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敗曹魏?

那段影視JJ


劉備在伐吳失敗之後,不久於白帝城中駕崩了。臨別之際,劉備選定了劉禪為繼承者,諸葛亮和李嚴等為輔助大臣。其中,諸葛亮更是劉禪的“相父”,蜀漢的丞相。之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以及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諸葛亮舉兵北伐,但每次都無功而返。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而不能戰勝曹魏,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初衷不是要消滅曹魏。因為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中,曹魏的實力第一,緊接著是東吳,最後才是蜀漢。更關鍵的是,蜀漢在關羽失荊州,以及劉備敗於夷陵之戰後,蜀漢面臨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蜀漢實際掌控的地盤就只有益州一州。

所以,為了不被其餘二國消滅,諸葛亮一邊重新和東吳簽訂聯盟關係,一邊去收服南方的孟獲,穩定蜀漢的發展。隨後,才是展開北伐,而北伐無非兩個因素,一是把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出去,一是對曹魏邊境不斷的侵擾,讓曹魏不能穩定地的發展,以此來為蜀漢求得發展的時間。

因此,在以侵擾為目標的前提下,諸葛亮進行的一切謀劃都不是消滅曹魏。況且,後方雖與東吳聯盟,但以東吳的所作所為,只要蜀漢打敗曹魏,那東吳就有可能反咬蜀漢一口。這樣一來,蜀漢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

另一方面,蜀漢的地形很嚴重的對諸葛亮的北伐打了折扣。因為益州一帶,多為山地。雖然這樣的地形會讓蜀漢易守難攻,但也讓益州阻斷了和其他地方的聯繫。這樣零零星星的城池之間,相互的聯繫也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更為關鍵的是,從益州出中原的路口有限,交通閉塞導致糧草的運輸非常困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是因為糧草的供應不上,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很受限制。所以,當初李嚴因為後勤的供應不足,使得諸葛亮那一次北伐直接宣告失敗。

除此之外,蜀漢無將可用也是一個問題。因為蜀漢沒有一個完善的選拔人才系統,而且劉備用人很大程度上都是用人唯親。這樣一來,就難以為蜀漢持續地提供各式各樣的人才。另外,因為荊州的變故和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的中基層將領損失慘重,造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而這個局面,一直是諸葛亮北伐期間最大的困擾,特別是在趙雲、張苞等人的相繼去世之後。到了蜀漢後期,蜀漢竟然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曹魏則不同,因為地大物博,曹魏的人才不是蜀漢能夠比擬的。

最後,曹魏和蜀漢的第二代繼承者是天差地別。曹魏在曹丕的統治下,整體上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水平。與之相反,蜀漢的劉禪卻是一個相對平庸的人,國家的大部分權力和整體政策實施都系在諸葛亮一人身上。

更為關鍵的是,劉禪在一定程度上會拖諸葛亮的後腿。當一個統治者都對國家的事務漠不關心,也對為國征戰的士卒無所表現時,會傷害了很多人的心,讓他們產生消極的心態。這樣的君主,是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的。

總而言之,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不能打敗曹魏,一方面是因為蜀漢的地形難以為深入魏境的蜀軍及時的提供糧草;一方面是因為蜀漢北伐的初衷不是消滅曹魏,且武將存在斷層;另一方面則是蜀漢的統治者劉禪拖了諸葛亮的後腿。


韶華傾夢


確實如作者所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能打敗曹魏,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幾乎是百戰百勝,讓蜀國日益強大,證明諸葛亮是既有能力又有實力。至於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大敗曹魏的原因,十二十頁將從自身原因,團隊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為什麼諸葛亮會六出祁山?

1、“岐山”在哪?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在文化層面上,祁山已成為諸葛丞相北伐的標誌、品牌,或與之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2、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來歷

歷史記載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伐魏,“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六出祁山”逐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3、六出祁山的原因

  • 曹魏地盤逐漸擴大,不得不出,當時經濟重心基本上在北方,長時間的戰亂,也就是兩京附近的經濟環境稍好一些。而曹魏的成長會越來越快。長久休養,西蜀必為曹魏所滅。因此,從經濟上來說,與曹魏的戰爭是硬仗,但非打不可。

  • 匡扶漢式江山,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託孤,並且勸告諸葛亮,可以對劉禪取而代之。劉備一生的理想就是匡扶江山,揚眉吐氣。因此說,劉備死後,從精神上來說,對於這樣一個為自己著想的先主來說,實現劉備的願望也就成了實現諸葛亮的願望。

