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疫情“最大的傷害對象”是教育培訓機構?

IS星悅


培訓機構原本就是一個好投入,低迴報的行業,大量的人力成本,房租等!受疫情影響不能開班,養著大隊老師!一年到頭的純利潤都頂不住一個月的純支出,這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一兩個月沒有收入,純支出是會要了投資者的命的。


林國保


你這話不準確,也沒有數據支撐,最多你只是看到了一點兒現象,聽到了一點兒哭聲,自己在那裡把事情想象得更加可怕、複雜了而已。


首先要說,疫情之下,除了極少數行業,比如做口罩的、消毒液的、噴瓶的,等等與疫情相關的行業,其他行業幾乎都遭到了傷害。沒有一種說法說,哪個行業會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受到這次普遍爆發的災害的影響。


因為人是很靈活的動物,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在本行業中,如果能夠趨利避害,他的損失就少;在本行業中,如果他遇到傷害只會怨天尤人,那麼,他就可能繼續受到傷害,繼而成為“最大的傷害對象”。


在教育培訓行業裡,也是如此。懂得變通,懂得在災難中尋找機遇的培訓機構,他照樣活得風生水起。因為現在受到影響的,無非是線下的培訓班嘛,但是隻要培訓需求還在,只要家長還是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家長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尋找補習的機會。

這樣一來,雖然線下補習的路走不通了,但是線上的補習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啊。


而且一旦家長、孩子適應了線上補習的方式,認識到了線上補習的便利性,將來也會更加願意給孩子在線上報補習班。由於網上支付比線下支付方便多了,通常,家長都會心急如焚,給孩子報個補習班,到實地去交錢,有些家長嫌麻煩,可能就不去了。但是線上不一樣,頭腦一熱,立刻下單的家長,遠會比實地去交錢的家長多得多。


這件事你可以參考網絡購物。你有沒有發現?因為網絡購物太便捷了,你逛著逛著,很多不需要的東西也都下單買了。

所以,個人認為,疫情最大的傷害對象,不會是某個行業,某些機構,而是那些不懂得變通,墨守成規,坐等收錢,在疫情中坐吃山空的人。


君山老師


疫情期間,不止是教育培訓機構受到傷害,各行各業都收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由於教育機構一直沒復工,相對於其他行業,教育培訓業損失更為嚴重。

教育培訓機構嚴重虧損有哪些原因呢?小賢老師總結出了三點。


一、教育機構都屬民營企業,國家不扶持。

教育機構大都屬於民營企業,基本上屬自給自足的行業。因為教育培訓行業市場的做大,很多創業者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導致教育培訓市場良莠不齊。

疫情期間,教育機構線下課程都開不了,連鎖機構可以轉戰線上課程,但小機構由於資源不足,不能分割線上市場,所以很多小機構都倒了。

連鎖機構雖然佔據了線上教育培訓業,但學校的房租一直在承擔著,加上國家一向不扶持教育培訓行業的作業,教育培訓行業真是苦不堪言。

二、教育機構良莠不齊,民眾抵制情緒較大。

經過疫情的洗牌,很多教育機構都面臨著家長的質疑:培訓費用太高,收費不合理,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師資力量不夠優秀等等,這都成為教育機構發展的絆腳石。

更有甚者,因為有些機構在疫情期間違規開課,更加給家長造成了不好的印象,所有有了很多想取締教育機構的呼聲,作為培訓機構的老師,我也是有點慌。

所以說,疫情是教育行業的大洗牌,也是課外輔導教師的大洗牌。

三、教育機構遭受資金和員工的雙損失,飽受重創。

除了資金上的損失,很多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轉行的轉行,辭職的辭職,民營老闆應該就是影響最大那個了。

我所在的教育機構,一共有四個分校區。光是房屋水電,一個月就虧損十多萬,加上還要發部分員工工資,虧損費用就更高了。

雖然我們也有在上網課,但是每個月只有幾千塊的流水,完全是不夠的。老闆最後怎麼做呢?將員工的工資減半,主管級別沒上班的就不發工資,一直硬撐了三四個月。

作為一名教育機構的老師,我知道外界對教育機構不歡迎,但有部分家長還是對課外輔導有需求的,希望國家合理考慮,規範教育輔導行業,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總結:疫情期間,受傷害的最大的可以說是教育培訓行業的。沒有國家的扶持,外界牴觸情緒大,不過行業存在也有它的理由,說明部分家長有需求。希望國家能更規範教育行業的發展,引導他們給社會帶來更規範的教學。

我是小賢老師,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