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如何一年读完1000本书、如何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如何在30岁前赚够100w的第一桶金、如何快速构建你的人脉圈…等等,在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核裂变”式的信息源充斥在我们周围,都在义无反顾地教我们如何“快”起来,快到我们来不及思考。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学习是个启用思考力的过程

打开头条或者百度总是被推荐文章、视频轰炸到头疼,就像“屠龙刀”的广告一样挥之不去,如果不假思索的一篇一篇翻看下去,不光浪费了珍贵的碎片化时间,选择困难症人群搞不好落下一头汗,还有可能毫无收获…人工智能在分辨你是否还“继续”需要这方面,有时显得有些“ZZ”,或者是力不从心?

1、知识是为“思考”而生,切莫“信手拈来”

思考的反义词是“呆滞”,你也可以理解为呆板、凝滞、死板、迟钝等,我更愿意把他理解为人的“惰性”,所有的知识都希望拿来就能用,从而跳过了大脑最需要锻炼的能力——思考力。

笔者曾经在工作3年后,因为升职到新的岗位,非常努力的学习了一年,掌握了不少的知识和技能,随后带着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继续工作,因为是自己学习和总结的知识,很方便随取随用,应付工作绰绰有余,中途便不再继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很少为学习而思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思维“惰性期”,就这样过了4年,在二十几岁本该持续奋斗的年纪,却活出像极了等待养老的日子。

由此看来,期望知识能够随取随用“信手拈来”,不仅会侵蚀掉你的思考力,还会让你“早衰”。

那么,我们需要每时每刻不间断的去思考、去挖掘大脑的极限吗?显然不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放在最值得思考的事情上。

2、有“灵感”的信息才值得思考

你在刷小视频打发时间的时候是否需要思考呢,原则上是不需要的,因为刷完就为了开心放松一下,并没有打算将里面的内容输出,而且过段时间它就会被你遗忘。

但是当你在看到一篇文章或者视频时,里面的某处内容对你有所感悟,请不要吝啬立即点击收藏(即使日后灰生三寸),并且在手机备忘录中记录下你的“灵感”,它很有可能会在日后成为你内化的知识、经验,甚至是技能,总之会有所帮助。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不要放过你的任何一个“灵感”

你看,这就已经是在思考了,“灵感”是你长期阅读并且与现实相结合去思考,碰撞激发而成的,“灵感”是思考力的结晶,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单从生理学角度看这一点是公平的。但如果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思考力又是每个人拥有的不同的学习能力,既然是能力就一定有高低之分,习惯思考的人与不思考的人终将产生差距。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我们简单做个模拟:

当阅读了一篇文章,在吸收信息的同时思考并记录对你有用的感悟之处(可以写在草稿纸、笔记本、备忘录等等),并在之后再度思考如何转化到实际工作,此时你所做的就是典型的知识输出,如下图。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相反,如果去除中间的思考环节,那么输入和输出就没有什么变化了。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想一想你的身边是否遇到过只传递信息,不思考和加工信息的人或事,你就会明白,有时候缺乏思考力是阻碍一个人前进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在知识“信手拈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思考力吗?

3、【干货分享】我们应该如何高效率地思考?

① 快速摒弃认为暂时对自己无用的信息,不用害怕错过好的知识,因为当前的时代发展和学习环境,知识的迭代极快,只会造就更好的知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② 积极储存你的“灵感”,手机备忘录是个非常好用的临时存储点;

③ 定期清空你的临时存储点,把它提取、归类、总结、结构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④ 没有行动的人,储存再多的知识都没用,行动见真章;

⑤ 不要听信谗言去学习哲学(高能警告);

⑥ 看书、阅读文章、学习视频等等,学习方式千万种,思考方式就一种,动一哈脑子,别让它生“锈”了。

思考力决定你的学习力,学习力决定你的思维层次和广度,有了高层次、高广度的思维,享受应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直至游刃有余,你才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接下来,如何再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