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的小康社會,竟然兩千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他是怎麼說的?

孔子的理想國

一天,孔子參與完魯國的歲末祭典之後,與弟子言偃立於高臺之上,望著明月,長嘆一聲。言偃問孔子為何嘆息,孔子說,他想到了他夢中的那個理想國......

言偃問他:“那個理想國是什麼樣子的呢?”孔子如此說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

這就是孔子的理想國,在這個國度裡,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人們選任賢能為官,講信用,家和睦,尊老愛幼。老人有所終養,壯年人都能用在合適的崗位上各盡其能,小孩都能很好的成長。鰥夫、寡婦、孤兒、殘疾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只是討厭財物被棄於地上,而不是藏為己有;厭惡自己有能力卻沒有用處來,而不是抱怨自己出了力。所以,陰謀設計、爾虞我詐不行於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大同社會了。

我們追求的小康社會,竟然兩千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他是怎麼說的?

大同社會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夢

我們細細體味這段話,跟我們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竟然不謀而合。人們選舉賢能,天下為公。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那麼樣的社會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有沒有存在過?也有也沒有。

說有,那指的是部落聯盟時代,那是堯舜時代。說沒有,是因為堯舜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得偷。而真正要實現孔子心中的理想國,我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孔子長嘆一聲,實現這樣的社會,我們怕是做不到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吧: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事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文,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篇》)

也就是說,大道沒有了,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各自只愛自己的老人孩子。財物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世襲成為禮法。修築城郭溝池以為城防,禮義變成了綱紀規範;以端正君臣關係、以端正父子關係,以使兄弟和睦,以使夫妻和順,劃分田宅土地,賢和勇稱為人們仰慕的對象。成就功業是為了自己,所以陰謀就產生了,兵禍也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朝的文王、武王和成王、周公,都是用禮義來治國的英才。這六位君子,謹慎於禮。以彰顯道義,以成就誠信、以明察過失,以仁為模範講求謙讓。在位者不守禮義的,被罷黜。這就是小康社會

我們追求的小康社會,竟然兩千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他是怎麼說的?

我們知道了孔子的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那些不知為何反對傳統文化而反對傳統文化,說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愚民思想,奴才思想的人們,應該可以得到答案了。如果因為自由的香甜空氣吸入太多而無法看懂的話,我來略作解釋。

我們去看任何一種思想,都不能脫離她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對待傳統文化,也是如此。這也是搏鷹人一以貫之的立場。至於那些不知為何反對傳統文化而反對傳統文化的人,搏鷹人認為,他們要麼是因為心態不正,要麼是因為不曾瞭解而人云亦云。比方說很多人在網上謾罵孔子,說“孔老二禍害中國幾千年”的人,如果你反問他為什麼孔子禍害中國幾千年,他卻說不出個一二三,或者是說辭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實在是可悲可嘆。

孔子的“退而求其次”

孔子的無奈,在於他知道已經實現不了那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了。因為天道有常,歷史發展有他自己的規律性和階段性。

那麼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社會也已經禮崩樂壞,諸侯攻伐,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思想家,他該怎麼辦?開出什麼樣的救世藥方呢?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

為政以德,這也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政治思想,即德治。

我們再回到孔子的嘆息

言偃又問他,先生為什麼急於恢復禮呢?

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記禮運篇》)

在上一期中,我們講到了,禮就是理,就是“事之治”,就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所以搏鷹人認為,孔子的治國思想分為兩個層面,上位者以德治國、施行仁信、以身作則(論語中有很多相關表述,搏鷹人就不一一列舉了)。下位者遵守道德規範,仁愛他人。所謂德者,得也,即得人心,所謂禮者,事之治也,即符合道德規範德處事方法。那麼孔子又為什麼反對以刑治國呢?孔子這樣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篇》)

在操作層面上,孔子提出了: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在用人上,選取正直的人置於高位,就能影響下位者,潛移默化的使他們向正直的方向靠攏。

搏鷹人的看法

搏鷹人看來,這話既有其道理,也顯得有些片面。

道民以德,能使社會融融,人有道德、講誠信,有底線。而且搏鷹人認為,道德也需要有所表述,並且有其榜樣,讓人們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道德沒有表述,就如法律沒有明文。而且法家刑法太峻,那個時候的法可不是民法,而是王法,並不像現在還講人大立法、還有辯護、還能上訴一般溫情脈脈。誠然商鞅之法有大功於中華,但是商鞅臨渭論囚,一次就處決人犯七百餘,渭水為之盡赤。這也未免太過

,有那麼多壞人嗎?被處決的人真的都是應死之罪嗎?老百姓究竟是心存仁義,還是懼怕屠刀?而且法律本就有其滯後性,律法不周全的地方,是不是仍然可以恣意妄為?正所謂“鑽法律的空子”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心中沒有道德約束,那與野獸又有什麼不同呢?當不加辨析的原始欲求指導了一個人的行為時,天知道他會幹出些什麼事?

我們追求的小康社會,竟然兩千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他是怎麼說的?

商鞅塑像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只有德,沒有法行不行?也不行,因為這忽略了天地造物的多元性,人也有多元性。每個人心裡的底線都是不同的,有的底線高,有的底線低,有些甚至根本沒有底線。只講道德不講法律,必然的產物就是偽君子。孔子自己也說過:“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可是聖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百年之後,後世的那些人究竟是君子儒還是小人儒。

正如朱熹把我們上一篇中講到的“克己復禮”極端化成了“存天理滅人慾”一樣。克己復禮是說剋制自己過多的、不合理的欲求使其符合道德規範。講的是人的欲求和道德規範應當達到協調,達到平衡。這無可厚非。但是存天理滅人慾呢?極端化了,因為禮和樂(廣義的樂就是人的欲求表達,上一篇我們講過)本來就如萬事萬物都有的陰陽兩面,只有負陰而抱陽,才能衝氣以為和。而存天理滅人慾僅執其一端,打破了這個陰陽平衡。須知,先秦的原態儒學是不否定人的慾望的,只是說

人的慾望就像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一樣,如果不加約束,隨時都會破。尤其作為君主,掌握大權,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他的氣球如果破了,那後果將是毀滅性的。

放眼當下,有太多現實使我們要恢復禮義道德,提倡仁愛。這些現實每天都不絕於耳,駭人聽聞。然而有人卻大肆兜售所謂“道德虛無論”的荒謬看法。實在是不知這些人居心何在。甚而對先聖先賢極盡謾罵、侮辱之能事。這是我們所不恥的。

好了,今天搏鷹人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諸君共同努力。創作不易,君若有得,還望多多關注。

本篇題為:搏鷹人讀先秦諸子百家之摩登聖人(四):譬如北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