼威脅。都是無攻而返。


歌舞三國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吳國也都沒閒著,都是在一起攻打魏國,也就是所謂的蜀吳同盟。

只不過沒有和諸葛亮形成過合圍,並且在劉備死後,曹魏對於西蜀就看不太上了,基本上大部隊都放在東吳這邊,在演義中不怎麼出名,但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名將像滿寵、毋丘檢等人都在東吳戰線上。

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看的《三國演義》都是以蜀漢為故事主線,所以對於東吳方面的記敘都是一筆帶過,明確記載的只有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也就是石亭之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丞相北伐的228-234年間,我們的孫仲謀都幹了什麼。

河有兩岸,所以我們也分兩條故事線來說,先說諸葛丞相

一、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使中護軍鎮東將軍趙雲、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據箕谷,為疑兵,身率大軍往西出祁山,先攻天水郡。

街亭守將馬謖自信上山據守,失街亭,漢將王平率軍死戰,勉強擋住張郃,軍隊雖然損失重大,但使魏延、馬謖得以撤回冀城軍中。街亭之後,諸葛亮從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曹真由戰略防守轉為戰略進攻。而全面進攻的魏軍也在斜谷打退了趙雲、鄧芝一部,趙雲為了安全退出斜谷,下令燒了棧道,斷絕魏軍進攻路線,得以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二、公元228年12月,諸葛亮率軍進行第二次北伐。進軍路線為:走陳倉古道,出散關,強奪陳倉。但魏國大將軍曹真在年初擊敗漢軍時已經預測,諸葛亮再次北伐必出陳倉,於是留下將軍郝昭督千餘軍鎮守陳倉,修建堅城,等待蜀漢大軍。於是,在魏國早有準備的情況下,諸葛亮圍攻二十餘日不下,糧食無多,僅只得退回漢中。第二次北伐未勝退回。

三、諸葛亮回漢中後,休整一、二月餘,即於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元)春,遣將軍陳式率軍進攻魏武都、陰平二郡。漢軍隨即劃武都、陰平二郡而入版圖。獲勝後,劉禪下詔恢復諸葛亮丞相一職。第三次北伐獲小勝而得武都、陰平二郡。

四、公元231年3月,魏大司馬曹真病故,魏明帝曹叡加大將軍司馬懿為隴右大都督、假黃鉞,督隴右諸將如張郃、費耀、郭淮等鎮守隴右,以防蜀漢。諸葛亮知聞曹真病故後,率大軍開始第四次北伐,並吸取了前幾次的經驗,使用了著名的“木牛”來運送糧食,保證後勤。第四次北伐由於糧草不足,諸葛亮獲勝後僅只得退回漢中。不過第四次北伐的成就是曹魏五子良將中所剩的最後一位,也就是張郃,在諸葛亮和司馬懿有心無心之下共同搞掉,曹魏再無人可以制衡司馬懿。

五、公元233年,諸葛丞相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準備再次北攻曹魏,進行戰爭動員。公元234年,諸葛亮盡全國之兵,率大軍十萬,進行第五次北伐。這次北伐由於司馬懿仍然堅守“龜殼大法”只守不戰,終於將諸葛丞相耗死在五丈原。

相同時期的東吳在幹嘛呢

一、公元228年,吳國鄱陽(今江西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賜予黃,手執馬鞭接見了他。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曹休知道被欺詐,仍然仗恃人多,率軍10萬向皖(故治今安徽潛山),與另外兩路魏軍同時深入吳地。孫權率軍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3萬,迎擊曹休於石亭(今安徽舒城境)。陸遜等三路吳軍同時向曹休的軍隊衝殺、追擊,斬俘魏軍1萬餘人。這次是東吳和西蜀聯合作戰合作的最好的一次。

二、石亭之戰之後,東吳可以說是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而之前曹魏稱王、西蜀稱皇,東吳孫權卻只是叫吳王,始終比人家倆人低上一等,所以公元229年,東吳沒有做什麼打仗的事情,所以在公元229年,四月十三日,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子孫登為皇太子。九月,孫權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稱帝,是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的標誌。

三、公元231年,孫權派太常潘叡率兵五萬去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因為雙線作戰比較不合適,所以沒有和諸葛亮共同合圍攻打魏國。

四、公元232-233年,這兩年諸葛亮在休養生息,但是東吳卻不安分了,陸遜率領軍隊進攻廬江,魏國上下議論紛紛,都建議魏明帝曹叡立刻發兵,馳援廬江。但是滿寵卻打算不支援。

陸遜當然知道深入敵境,進攻廬江的危害,本以為曹魏會中計,緊急率軍來救,那麼自己就可以半路截殺。沒想到曹魏大軍穩紮穩打,陸遜知道自己的計策被人識破,連夜撤軍回到東吳。到了233年,東吳孫權主動向曹魏派出使者,送上禮物,希望兩國和好。魏明帝也知道自己的斤兩,孫權可是連自己的爺爺曹操也感到頭疼的人物,既然孫權主動示好,那自己也就見好就收。兩國停止攻伐,過了幾個月太平日子。

太平日子過得滿寵很不舒服,他覺得孫權有陰謀,於是建議曹叡修建新城來防止孫權進攻,後來孫權果然要攻打合肥,但是因為新城的建立致使失敗撤兵。

五、公元234年,因為前兩年打仗打的不舒服,新城成了孫權的心病。於是,孫權又興兵十萬,把目標瞄準新城,只有把新城給拿下,才有可能對付合肥。滿寵收到消息,率軍快速趕往新城。可是滿寵沒有和孫權正面作戰。畢竟孫權有十萬大軍。滿寵帶著幾十個人在晚上的時候悄悄潛入孫權軍中,把松樹枝折斷做成火把,然後澆灌上許多麻油,來到孫權軍隊放攻城器械的倉庫,一把火把燒光了。孫權的侄子孫泰也在混亂之中被滿寵等人射死。沒有了攻城器械,突襲的計劃也已經暴露,孫權軍隊只能撤退。

結語

東吳在蜀國滅亡之後還能存活十八年,可見其實力,只不過因為《三國演義》對於東吳的描述太少了,所以讓很多人覺得東吳只不過是一個三國中打醬油的存在,但是東吳打的仗一點都不比蜀國少,甚至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都是東吳和司馬昭之間的戰爭。即使很多人認為東吳是經驗寶寶,但是東吳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的確牽制住了很大部分曹魏的兵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