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教訓5丨識別自身自大與狹隘的技巧

人性的教訓5丨識別自身自大與狹隘的技巧

狹隘、自大的代價就是落後就是失敗

盲目自信就是自大,自大往往導致狹隘,狹隘又會促進盲目自信,盲目自信就會封閉與外部的信息交流,在沒有外力干預而如此循環下去的話,就會陷入到《稀缺——我們是怎麼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所說的長期性資源的稀缺中,由此會形成了上次所講的“管窺”之見,最後猶如坐井觀天一般的孤陋寡聞。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這種由自大而形成的狹隘觀所帶來的代價只能是落後和貧窮,只能是失敗和屈辱。人很難有自知之明,我們識別自大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信息交換的多少,看不同聲音的多少。信息互換的越少,一致的意見越多,讚美之聲越肉麻,那麼我們就陷入到了自大與狹隘的危險境地了。

1793年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答覆英王喬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的一封信中做了這樣的表達: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其實天朝貴重之物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一句話,乾隆大帝用天朝的自信、自大和狹隘拒絕了與英國通商的請求。就當時而言,中國的精英們不認同西方科學和西方宗教,他們認為中國人擁有雙眼,而歐洲人是獨眼,世界上所有居民都是瞎子。這種盲目的自大、自信與閉關鎖國一脈相承,從而失去了早期與西方交流融合的機會,導致了中國人的視角狹隘,並在長期性資源的稀缺中,形成了“管窺”之見,致使中國後來的落後。這樣的影響仍然存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希望歷史千萬不能重演,我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的謙虛和包容來看待世界,包括國內所有的文化、言論,而不是一味的打擊和過濾。

反過來我們不無痛心的看到,當歐洲人發現新的海洋、大陸和文明時,他們有一種瞪大眼睛驚訝的感覺,他們在貪婪地相互爭奪戰利品和貿易的同時,還表現出某種謙卑。

所以,避免狹隘、自大的基本法則是謙卑,是學習,是交流,是仰望我們一定要懷著孔子所講的“畏天”的敬畏之心,能夠在貧困的時候安貧樂道,不被眼前迷幻所困,靜下心來學習和開闊視野,定然會有很多機會。同樣,在富有的時候能夠做到子貢所說“富而無驕”,不驕傲自大,多建立底線思維,也定能夠避免或減少許多不確定的失敗和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