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有讀者問我:“孩子頑皮不受教,如果任其發展,是不是溺愛?怎麼才能夠控制引導孩子的情緒?”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對於不受教的孩子,任其發展,不僅僅是溺愛,還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為什麼這麼說呢?

教育的重要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說:“一個人終身的情況和作為乃是他在起初所具有的結構和在生前生後感受的一切影響的共同效果。前者稱為“本性”,後者則稱為環境。一個人的所有智慧、品格、才能都是先天本性及所受訓練的產物。

桑代克認為,人性由天賦本性和環境所造就。人類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遺傳的本性,人的本性沒有絕對的善和惡,本性中有好的趨向,也有不好的趨向。教育的作用就是對本性中好的趨向加以利導,而對那些不好的趨向加以消除。教育的真正任務就是以天賦本能為出發點,控制環境,揚善除惡,從而改變人性,因此教育對一個人的成就和人類的幸福作出巨大的貢獻。

環境和境遇可以培養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作為一個孩子,正處於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教育除了普及理論教育和基礎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思想、道德的教育。道德比智力更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因此教育在傳授道德知識和培養道德習慣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字經》就是我們中華名族流傳下來關於道德啟蒙教育的經典文化,它用最精煉淺顯的文字道出了最深刻的哲理。其中有一句“子不教、父之過”,表述了父母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

一個孩子每天所接觸的環境、教育都在影響和決定著孩子的性格發展,孩子以後的智慧、品格、成就都將在和一步步的成長過程中積累、形成和奠定基礎。

一個孩子的性格和本身存在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環境和教育的映射,父母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看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意識到這些問題將導致的嚴重後果;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小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他懂的察言觀色,他掌握了身邊每個人的性格。誰會兇他,誰會寵著他、護著他,誰會給他買東西。

但是孩子太小,他不懂分析判斷,什麼是對錯,哪些行為會對自己產生什麼長遠的影響。他只想眼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些孩子心裡明白對錯,也懂得道理,但是他們面對眼前的誘惑和慾望,無法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放縱,不喜歡約束,不願意控制自己,這是人性中的存在的天性。

我們來看看家庭教育中經常存在的現實問題:

  1. 當一個孩子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他會先表達自己想買的訴求。遭到拒絕的時候,他可能會再次要求,態度由平和變得迫切。這個時候大人會跟他說“家裡已經有了或者今天已經買過了”,給出理由的時候,孩子就會哭鬧,如果大人依然沒有允許,孩子就會升級成為大哭大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怎麼說都沒有用,往往很多大人在這個時候選擇妥協。
    那麼這樣的情況經歷過兩三次,以後遇到孩子想做的事情,沒有得到大人允許的時候,孩子會直接跳到最後的環節,因為他知道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他的目的。這樣時間長就會形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甚至性格。
  2. 如果孩子對父母、爺爺奶奶不尊重,說話大喊大叫,指責大人,甚至對大人動手,這樣的情況,第一次你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告訴他下次不要再犯;第二次你兇了孩子,嚴厲的責罵了她;第三次卻又不了了之。後面每次孩子犯同一個錯誤的時候,你或者責罵、又或者動手打他,也可能會不了了之,於是這個問題只能反反覆覆,得不到真正的解決。因為你自己原則性不強,孩子根本不會意識到根本的問題和嚴重性。這樣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反反覆覆,不但改正不了問題,反而傷害了孩子。
  3. 孩子在內心早就摸透了家庭人物關係。如果爸爸嚴厲管教的時候,他就會找媽媽作為庇護;或者爸爸媽媽管教,他就找爺爺奶奶庇護,這樣因為家庭教育觀念的不統一,也無法實施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候,孩子犯了錯,媽媽比較注重方式方法,她已經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和小心翼翼地溝通,和孩子達成共識,以後該如何一同去改進。這個時候,爸爸回來了,說了孩子幾句。爺爺回來了,又說了孩子,奶奶甚至會說:“這是你媽媽就這樣管你,如果是我,非把你好好打一頓。”這樣,對孩子的情緒、壓力和教育有害無益。
    孩子的教育表現在方方面面,生活中的點滴和細節,如果大人之間本身觀點存在分歧,沒有統一,那麼孩子的教育也將會面臨很大的阻力和問題。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很多事情,伴隨著大人的一再妥協、沒有原則和大人之間教育觀念的不統一,導致孩子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孩子發現自己“解決問題”和“達到目的”的方式就是哭鬧時,他會不知不覺忽視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他會放棄思考、分析問題、放棄講道理。

