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形与神

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如是讲。

学书之始,当注意精神与形式的互相渗透。临古时应有目的地取舍,择其长而去其短,这就更要求学书者注重内心修养,学古,并不是单纯学习其用笔、结字,而是学习古人的精神、气息、境界,学到内在才能化为自用。神合形离,得意忘形,才是临古最高的境界。

神如何合?意如何得?终需要用形来表达。所以搞明白了神与形的关系,才能真的明白临帖像与不像的问题。一离一合,一得一忘,既要看到对立,又要看到统一。临帖离不开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形是形式,神是内在。毕竟内在的东西要靠形式表现出来,故形式是临帖的基本。而仅仅达到形似,是对帖的理解不够。

学书之径,余以为应从无我起,有我途,再无我终。至人书俱老之无無,乃人书合一,天人合一,自然之道了。为何右军乃书之第一人,他的书真的是天人合一。

又如《书法约言 总论》中所述: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今人患在空竭心力,总不能离本来面目,以言乎神,乌可得乎?古有云: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正如“鲁公所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也。

神与形的关系,究其理,就是心与物、道与器的关系。用苏轼一首琴诗来表述最为形象,最为契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书法之形与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