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形與神

書法是人格的表現,”心之所發”,”運之為字跡”,”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如是講。

學書之始,當注意精神與形式的互相滲透。臨古時應有目的地取捨,擇其長而去其短,這就更要求學書者注重內心修養,學古,並不是單純學習其用筆、結字,而是學習古人的精神、氣息、境界,學到內在才能化為自用。神合形離,得意忘形,才是臨古最高的境界。

神如何合?意如何得?終需要用形來表達。所以搞明白了神與形的關係,才能真的明白臨帖像與不像的問題。一離一合,一得一忘,既要看到對立,又要看到統一。臨帖離不開形似,是神似的基礎。形是形式,神是內在。畢竟內在的東西要靠形式表現出來,故形式是臨帖的基本。而僅僅達到形似,是對帖的理解不夠。

學書之徑,餘以為應從無我起,有我途,再無我終。至人書俱老之無無,乃人書合一,天人合一,自然之道了。為何右軍乃書之第一人,他的書真的是天人合一。

又如《書法約言 總論》中所述: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忘神之所託也。今人患在空竭心力,總不能離本來面目,以言乎神,烏可得乎?古有云:書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謂離者,務須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脫於腕,仍養於心,方無右軍習氣。正如“魯公所謂趣長筆短,常使意勢有餘,字外之奇,言不能盡”也。

神與形的關係,究其理,就是心與物、道與器的關係。用蘇軾一首琴詩來表述最為形象,最為契合: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書法之形與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