  • 軍事因素,這時蜀國雖有萬人敵關羽和張飛不在,但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尚在。新生代將軍之上,關興張苞等也已脫穎而出。而且在鼎盛時期八大將軍之一的曹魏,死後病逝,而且隨著曹操的去世,曹丕稱帝,這些武將原來都是名義上的漢臣,現在變成了魏臣。道德上已經站不住腳了。因此,在道德上,西蜀武將是佔上風的。以武力取勝,這也是諸葛亮不斷出兵曹魏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從祁山六出的決策,對於貫徹《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鞏固霸主地位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雖然六出祁山,但“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未能戰勝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敗的關鍵事件

1.六次北伐為何失敗

  •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算準司馬懿要去取街亭,便派馬謖去守街亭;但馬謖輕而易舉地就把街亭丟了,諸葛只好退卻。

  •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去詐降,結果大破曹軍,就在眾將士以為他將乘勝追擊之時,他自己卻發現糧食不夠,只得撤退!

  •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以計將司馬懿殺得大敗,但忽然聽到有人報告張苞死了,於是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倒在地,因此得病臥床不起,只好返回漢中

  •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擺出八卦陣來打擊司馬懿,但司馬懿買通了蜀國的軍糧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佈謠言,說孔明早晚要篡位,劉阿斗大驚失色,急急忙忙命諸葛亮回師,有沒有退卻的必要!

  •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計將司馬懿殺得落花流水,忽報永安李嚴有書來報,說東吳與魏謀和,欲聯合攻蜀,諸葛亮只得退兵,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嚴卻因怕軍糧不保,而編造假消息哄騙諸葛亮。

2、失敗的自身原因與團隊原因

  • 後發制人,困難太大,有了統一的中原大地,曹魏早就有了安定的後盾,有了充足的軍隊和龐大的後備軍,又率先迎來了漢獻帝,抓住了先機,充分佔據了時間。而且西蜀的氣候太遲,草本植物生長得太晚,已經失去了優勢

  • 糧草問題,中原的人力物力極其充裕,不但有廣闊的機動空間,而且在關中地區,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過長,千里迢迢運送糧食和物資十分困難,國力、民力迅速耗盡。糧食一斷,不戰而退。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多次因糧草不足而失利,從他的兵書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後勤,正如他所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 武力上的人才相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以將才而言,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前期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英傑,實力並不小,但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一些;到後期,由於長期征戰,由於地域狹小,西蜀人才匱乏,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 用人上的失誤,諸葛亮沒有聽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便讓馬謖當上了前敵主帥,而馬謖死套兵書理論而不顧實際情勢,沒有聽諸葛亮的命令,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街亭的丟失致使諸葛亮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戰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主動承擔責任,請求“自貶三等”。失去了最佳機會。

  • 團隊實力不匹配,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晉書.宣帝本紀》裡記載:“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魏蜀兩國交戰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

其實,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相對來說最有勝算的一次就是第一次,首先人數上蜀國佔了優勢。蜀國出兵10萬,而曹魏方面根本沒有準備,連忙調遣6萬大軍。

其次,戰爭的形勢最初對蜀軍很有利,初戰屢勝,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可就是因為馬謖,最後被迫收兵。

毛主席曾說“初戰,亮宜自臨陣”如果諸葛亮首次北伐能夠到達前線,就一定能夠實現及時有效的指揮,避免突發情況的發生。事後諸葛亮吸取了教訓,毛主席又說:“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

【十二十頁結語】

諸葛亮死後十一年,劉備也病逝。十一年來,諸葛亮恩威並濟,與東吳建立了友好外交關係。西蜀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算作無愧於劉備的要求和期望。惟有與曹魏對峙,六出祁山,最後沒有得到一寸土地的補償,自己反而病逝於五丈原。但儘管表面上看這一成就並不大,但其實質意義卻是西蜀政權壽命的延續。真是無愧於他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十二十頁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在渭水流域,先後六次對魏軍進攻作戰。但最終功敗垂成,含恨離世。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由於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二出祁山勞而無功。

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並開闢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算是鞏固了前進陣地。

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於上 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此戰小勝後解決了糧草補充難題。但魏將過於急躁,率軍尾隨追擊。

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郃後,還師漢中。五出祁山戰果最終毀於一旦。

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終只能回師漢中,死不暝目。

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此乃時也,運也,非諸葛孔明一人之謀劃可告功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