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上篇文章(孩子总黏着妈妈,原来是在跟我们发信号),收到很多妈妈的夸赞,谢谢大家哈。

但其实,我就是个普通人,经常犯错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从最近一次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但翻车的经历中,所收获的成长……

事情是这样的:咱们每周五次条,都会有个“跟慢成长学英语儿歌”的栏目,上周的《Jack&Jill》,我特别想让小叶子录段跟着跳舞的视频。

挺简单的事儿,没想到小叶子看我拿起手机要正八经儿录,开始噘嘴摇头。

我连忙给她鼓劲儿:

“这首歌你很熟悉了,很多小朋友看不到这个动画片,想知道里面讲了啥,我们大概跳跳就行了,比如爬上山、滚下山,很简单哈……”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她继续不愿意,我问为啥,她说,“我跳得一点都不好!”

呃……这又不是在pk舞技,我从来也没要求她必须跳多好啊,于是再和她“动员”:

“没关系,你也可以自己发挥,怎么跳都行。”

“你肯定可以的。”

“我们一开始是可能做得不好,不过可以试一试呀!不试怎么知道呢?”

最后孩子还是no no no no no,还眼泛泪光起来,弄得我也很挫败。得,不录了!

正好她嚷嚷着想玩别的,我“报复式”地拒绝了,“妈妈也有不想做的事儿,你自己玩吧!”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感觉周身不对劲儿,我去卧室自己消化情绪,想着刚刚的鼓励明明是“正向”的,但孩子的回应为啥却是反感和抗拒

我也觉得应该“允许”孩子不爱做这事儿,但她的理由是“做不好所以不想做”,我担心如果不适当“干预”,日后变成了“遇事知难则退”,也不太好……

真是挺巧的,那两天,我正在重看Stephen Gilligan和Robert Dilts的书《英雄之旅——自我发现的旅程》,里面Robert提到了自己教育俩娃的故事,一下子点醒了我。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他说,儿子很小的时候,有次和妹妹生气,开始变得非常有攻击性,还打妹妹、把妹妹推倒在地,弄得她大哭。

一般这时候,咱们可能就会立马制止俩孩子,批评哥哥“打人不对”什么的了。

但是Robert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去“探索这件事的正面意图”

什么意思呢?他问儿子:“把你妹妹推倒,你想要什么呢?你这样做是要干什么呢?”

儿子当下觉得这问题好像很“白痴”,回复道,“我想弄疼她。”

Robert这时还是没有去贴标签或是说教,“啊,你真是个坏孩子。”“想弄疼她是不对的。”而是问道,“你弄疼她又是想干什么呢?”

“我在报复她,我在报复。”

“那你报复她又是想干什么呢?为什么要报复?”

“那样就

公平了。她拿走了我的玩具,我就报复她。”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Robert接下来的话,让我看湿了眼眶:

“啊,公平——那是很重要的东西。那是我真的想让你人生中一定要拥有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找一找获得公平的办法。你如何能像动用双手(打人)一样,来用言辞获得公平?公平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公平又是种什么感觉?”

设身处地,如果我是那孩子,即便是座冰山,也要被融化了,这是一种深深地被看见

难得有这么伟大和无条件的爱,能穿透这些“不当行为”,去挖掘到孩子内在人性中也许自己都不知道的非常独特、闪光、值得被珍惜的一面。


小林宗作先生说: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宗作,是《窗边的小豆豆》里面、那个创建了巴幼儿园和巴学园(小学)的校长原型。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小豆豆),小时候特别淘气,刚上小学就被退学,但妈妈没有把老师指责她的话再复述一遍给孩子,而是相信小豆豆只是需要更适合的土壤,把她送去了巴学园。

在这里的第一天,小林校长竟然就花了4个小时听小豆豆自由讲述自己的乐趣与烦恼,这个孩子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倾听她、而不是批评她的老师,

她的好奇心、责任感都被激发了。

后来她在这里快乐长大,写了这本温暖全球的书,还成了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

《垫底辣妹》这部电影,也在讲述“关注孩子内在之光”的力量:

“学渣”工藤沙耶加因为抽烟被找家长。老师说,沙耶加坚决不肯说出其他抽烟同学的名字,是错上加错,如果不承认,就要被退学。

沙耶加的妈妈说,抽烟确实不对,但她却为孩子感到骄傲,因为孩子并没有出卖自己的朋友,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她重视友情、珍惜守信。

沙耶加听哭了。

你还在试图“改造”孩子吗?

后来,沙耶加又遇到了一个特别鼓舞的补课老师,无论题错的多离谱、怎么教都不会,这个老师都能看到沙耶加的“优点”一点点照亮了孩子的心,她最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逆袭考上了心仪大学。

上面的故事并不是在功利地说,如果我这样去对待孩子,她就能变得多优秀,那还是在试图“改变”对方:

每当我们试图改变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某一点,其实都是在发出“负向”的信息,“你这样不好”、“你本应该更讨人喜欢”,这种话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都只会让一个人更难改变。

要真正转化某样东西,我们需要停止试图改变它,就像爱因斯坦这句话,“我们不能用导致了问题的同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怎样叫超越问题本身的思维呢?

就好像小豆豆课堂上不守纪律,我们不是要打手板、罚站、找家长,而是要去看看,她为什么会坐不住呢?她想要的是什么呢?

使劲儿打妹妹的哥哥,内心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想要表达、想要被倾听?他如何能发自内心地明白:我可以有更好的获得“公平”、同时不伤人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快”了,着急去做裁判、给孩子贴标签、引导他们往“好”的行为去,但真正需要做的,还是去挖掘小林先生所说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之初,都有的那些“善良”和“光亮”。


我想了想,小叶子不爱录儿歌视频这件事,我还能更深地看到什么呢?

不想去做——不是不爱尝试,而是怕做不好。

怕做不好——不是抗挫力差,而是她想做得好。

想做得好、想准备充分、对自己有要求”——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被肯定的“闪光点”吗?

这个闪光点,会唤醒孩子内在真正的动力,也把我们拉入同一条战线——妈妈不是来纠正的,而是来提供支持的。


想通了这一点,我长舒一口气:视频录不录真的不重要,把孩子教育得事事“听话”,也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来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去唤醒:孩子自身有光,就帮助孩子去看见自己的光、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这些内在的力量,才是帮助孩子一生受用的礼物。

至于身为妈妈,我在其中,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英雄之旅》所说的,真是极好:

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比如孩子),

我们会成为他们的支持者,但不是去做对方旅途中的“英雄”,以“为你好”的名义去拯救、去干预、去改变。

是呀,这不也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爱吗:)


—END—


作者:吉吉。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