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孩子成为有“知识”,还是有“智慧”的人?

有思考的阅读过程,虽然烧脑,却可以是充满趣味的──即使最后什么答案都没有,也可以很棒,就像我们手机里一款心爱的游戏,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删除,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乐趣是无比真实的!


你想要孩子成为有“知识”,还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当然,人类都很贪心,希望能够两全其美,但是很可惜,“完美”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只能两者中选择其一呢?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想要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且古今中外的圣贤,到我们的师长父母,也都是这么说的。

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里,所有的科目、课纲、教科书、升学标准,究竟是在引导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个答案,也非常的明显,如果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的表现优异,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有知识、而且很会考试答题的人。

但知识的用处,往往只有“一下子”。比如说,花很长的时间背了化学元素表,这辈子就只会用在考试的那一下子。

如果没有这“一下子”的用处,我们真的能够说出,为什么每一个学生在中学都必须“背诵”化学元素表的理由吗?为什么不能要用的时候再查呢?

为什么外国的小孩不用背九九乘法表,但并没有因此而学不会乘法,或是缺少伟大的数学家呢?

你想要孩子成为有“知识”,还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问老师或家长,你认为他们真的知道原因吗?

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连化学元素表也要随着新的化学元素不断被发现,而不断的更新,甚至连教科书都来不及改。考试的时候,我们真的确知所谓的“标准答案”并没有过时吗?

就像很多其他的知识,过去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现在被认为正确的,以后可能又被推翻。比如过去的人普遍都相信“地平说”,现在的人则说地球是圆的,但是我认识的一位地理老师,却告诉我地球是“扁圆形”才对。到底谁才是对的?有没有可能,这三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知识会不断累积,世界不断改变,所以大多数知识的正确性只能维持一下子,比如说地球的总人口有多少,在地球上绝迹的生物又有多少,这种不断快速变化的知识,无论再有用,也都只能有用一下子。

但如果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去“思考”这个世界上,每一件我们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帮助我们从原本不知道变成知道,那该有多好?

这种“超能力”,其实我们从小就有。我们可不是还不识字时拿起手机,摸一摸就知道怎么使用了吗?如今只要打开线上游戏,无论介面是什么语言,试一试就知道怎么玩了,不是吗?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超能力”,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当成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来看待,拿在手上把玩,从整体的“观察”开始,找到跟我们熟悉的事物的“共通性”后,发现这个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玩具!),然后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假设”(我如果这两个钮同时按下去会怎么呢?)经过一步一步的“验证”后,我们“分析”这些结果,然后“归纳”出一套规则,变成一套可以反覆运用的“系统”,这种“超能力”,其实有一个我们都听过的名字,叫做“逻辑思维”。

如果把手机当成知识,就会像很多阿公阿嬷,努力写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学习使用手机的功能,却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简讯传图片。

如果把线上游戏当成知识,必须照着攻略本一步一步操作,肯定不会变成玩家。

所以一个在看产品说明书当中得到乐趣的人,是一个喜欢“知识”的人,而一个把说明书放在一边,喜欢自行去探索的人,则是一个喜欢“智慧”的人。

知道怎么运用“智慧”的人,面对新事物就不只是在“学习”,而是“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可以运用这个能力,去“想”懂任何一件未知的事物。

相较于知识只可以用“一下子”,思考能力可以用“一辈子”,永远不会被世界淘汰。

教育当局颁布的“课纲”,其实也是知识的一种,所以当然也会像其他的知识一样,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改变,但只要观察每一个时代新版本的课纲,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步都在试着带领传统学校的教育,慢慢的从只能有用“一下子”的知识,慢慢移转到可以有用“一辈子”的逻辑思维智慧。

從“阅读是为了能够从中学习知识”的旧思维,进化成“阅读是一种学习逻辑思维的工具”的新思维,来看待这个从来没有停止变化的世界,以及从出生以后就从来没有停止变化的自己。

有思考的阅读过程,虽然烧脑,却可以是充满趣味的──即使最后什么答案都没有,也可以很棒,就像我们手机里一款心爱的游戏,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删除,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乐趣是无比真实的,不是吗?

学会了思考,就学会享用这个世界的方法。

你想要孩子成为有“知识”,还是有“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