這樣會讓他逐漸形成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種畸形的理解,一種不良的和他人相處的模式,讓孩子在人際交往和關係處理中容易出現問題,產生壓力;

同時因為和大人缺乏正常有效的溝通,孩子不會表達自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樣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健康成長是具有極大潛在危害性的。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這是孩子的叛逆期,等過了就好了”,“等孩子長大就好了”。帶孩子的確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的過程,這當中需要家長的耐心,需要時間,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然而,這樣的等待和耐心是有前提的。如果對待孩子出現的錯誤,及時指導撥正,疏通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往好的方面的,那就是耐心;如果是不正確的方向,任其發展,那麼就是放縱,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孩子是不會自己意識到問題的,也不會隨著長大而自己懂事,自己改正,這個只是一種僥倖心理和藉口。

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自然發展而來的,都是前因後果的關係。如果沒有改變環境,端正教育,孩子只會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無知的愛是最大的害

有些父母和老人,把孩子“可憐”“太小”時常掛在嘴邊,而縱容孩子的一切不懂事行為,殊不知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我所見過單親家庭的孩子,大多有兩個極端。要麼孩子存在很多問題,非常叛逆,不愛學習,不服管教;要麼孩子比同齡孩子更早熟,更懂事,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這就是同一種遭遇,受到兩種不同教育觀念的結果。

懂事的孩子,她的撫養人更加註重孩子的教育,嚴格的要求。家庭的變故,也讓孩子懂得了堅強承受和自己解決問題,學會了自強自立,發憤圖強。

而叛逆的孩子,在他任性的時候,犯錯的時候,撫養人總是會說:“這個孩子可憐,就由著她吧。”他總是會被沒有原則的寬容和諒解,正是這種放縱讓孩子在不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有些人在孩子生病的時候,總是無底線滿足孩子的一切無理要求,千依百順,甚至無視孩子對長輩的不尊重,所以孩子生一場病脾氣就暴躁很多。

他們眼裡對孩子的寵和愛,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個“愛”似乎表現出了大人的寬容和無私,但事實上,這樣的愛是不理智的、不負責任、不計後果的。

被寵壞的孩子,看似幸福,實際是可憐的。他們更容易生氣,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剋制和調解情緒,所以他們一旦生氣,或者達不到自己的訴求,他們自身才是最難受的;

他們不懂處理問題,不懂得包容理解,無法站在更大的立場考慮問題。這樣的孩子格局是小的,性格是自私的,長大以後在社會上就會很容易與人產生隔閡被排擠。

這樣他以後在社會上要吃很多虧,並且承受極大地壓力和痛苦。他不懂得感恩,就感受不到真正的溫暖,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不懂得知足,就無法快樂。

有句話說:“如果你不教育你的孩子,社會將會替你教育他。”

因此,大人應該及早意識到這些問題。孩子不懂,看不到長遠,但是大人可以。在一些絕對錯誤的方向面前,要重視並且幫助孩子改正,形成成好的習慣、好的性格、好的品格,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充分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溺愛的危害,人們才會重視,有決心去幫助孩子改正和解決問題。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不聽話對孩子,先收服,再教育

不聽話的孩子,他們對大人沒有敬畏之心,大人說的道理他都聽不進去,還會跟大人吵架甚至動手。如果大人不滿足他的需求,就會又哭又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長輩沒有禮貌,生活習慣一團糟,輔導學習也不配合……諸多的問題讓家長非常頭疼,而又無計可施。

那麼我們就要先收服孩子。如果你沒有收服他,很多事情都是無用功,因為他並沒有把大人放在眼裡。只有你收服他或者制服他,他才能更好地接受觀念的灌輸。

就是讓孩子“怕”你,但是這個“怕”只是暫時的,因為它不是長久和諧的相處方式,要及時藉助一些教育手段,把這個“怕”轉換為敬畏之心。

當孩子聽話的時候,我們才能進一步增加溝通,針對孩子的內心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引導、激勵。

那麼如何收服孩子呢?

