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以前,粉筆、教鞭、黑板被稱為“課題老三樣”;

10年前,擴音器、投影儀、白板被稱為課堂“新三樣”;

如今,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被稱為課堂“最新三樣”。

今年春季開學時間,因疫情原因而推遲。“停課不停學”,很多學校都開啟了“雲教育”模式,組織開展了網上教學。

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科技改變了學習和接受信息的方式

我國基礎教育有著數億學生群體數量,想要滿足如此大群體的教育需求,科技是關鍵。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教育”、“大數據+教育”、“AI教育”興起,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更是在教育界掀起了陣陣風浪,課堂教學也實現革命性變化。

從老師角度,傳統上課模式是老師在講臺講,學生在臺下聽。而老師對學生的瞭解,往往只是一個平均值,並不能夠根據每個同學的表現去提供個性化學教學。但是“科技+教育”,從技術上推進教育形式大變革,老師只需要通過設備就可以清楚地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做可以進行針對性教學。

從學生角度,傳統上課模式,可能一個走神,就錯過了知識點,但是通過科技助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感受到量身定製的學習模式,科技不僅改變了上課方式、寫作業的形式,更讓“以學定教”、“個性化教育”逐漸成為趨勢。

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科技助力教學資源的互換和共享

在新聞裡曾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家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資源充足,畢業生中90%考上國內外名校;一家學校,教師流失,校園簡陋,畢業生中考上一本大學的寥寥無幾。

這兩家學校,是兩條平行線。但是通過科技助力,後者可以通過網絡與前者在線上課,大大提高了教育水平。

師資水平、教育資源的差異,帶來的結果就是教育機會的差異,但通過科技,教育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稀缺的師資、內容和服務,通過網絡傳遞教育水平偏低的地區,惠及更多的孩子。

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科技改變教育呈現方式,人才是知識傳授和獲取的中心

雖然科技極大地改變了授課和學習的方式,但有一點並沒有改變:人才是知識傳授和獲取的中心。

科技確實使教育形式高效化、便捷化、多樣化,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缺少情感化。老師和學生,可以以感情作紐帶進行溝通和啟迪,但科技本身並不具備感情,因此也不能替代教師。

學習者是知識獲取和技能應用的前沿和中心。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獲得這些技能意味著培訓不再是偶然事件,而是經常性事件。

在“科技+教育”的實踐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教育而非是科技。“直播授課”、“遠程教育”等方式,其實只是把知識和教室搬到了網上。

一位老師曾說過,傳統的師生關係不會“轉換”,從本質上看,改變教育關鍵還得是教育領域自身的變革,而非科技。

科技確實解放了教育生產力,使教育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和生動,科技成為教育升級的工具,但這只是呈現方式,只能作為教育的輔助手段。

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防止用眼過度,影響視力

科技的助力,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到了科技為教育帶來的欣喜和改變。但是作為家長,在感受科技改變的教育的同時,也發現,在家孩子的眼睛度數也被改變了。

平時,孩子就屬於用眼過度的狀態,比如經常熬夜讀書,這樣的行為已經導致孩子近視度數不斷增加。但如上課普遍採用電腦、平板等形式,如此一來,也會對眼睛造成非常大損傷,眼睛度數也會相應的提高。

家長:孩子小學,視力本就不好,現在上課全用電腦,這樣真的好嗎


所以,建議學校一方面要採用經過認定的電子教學產品,另一方面要在合理使用電子設備,控制時間,在勞逸結合的情況下,不降低對孩子視力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