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寧婕


客觀的說,孩子發脾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語言方面還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她)沒有信心解決自己面臨的困難和不滿,情緒就成了最本能的反應,那是焦慮。如果作父母的不能理解這一點,還像孩子一樣用情緒來表達,那說明父母也在心智模式上也像個“孩子”。我在童年也是個敏感內向的孩子,長大隨著閱歷的增長變得自信成熟,可以很淡定坦然地面對現實的各種困難,所以我知道淡定的重要,無論孩子,或者大人,情緒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不要拿言語去刺激她,尤其外人在場的時候,很多父母會說孩子不懂事,這不光回會打擊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不愛自己。記住,你的孩子一點都不差,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你無意中說她(他)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那她(他)在內心深處會給自己貼標籤,以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大概率是堅持不住的。你蹲下來,雙手扶住他(她)的肩膀,讓他(她)感受到支持和力量,你很平靜的對他(她)說,告訴爸爸(媽媽)你為什麼不高興,我會幫你解決。孩子很可能支支吾吾說不清楚,你要猜測著替他(她)說出來,反覆確認他(她)的真實想法。這樣做,不光教會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訓練了他的情緒控制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他(她)背後的大山,他(她)的安全感正是來源於此。不可忽略的現實是,父母若有一方天天帶孩子,基本也不用問就知道孩子為什麼有情緒,只有平時不怎麼留意孩子的人才會束手無策。

告訴你一個訣竅,越是人多的場合,你和孩子越難達成共識,因為大人和孩子都是要面子的,你要做的就是把他(她)帶離場合,找個遠離人群的角落,然後和他(她)一對一“談判”。


空港米蘭


情緒是人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人腦對外界事物與個體需求之間關係的一種主觀反應,是以個體需求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一旦他人無法滿足孩子對於食物、睡眠、遊戲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師生情、親情等愛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時,孩子便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想要宣洩出來,這就會導致孩子發脾氣。孩子發脾氣主要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或妥協,以達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人人都有情緒,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調節的能力:當憤怒、恐懼、悲傷、厭惡等消極情緒出現時,一些孩子經常以哭鬧、打人等各種極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為進行宣洩。此時,要避免走入以下三個誤區:

一是用暴力直接終止宣洩行為的消極方式。當父母失去緩解孩子情緒的耐心時,常常選擇暴力行為,直接結束孩子令人煩躁的情緒宣洩。這是一種消極的回應方式,會影響孩子與父母日後的親子關係。這樣做有可能產生兩種極端,一個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直接發起反抗,也為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埋下伏筆;另一個是孩子逐漸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處理的中立方式。面對孩子極端的情緒宣洩方式,很多父母選擇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慢慢恢復。這種中立的回應方式,對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撫作用,相反會使得親子之間產生不安全型的依戀——對於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孩子既渴望又會刻意迴避或忽視。

三是講大道理的激進方式。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希望通過講大道理來安撫、控制孩子的情緒,遏制他們歇斯底里的宣洩。這是一種將父母的思想意識強行塞給孩子的激進方式,不合時宜地講道理反而會延長孩子的消極情緒。做了萬般努力,可孩子還是有情緒,讓家長很是受挫和無奈。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此時父母應學會暫時接納孩子的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緩衝期,等雙方都平靜下來,再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應當如何解決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理性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王營評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那麼,請您一定要注意一下:日常生活中您與孩子的關係中都有什麼?您的家庭關係有哪些是能夠滋養到孩子的?

因為孩子絕對不會總是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他只是用發脾氣來表達某種需求,或許是希望被你或其他重要家人看見,關注,認可……;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平時生活中多做那些你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能夠讓孩子開心、自信成長的事,能夠滋養到孩子身心的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然會少一些。明白了這一點,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您可以在自己內心裡喊“暫停”,聽一聽自己的情緒在表達什麼你自己的需求?是希望被孩子理解嗎?還是其他的什麼?(不要排斥任何情緒,無論是你的還是孩子的,情緒不過是來報信的使者,讀懂信的內容,它自然就離開了[微笑])讀懂信的內容,利用你自己的優勢和你自身的和身邊的有利資源滿足“需求”,你會發現積極的情緒越來越多,負面的情緒自然減少。

以上這個過程的完成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教育”,他會逐漸學會的,不需要刻意去解釋和講解。生活中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似乎語言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