越不聽話的孩子越聰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就像一匹寶馬良駒,越好的馬性子越烈,它不服管束,只有真正可以制服它的人,它才會甘心被他驅使。

不聽話的孩子,是從他叛逆的萌芽滋生開始,孩子不斷試探,逐漸發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孩子和大人的博弈,是大人一步步的妥協,使孩子最終成為勝利者。

當家長一旦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及時止步,避免情況繼續嚴重。

但是通常這個時候,你說的話和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不僅如此,他還會和你對著幹。

那麼就要先收服他,先要讓他怕你。當這個“怕”,是一定要掌握好度的,不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不能使用蠻力。要運用智慧,在和孩子的博弈中,你的氣勢剛好要壓過孩子的氣勢。

我有一個5歲的小外甥女,非常聰明。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誰都不怕,遇到任何讓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她就會對長輩大喊大叫,她總是比大人還兇,講起道理來還會把大人繞進去。

但是她從來不會跟我大喊大叫,只要我一嚴肅起來她就會怕我。這是因為我跟她有過三次對弈。

起初,在她的觀念裡,以為我和其他人一樣。當她第一次犯錯的時候,我說了她,她就馬上開始大聲反駁,而且情緒激烈。這個時候心平氣和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她只會一個白眼,覺得你在說廢話。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氣勢是不能輸的。你要據理力爭,聲音要比她大,語速要比她快,重要的是道理要讓她服。她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不是你的對手,你的道理已經讓她心虛了。注意這個時候,一定闡述道理,不是挑毛病,對她的胡攪蠻纏的言論,要馬上回懟。當她明顯弱下來的時候,你不要得理不饒人,停止對她的指責的話,但是依然要堅定簡短的兩三句作總結:“這樣是對她不好的,會產生什麼後果,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因為在孩子的眼裡,每一次“不聽話”就是和大人的一場對弈。你的氣勢是不能輸的,如果她和你吵架,你就用爭執的方式把道理說出來。

不要擔心你的道理孩子聽不懂,她只是想不到。當你給她闡述的時候,她其實都會放在心裡。

第二次對弈。她總是喜歡把手指頭整根塞到兩個月寶寶的嘴裡,前兩次我耐心的告訴她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還告訴她下次絕對不允許。顯然她並沒有拿我的話當回事,第三次的時候我嚴厲地質問她。於是她就開始跟我大聲吵架,這個時候她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她就是不想服你,找各種理由。

這個時候,要反應迅速,不要讓她的某一句話把你噎到,自己不要胡攪蠻纏,你的每句話都要聽起來理直氣壯,而且氣勢不能弱。注意這個時候是帶著情緒,但實際不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度要掌握好。她無理的犟嘴,我警示兩次未果,我非常有氣勢的衝過去,這個動作已經嚇到她了。我拉起她的手,打了一下。她胡攪蠻纏的時候,就要拿出你的原則和氣勢,讓她感覺到怕。

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道理沒有用的時候,就要讓她意識到大人的威嚴,讓她知道侵犯原則的後果。

從這以後,她還會和家裡人吵鬧,但是不會跟我爭了,因為她意識到我的原則是不容侵犯的,而且她是“鬥”不過我的,這個在孩子的觀念當中很重要。

第三次對弈是我主動加入的。她和爺爺奶奶吵起來,大聲哭叫,還動手打人。這個時候,氣氛已經很激烈了。我走過去,大聲的制止她。我痛心疾首的告訴說:“這是一個人對長輩最基本的尊重,如果這樣慣著她,以後會害了她。”我不給她任何反抗的餘地。我的情緒已經感染到她,她也意識到我說的話似乎非常有嚴重性。我告也訴她,要看到大人的付出和對她的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三次的對弈,我都是完勝的。別人都不瞭解她為什麼怕我,在我面前會控制自己,聽我說話。

事實上,你的原則和道理會取得孩子的尊重,因為你真正做到了讓她信服,心服。後來,她反而更加喜歡我,每次我給我女兒講道理的時候,她都會自己很快跑過來,非常認真的聽我說些什麼,怕錯過了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孩子的內心,都是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更優秀的。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在這裡有三點要注意:

一、在孩子絕對錯誤面前,要有絕對的原則,必須堅守原則。

沒有原則就沒有底線,孩子永遠不知道輕重,你也將無法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無法讓孩子有敬畏之心,也就無法規範孩子。比如孩子不尊重長輩,撒謊等等這些道德方面的行為。

二、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講理,而是要講“孝”和“愛”。

現代教育提倡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講道理,是在於培養孩子的思想和人格發展。通過引導孩子發言,瞭解孩子的心理,端正孩子的思想,培養孩子的能力,這只是教育的一個手段,要有一個度的把握的。並不是真的把孩子當大人,什麼事情都跟孩子商量講道理。

孩子的思維本身就跟大人不在一個層次,現代孩子又非常有思想,結果變成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爭執不休。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的爭論是沒有結果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起不到教育目的,反而讓你在孩子面前失了身份。有些時候是不能講道理的,而是要講“孝”和“愛”。

很多孩子習慣和父母講道理,大人指責他的時候,他就找種種藉口和大人做的不好的地方理論;一旦發現大人做的不對的地方,就開始反過來說大人。而孩子完全不懂“愛”“理解”“付出”和“包容”,這樣的狀態如果不扭轉,是很難實施教育的。

