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跨專業考學碩,教育學還是新聞學更容易上岸?

彭林靈


作出決定的時候就需要再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考研?我給自己設定的考研次數底線是多少呢?

一、關於為什麼要考研?

關於考研的理由,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從內外因的角度而言,無非是以下幾種:

內因驅使:

1.期望通過考研,獲得更高的學歷、更好的薪資水平以及更大的發展空間。

2.希望在一個領域內繼續深造,有志於搞研究。

3.對本專業實在是不感興趣,想通過考研換專業。其實這個選擇真的不像表面說的那麼輕鬆,一定要深思熟慮。這個在以後的跨專業相關的文章中細說,請期待嘻嘻。

4.貪心及僥倖心理。這種典型的就是腳踏兩條船,就業與考研都想要成功,覺得自己是超人,又能夠拿到好的offer,又能夠順利通過考研。最後幻想著處於在好工作與好學校之間的糾結,就像人無意間的炫富。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這種情況,我想說:你清醒一點好不好!哪裡會有這麼好的事,不要沉浸在雞湯文裡。如果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那你就不會選擇考研,因為有資格做取捨的人必然已是獲得囊中之物。

外因塑成:

1.逃避就業壓力。可能本專業本科學歷就是不好找工作,不如考研等兩三年看看。

2.隨大流,周圍人都在考研,那我也考一個試試。這種是最常見的,考研自習室裡經常見到陪朋友一起考的,或者宿舍其他人都在考,自己也沒什麼事,也準備準備。

3.父母或其他親戚因素。我見過很多同學是因為父母期望他考研,自己也就抱著試試的心態開始了。但是大多數都會在暑假前後心態崩掉,因為考研真的是太枯燥了。舉個例子,我備考的時候,周圍都是考其他專業的同學,甚至是同一個專業的不同學校考題相差巨大,這就導致了一些東西你很難跟別人交流,只能自己死磕。備考到中後段枯燥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外面背書,都能夠一人分飾兩角。


為什麼一定要區分導致你選擇考研的內外部因素呢?因為百因必有果,百果也必有因。確定你考研的原因,也就能夠解釋和預測獲得考研成績時,你會將其歸結為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同時,你的歸因也會影響下一次的行動。

以開篇學妹的成績為例,她今年考的教育學,分數是351分。但是今年國家線是331分,比往年高出6分。這也意味著各個學校的院線會水漲船高,也是她覺得自己分數懸的原因。如果回溯自己選擇考研的原因,歸結為內因的話,她思考的問題就是:我的分數如果不能達到目標院校的複試線,那麼現在是選擇調劑嗎?我是要堅持到底還是兩手準備? 如果歸結為外因,那麼相應的問題就會轉換為:今年為什麼分數線會上漲呀?我要不要問問其他同學考了多少分?一旦出現歸因差異,就轉向了下一個問題:你給自己設置的考研次數底線在哪裡?

二、你的考研次數底線在哪裡?

準備考研的過程中,我見過一戰、二戰、三戰甚至是四戰才上岸的同學,次數當然不是衡量最終成就的標準。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曾經考研三次、考博七次才上岸。但是,為什麼又要提及考研次數呢?因為次數是你給自己設定的容錯區間,在這個區間之內,你允許自己不斷試錯。

以我同學為例,她是二戰上岸的。考研的時候父母就告訴她,女兒你千萬別有太大壓力,爸爸媽媽可以讓你考三年。所以她第一年沒考上的時候,家裡人依舊是鼓勵,她自己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只是覺得浪費了一次機會。換言之,如果你一開始設置的就是一次考上,那就全力以赴,千萬不要給自己留退路。

設置底線也意味著設置好退路,在全力衝刺的時候,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一旦結果不理想還會有退路可走。如果學妹給自己設置的一次考上,那麼她自然就會去做兩手準備,邊準備目標學校的複試,邊聯繫調劑院校。這裡要說一個誤區,調劑並不是意味著不好,而是給自己多一種選擇,我也見過很多同學調劑之後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主要是看對你而言重要的是什麼。另一方面,如果學妹給自己設置的是二戰或三戰,那麼她在等結果的時候就應該去思考,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要不要換學校甚至是換專業。當然,考上固然是我們考研的重要目標,但是更重要的是考慮以後的發展和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因為每一個選擇都會將你引向不同的道路。

想清楚為什麼要考研,設置好底線,我們就要開始選專業了,下期見。


三三讀書


身邊有很多同學考研,也有很多國外國內研究生畢業已經出社會的同學

給你一個建議,考研你要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為了證書還是為了就業,為了就業就要考慮以後就業的方向和專業的實用性。


斜槓青年小尹學長vlog


既然是跨專業考研,那麼不論是教育學還是新聞學都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接下來要考慮兩者的異同。

相同點

1背誦量巨大

2不考數學

3目標院校一般都為綜合性院校或者師範性院校。

不同:

1就業方向不同

由此可見,對於跨專業考研來說,這兩者的難度其實都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清楚自己最真實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