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日本從一個小小的島國發展至如今的經濟強國,經歷了它的崛起、衰落和復興到現在的強盛,這一路走來,有讓人敬佩的發展措施,也有讓人憎恨的殘暴行為,但無論如何,它的興盛證明著它頑強的生命力。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日本的崛起

日本近代崛起於明治維新,開始於距今152年前的1868年。當時的明治天皇還是個小孩子,未成年人,所以真正推動日本改革的是那些來自長、薩兩番的倒幕武士,他們的動力來自於一方面對幕府腐敗無能統治的不滿,一方面對自己前途的憂慮,更是對以美國黑船為代表的西方侵略勢力的回應與反抗,明治維新的特點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器物制度和科學技術,殖產興業,發展教育,加入世界貿易體系。

1868年明治維新以“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建國的指導方針,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就是“富國強兵”的資本主義擴張道路。 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由四部分組成: 一政治方面: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宣佈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加強中央集權。 二經濟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資本工業化,開辦工廠。 三軍事方面:仿照歐美建立新式軍隊,全力引進新式武器裝備,設立軍事院校和軍工廠,培養軍事人才。 四文化方面:提倡文明開化,普及文化知識,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殖產興業”政策就是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在明治維新過程中大久保利通於1874年考察歐美國家後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於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由國家資本率先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然後國家以低價、長期分期償付的方式出售這些企業,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十餘年發展,至188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已幾乎席捲日本一切工業部門。同時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作為日益崛起的東方強國,日本開始效仿歐美強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文明開化”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科學和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瞭解西方文明。為了實現國民的文明開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在內的教育體系。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並努力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採用西方曆法,穿西服,喝牛奶等。 “富國強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進行軍制改革,建立常備軍。1873年,兵部省發佈徵兵令,實行徵兵制。他們在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幫助下徵募了一支陸軍部隊;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了一支海軍部隊。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1878年,日本形成了陸軍省、參謀本部、監軍本部三大軍事部門。這三個部門獨立於內閣之外,直接隸屬於天皇。從而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日本的學習可謂徹底,這與它本國的環境以及歷史傳統有密切的關係。日本地處遠東地區,四面環海,遠離大陸,跟朝鮮對望的對馬海峽也有將近一百公里的距離。這樣一座孤島遠離當時的文明中心,發展起來自然滯後。日本對於自身的落後有很清醒的認識,而且隨著中國以及印度的文明源源不斷的從朝鮮半島傳遞至日本列島之後,這樣落後於他人的意識就更加強烈。 這樣就激發了日本人學習熱情,從當年不斷派出遣唐使這一點就能看出,這種學習貫穿於日本發展的始終。而且日本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並非是生搬硬套別國經驗,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將學習來的成果與日本的國情民情相結合,這樣就產生了屬於本國的獨特的文化。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日本的文化能夠看到中國,印度,朝鮮的影子卻又不完全像,比如語言方面大量使用漢字,卻加入拼音的假名。將中國的儒家思想與印度的佛教教義結合又加入了本國的泛神崇拜形成了獨特的神道教,士農工商四階級的劃分來自於中國,由此發展出武士階層,並形成了獨特的武士道精神。 這些都是日本在接受外來文化過程中的本土化的證明,正是因為歷史上的這些特點才使得日本在全民西化的過程中,沒有出現外來文明與本國傳統格格不入的大規模衝突和矛盾(歷史倒車現象也是有的,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遇刺身亡便是證明),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阻礙改革的倒退勢力的影響,明治維新在日本的成功,是有它深層的原因的。 日本有改革卻沒有革命,改革一般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

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一直處於相對落後保守的境地,部落之間、軍閥之間長時間為了爭權奪利而發動戰爭,破壞力極大。那些佔有土地的大地主紛紛建立起莊園,將控制的土地包圍起來,挖出護城河,設置警衛塔,並僱用專門的人來從事莊園的監督管理工作,這些被僱用的人統稱為武士,日語讀作Samurai。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則淪為佃農,長期受到地主和武士的壓迫和剝削,落後的經濟和制度,以及地處文明中心的邊緣地帶使得日本迫切需要改變現狀。 另一方面武家統治建立之後,尤其是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現了制度上的大一統,相對狹小的國土,使得人員分佈相對集中,這也使得改革措施能夠在全國範圍得到有效的推廣和執行,不會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 第三方面長期的等級制使得日本國民養成了對強者順從和謙恭的習慣,農民的反抗只是為了緩解官方在地租上的過分壓迫,但絕沒有要推翻政府的想法,這裡也有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貢獻。神道教產生於日本本土,它是由日本的泛神崇拜與來自中國的儒家學說以及道教思想再加入印度的佛教文明一起調和出來的獨特信仰。神道教強調日本是由天照大神創造的,所有日本人都是神的子民,而天皇則是神的後代,有統治日本的法統,為日本最高精神和政治領袖。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神道教在日本影響非常深遠,幾乎每個人日本人都是其信徒,明治維新期間政府以天皇的名義進行改革,所受到的阻力是相當小的,這也使得日本的改革比較徹底。 在中國揹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步履維艱時,日本則能夠輕鬆上陣,整個國家從上至下一起改變,一位明治時期來到日本的西方人曾這樣問過一個普通的日本人“你們日本歷史的起點在哪裡?”那位日本人的回答可謂精闢“我們日本的歷史從今天開始。” 日本的強國之路 在完成自身的工業現代化進程之後,日本開始了向亞洲大陸擴張的生涯,從一個被侵略的國家走上了侵略亞洲鄰國的道路。在隨後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日本擴張勢力的戰爭一個接著一個,日俄戰爭、日朝戰爭、日中甲午戰爭、日本琉球戰爭、日臺戰爭....最後叫板美國並要吞併整個東南亞,發展到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直到1945年8月在美軍投下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升空的那一刻,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武力稱雄世界的迷夢破滅了。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80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

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強國之路


戰敗後的日本滿目瘡痍,遍地廢墟。日本是個“資源小國”,它一無石油,二無煤炭,三無鋼鐵資源,主要工業資源均依賴進口,對外依賴程度很大。二戰的慘重失敗導致日本舊殖民地的喪失,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無法取得,國民的糧食也告斷炊,造成日本經濟的全面崩潰。二戰剛結束後的日本簡直是一幅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 由於戰敗後日本由美國接管(若是蘇聯接管就是另一樣了),美式的資本主義體制、經濟援助和文明開化加上日本人長期積累下的文化素質、經營理念、技術實力和忍辱負重的精神,使得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

從1968年以來,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一直位居第二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是穩固的,美、歐、日三足鼎立。日本作為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金融大國和投資大國的地位沒有改變。在各個領域的國際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日本一直在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但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期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和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其在歷史問題上態度曖昧長期遮遮掩掩,亞洲各國對它是否能在今後擔負起維護世界穩定與和平產生憂慮。使得日本在世界政治舞臺上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