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書的時候看到古代詩人描寫思念之情有一種很好玩的寫法,查了一下,發現放到現在來講,這不就是矯情嘛!
小時候在讀古詩的時候,總能讀到不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句子,但是偏偏有些人啊,明明是自己想對方想得要命,卻不明說出來,轉而去想象對方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寫對方獨守閨房,悽悽慘慘,每天飽受思念之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大概就叫做矯情吧。
偏偏是這種矯情的詩卻能得到大家的喜愛,成為經典。就像我,隨便翻了自己喜歡的幾首詩,發現都是這種寫法。嘿,一個矯情的我如何拯救一個矯情的你?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這首詩是王維獨自一個人在外漂泊,適逢重陽佳節,家人登高團聚之時寫的。那個時候他十幾歲,自己獨身在外,孤苦伶仃,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團聚,自己卻形單影隻,心裡十分的思念家人。但是他卻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重陽登高,遠在故鄉的兄弟們,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身邊少了一個我。好像他所遺憾的不是自己不能跟家人團聚,反倒是故鄉的兄弟們因佳節未能完全團聚而感到遺憾。
再來就是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冬至團圓夜,自己獨自遠行,夜晚孤身宿在驛站,只有燭光下自己的影子相伴。他沒有直接寫自己是如何想念家人的,而是換一個角度,重筆寫家裡人如何思念自己。想象著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一定也坐在燈前,在說著遠行的自己吧。
將這種矯情推到極致的當屬杜甫的《月夜》了。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外逃時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被困之後思念家人時寫的。夜已深沉,想象著妻子仍獨自望月懷人,以致雲鬢為香霧打溼,玉臂為清輝所寒,而全然不知。硬生生的將單相思寫成了相思。順帶還黑了一把自己的女兒,怪她年紀小,沒有思念被困在長安的自己。
這樣的詩句有很多,這種寫法有個專有的名詞叫"對寫"。意思是在自己思念遠方的親人朋友時,不寫自己怎樣的神損形銷,而是從對方下筆,想象自己的親人朋友面對此情此景時的所思所為,把對方的苦苦相思寫得真切動人,進而變達自己思念的深切。這種從對面入手借彼寫己,曲折表意,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的手法就叫作"對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