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吃喝无人问,死后风光远邻知,农村“孝”字好困惑。

83岁的姨奶终于走完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姨奶年轻时也是一个家庭殷实的闺秀,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身挎盒枪替国民党干事的姨爹。新中国成立后,姨爹便遭到了共产党的镇压,小命保住了,但还是被判了2O年。

姨爹蹲大牢去了,姨奶则遭了大罪,一边要带两个儿子,一边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公分。好不容易盼着儿子长大了,全家齐心协力终于盖了三间正规的土墙瓦盖的堂屋,算是有了真正的自己的窝。有了房子,儿子说媳妇也就好说多了,没几年,两儿子都先后讨上了媳妇。树大分枝,人大分家,按照农村的规距,老大自动另下宅基地,又盖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姨奶本来是跟小儿子一起生活的,随着小儿媳的到来,世上的婆媳哪有不磨嘴的,于是姨奶被赶出了家门,老大老二兄弟俩谁也不愿意接回自己家中,后来兄弟俩一商量,干脆在两家宅基地的中间,为姨奶搭建了一个小棚子,类似于现在工厂门口的保安室似的。

生前吃喝无人问,死后风光远邻知,农村“孝”字好困惑。

起初,姨奶能走能动时,还要帮助两家涮锅洗碗,喂猪看鸡,后来不能动了,有病上身了,就不怎么能帮助两个儿子了,兄弟俩又一合计,按照一家一月来照顾老人,说是照顾,其实也就是一天三顿,每顿把饭菜送来便是,姨奶还要撑着身体,自己起来再去刷碗,留着下顿之用。后来姨奶得病了,就竟是什么病,反正医院也没有个准确的说法,住了十几天的医院就被拖回来了,在家过了一个多星期,她就走了。在农村就有这样的风俗,生前你对老人再不好,可死后你一定要风光点。于是俩兄弟喊来一个班的丧葬吹乐班子,杂技,舞蹈,唱歌啥都有,据说价格也不菲,4000大洋,两个哭丧女轮流哀嚎,其场面十分悲壮。

生前吃喝无人问,死后风光远邻知,农村“孝”字好困惑。

在下葬的头一天晚上,算是达到了丧事的高峰,远近村民早早就端着板凳在舞台下方,等着好戏开场了。傍晚时分,灯光四射,几个半露不明的女子跳起了热身舞,一时花枝乱颤,乳沟分明,引得台下许多男性围观者,纷纷伸长了脖子,晚会的最精彩之处便是一对小夫妻,用小品滑稽的形式表演着当地都能听懂的下流荤段子,这也是那些端着板凳早早就来等看的原因,当然也是当地村民都喜欢的共性。

生前吃喝无人问,死后风光远邻知,农村“孝”字好困惑。

晚会还有引人泪点的地方,就是兄弟俩携各自的子女,花上100块钱请哭棂女撕心裂肺的痛哭,在主持人不断的搧情解说下,还真有人揉起了眼睛,后面好多的至亲也纷纷掏钱,请人替哭,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与吊唁。一时间仿佛感情无需流露,一切靠人民币行孝,我全程鄙视着他们的所着所为,原来这“孝”字还可以这么的表达?散场后还有些老年人这样评说:瞧瞧人家这俩儿子,把老妈的后事办得多风光。

生前吃喝无人问,死后风光远邻知,农村“孝”字好困惑。

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乃是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曰: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何来孝乎?如果父母在世我们都能尽己所能,让他们吃好,穿好,玩好,让他们舒心愉快的度过晚年,也算是我们用心圆满的写了一个大大的“孝”字,又何惧他人的背地闲话和热闹的形式呢?自己问心无愧足矣。问君能有几多孝,父母冷暖心知道。要想写好这“孝”字,但愿别喊空口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