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近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首次野外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玩耍的珍貴視頻而被廣泛關注。據悉,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之前,在該保護區已經拍攝到了雪豹、金絲猴、熊貓等瀕危保護動物野外活動,保護區基本實現了保護瀕危物種及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臥龍模式”,受到各界的稱讚!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圖為拍攝到的大熊貓母子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圖為拍攝到的大熊貓母子

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活躍,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逐步恢復多樣性

根據資料顯示,此次拍攝到的野生熊貓母子“同框”玩耍,並不是臥龍自然保護區的首次發現,去年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回收老鴉山野外研究區域的3臺紅外照相機中,均採集到了野生大熊貓“標記領地”和“嗅味樹”過程的清晰圖片和完整影像。旅遊輿情(ID:lvyouyuqing)從臥龍自然保護區獲悉,2017年僅半年時間,共拍攝到大熊貓標記嗅味樹行為6次,每個月均有拍攝記錄。

隨著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近年來,保護區已經多次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工作,還針對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活動跡象、遷徙習性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目前已獲得雪豹、綠尾紅雉、血雉、豹貓等大量珍稀野生動物的照片、視頻等珍貴資料。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圖為拍攝到的雪豹照片

臥龍地處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急速過渡地帶,是連接我國野生生物東西、南北的“交換走廊”,區內海拔高差5000多米,橫跨6個生物立體氣候垂直帶,水源涵養充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區內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臥龍自然保護區現在有高等動物約450種,昆蟲約1700種,植物近4000種,其中大熊貓、雪豹、金絲猴、珙桐等國家級重點保護珍稀動植物81種,是世界古老生物物種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區之一。從各項數據來看,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保護、建設恢復後,臥龍自然保護區已經基本擁有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恢復的樣本,臥龍模式成效顯著

近年來,臥龍自然保護區多次觀測到國家級瀕危物種的野外活動也使得社會各界對臥龍的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更深思考,如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在瀕危物種保護方面如何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成為關注焦點。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圖為拍攝到的雪豹照片

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全面保護其它瀕危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是集自然保護、科學研究、環境教育和可持續利用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據瞭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就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並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圖為拍攝到的金絲猴照片

為了更好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完成“世界一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的目標,臥龍自然保護區走出一條與一般意義上的野生動物園和主題公園有顯著差別的道路,並不是簡單地將不同生長環境中的動物集中到一處野生動物園或主題公園進行餵養。以大熊貓保護為例,臥龍保護區內生活著我國大約10%的野生大熊貓,是大熊貓的原生地,將大熊貓放歸野外,實行半野生放養,目的是為進一步將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完全放歸自然提供了探索性思路,真正實現自然生態原則。

長期以來,臥龍始終把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把生態資源、研究實踐、拓展建設、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就地取材、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的工作方針,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的統籌兼顧之路,不斷完善和提高管理與科研水平,切實有效地保護了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形成了人與自然共存、可持續發展的“臥龍模式”,開創了大熊貓保護事業新局面,成為了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一面旗幟,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野生熊貓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臥龍模式”引各界稱讚

在生態建設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保護區生態建設為社區農戶發展提供很多機會,區內經濟得到有效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性改善,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向符合中國國情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世研智庫專家表示,在國內眾多的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中,臥龍自然保護是少有的既實現了恢復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又探索出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保護之路,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臥龍模式”,為我國當下的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項目建設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