要讓孩子瞭解家人的身份和責任,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要在適當的時候,不斷反覆植入這些事情,直到孩子意識到這些,讓孩子知道尊重長輩、懂禮貌、孝敬父母,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偉大之處和地位的不可侵犯。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孩子也一樣,孝敬父母和尊重長輩是做人的基礎。

三、在這裡要提到懲罰措施,懲罰制度是必須要有的。西方教育不提倡體罰孩子,但是他們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讓孩子獨處,勞動等等。

很多人會把西方教育中的很多理論完全借鑑,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和教育基礎、機制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的孩子一歲之前就開始做各種引導和訓練,18歲之前是完全要獨立的,所以可以參考,發現好多地方,但是不要盲目借鑑。

懲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它的目的在適當必要的時候,讓孩子知道犯錯誤要承受代價,通過懲罰接受教訓。

在中國有很多家庭會體罰孩子。我不提倡體罰教育,如果把體罰作為一種懲罰制度,一定要掌握好度,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他只是必要情況下的懲罰措施,不要超過三次,就是在收服孩子的過程中。收服孩子以後,是不能動手的。

體罰不能作為長期教育孩子的手段。盲目的打孩子,只會像我們俗話說的:“把孩子打皮了”,不但教育不了,反而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產生情感的隔閡,影響之間的溝通,形成心理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

“收服孩子”是個相對痛苦的階段,但是它的期限短,如果幾次嘗試無果,就要反省自身的問題。“收服”絕不是壓制。

大人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在其中發洩自己,那麼這場博弈中,你就已經輸了。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生活處處是課堂,把道理自然的融入到生活中

在整個“收服孩子”過程中,道理是貫穿其中的,只是表達的方式方法不同。

經歷“收服”過程,家長就會覺得輕鬆了很多,孩子沒有那麼不聽話難管教了,這是在第一步。這個時候要進行進一步的灌輸、教育和引導。如果只“收服”而沒有後期很好的引導教育,就會使“收服”反覆進行,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給孩子增加壓力,同樣導致隔閡。

教育在生活的細枝末節和點點滴滴中。

  1. 發現問題,要分析思考孩子內在的問題,通過溝通深層次瞭解孩子的內心,根據性格找到合理的解決方式。在孩子問題的背後,要認真的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和孩子真實的心思。是因為大人的教育出現了問題,還是孩子缺乏關愛和理解,還是孩子想表達一種什麼心情。多和孩子對話,以朋友的身份關心他的學習生活,和他聊天。
    教育的時候教育,不是隨時隨刻的教育,學會做孩子的朋友。從溝通中可以發現很多問題,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一聽到問題就說教,下次孩子就不會願意和你聊天,只是小心的彙報,這樣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無法發現問題。發現問題要及時的糾正,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不要讓孩子厭煩。給孩子多一些關心,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站在他的角度,給予孩子心理的疏導和正確方向的引導,而不是縱容。
  2. 給孩子深度分析問題,灌輸道理是關鍵。很多孩子叛逆是因為缺乏觀念,很多你認為孩子瞭解的問題,其實他們並不瞭解,就需要分析給孩子聽,這絕不是廢話。比如孩子現在正在發生的行為,導致對他現在造成的影響,他會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會讓他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對他未來產生的影響;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告訴孩子別人對家庭、對孩子做了哪些付出和努力,讓孩子意識到大人的辛苦和偉大;讓孩子清晰認識自己家人的身份,要學會做自己的事情,體諒和寬容家人,讓孩子逐漸掌握“愛”的能力。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分析,讓孩子學會思考問題,考慮後果,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同時讓孩子學會發現和觀察,看到別人的努力和付出,懂得感恩和相互付出
  3. 家庭教育觀念的統一。這個問題的危害我們前一段已經做了分析。這就需要大人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達成對孩子教育觀念的統一和一致。有些問題和分歧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要私下去協調。
  4. 反覆的灌輸。這裡要強調反覆的灌輸,這個非常關鍵。很多問題不是說一次兩次孩子就記住了,孩子的觀念是需要不斷強化的,因為很多事情他並不是印象深刻,隨著大腦接觸的東西很多,很多觀念會被沖淡,因為孩子是缺乏自制力的,所以就需要大人有耐心的不斷地說。這個要區分嘮叨,也不是刻意的說,就是當孩子再次出現問題的時候,反覆的糾正和強調,給她反覆的分析,加深印象。這樣她的意識就會越來越強烈。我女兒不好好吃飯,每次都需要人勸解督促,跟她講不吃飯的危害。有一天,你會發現,她開始不由自主給別的不吃飯的孩子講的頭頭是道。這個是個慢慢改變的過程,只要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大人就要多一些耐心,多花點心思,這對一個習慣的形成和性格的培養非常關鍵。
  5. 不斷的鼓勵,隨時的暗示。孩子的內心非常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和鼓勵,不要吝嗇孩子對孩子的誇獎和肯定,這會給孩子極大的信心,讓他從內心想做一個好孩子。他的自尊心也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激發他控制自己的動力。要充分肯定他的每一點進步、改變和努力。當他做的好的時候,改進了缺點的時候,哪怕和大人禮貌的說“謝謝”這樣很小的改變,都要表現出由衷的開心,誇大的讚賞,並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在生活中,隨處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比如孩子在炫耀自己的壓歲錢的時候,你可以先肯定孩子,和他站在一個立場,然後跟他說:“是的,你有很多錢。所以你現在就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能力的人,你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實現自己的目標,那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適時給孩子灌輸,把道理自然的融入到生活當中。不要說教,讓孩子反感。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點,不要一味的責備,而是適當的暗示,誇獎,這個就需要大人發揮自己的智慧。
  6. 除了書本和日常給孩子的教育,還可以選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帶孩子看一場很有教育意義的舞臺劇,參加有意義的活動等等。
    這樣的方式不生硬,對孩子來說是很新奇的,他們非常感興趣,很有氣氛,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灌輸了很多教育觀念,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愛麗絲奇遇記》就是一部很好的教育題材。它講述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愛麗絲,最討厭父親給她讀書講道理,就喜歡想玩。在一個魔法精靈的幫助下,她總認為父親給她讀書的時間太多了,所以她用父親的時間換取自己去另一個世界玩的時間,當然交換是翻倍的。在故事裡愛麗絲懂得了什麼是愛,她想到自己的父親。可是因為她的一再換取,發現自己的父親已經白髮蒼蒼,直不起腰。父親轉身離她而去的那一刻,愛麗絲後悔極了,她哭著喊爸爸不要走。看到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忍不住哭了。後來愛麗絲醒來以後發現這只是自己的一個夢,他發現父親還在,她明白了父親給她講得關於時間和勇氣的道理,她下決心好好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頓悟。

教育貫穿於生活的每一處,這就需要大人發揮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耐心,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正能量、讓孩子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善於思考的大腦、感恩善良的心和美好的品質。這將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關於教育裡的嚴厲、付出和空間

郎朗是家喻戶曉的成功人士,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年輕的藝術家”,和貝多芬、肖邦、莫扎特齊名。大家都知道優秀的郎朗,他的父親對他要求非常嚴厲,被稱為“朗爸”。但是在嚴厲的背後,我們忽略了更多的東西。朗爸曾經為了郎朗學習,辭掉了工作,面對所有人質疑,頂著巨大的壓力,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沒有偶然的成功,成功的光環背後,是別人無法想象的辛酸、付出和承受。

朗爸在分享教育心得的時候,說前提是要讓孩子愛上這個興趣,在一旦決定去做的時候,就要盡全力,嚴格要求,絕不鬆懈。在嚴厲的同時,他也給予了郎朗足夠的愛、空間和付出。

我想,今天的郎朗,他一定會感謝父親的嚴厲,他更感謝的是父親的付出。

父母於孩子,就像栽培一顆小樹苗。

父母為小樹苗提供土壤,澆水施肥,遮風擋雨,提供它所需要的養分,給他一個安全的生長環境。但是小樹太小,它剛接觸這個世界,它是無知和單純的,它很多東西都不懂。它可能會因為很多因素,而長歪。這個時候,父母是必須要去發現、扶正,幫助它規範成長的,這就需要給它灌輸很多美好、積極、正向的觀念。在小樹向正確的方向成長的時候,父母要給他自己的空間,讓他自由發展,小樹有無限的潛力,它會迎著天空,變成它想要的最好樣子。而不是父母做一個模子,強行讓小樹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樣子去長,這樣小樹就會失去自己。

嚴格的要求和按照自己的思想讓孩子言聽計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人一定要分得清。

不要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是正能量的化身;溝通的時候,你是孩子的朋友。

正確方式的愛和付出,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勇氣和最堅實的基礎。

大人對孩子,應該是生活中的正確榜樣,道德上的嚴格要求,性格上的耐心引導,情感上的互相傾聽,生命中的相互付出。

別讓“無知”的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我始終堅信文字的力量足以撥雲見日溫暖心田,填充虛無潤澤生命。

本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