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一個倡導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的日子;很巧,今天又逢世界讀書日,我想推薦一本科普人與自然關係的書籍:《病毒星球》。

《病毒星球》由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執筆,他用通俗形象的語言,描述了病毒被發現的過程,以及它對人類的影響。

以前我一直把病毒與疾病劃上簡單的等號,這本書在恰當時期給我掃了盲。

無論是HIVSARS埃博拉等而如雷貫耳的病毒,還是隻鍾愛植物的菸草花葉病毒,都有詳細介紹,但這本書更大的價值,在於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想象,以及人與自然關係如何定位等深層次的思考。

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想象已被顛覆,從未感覺到病毒居然離人類如此之近,以至每一口呼吸都離不開它們。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將用通俗的表達,聊聊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請陪我一起感受吧。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病毒神秘到無法定義,生與死對它來說就像一場遊戲

①科學對病毒的認識只有皮毛

站在人類角度,把萬物歸入兩大類,分為有生命的東西和沒生命的東西,那麼病毒有沒有生命呢?沒有科學定論,它算什麼東西?暫時理解為可怕的東西吧。

病毒靜悄悄的潛伏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這時它就像沒有生命的一粒沙;而它一旦接觸宿主,就會馬上睜開眼,以不可思議的效率增殖分身,無限複製自己。

以我們目前的智慧,只能把生命定義在生與死的兩端,而病毒能夠隨時切換生死,在天堂與地獄間自由穿梭,面對這麼可怕的東西,很多人仍在幻想如何根除它,這場戰鬥有可能耗到世界盡頭。

病毒無所謂生死,所以難被消滅的屬性,可以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它們不懂殺死宿主就等於自殺呢?因為在病毒的世界裡,是沒有生死概念的呀。

它們看過去比人類更適合主宰這個星球,所以,如何用科學的態度、平等的價值,在我們和病毒之間劃出一條人為的停火線,讓它們回到不醒的寂滅中,才有現實意義。

病毒結構很簡單,一個蛋白質外殼包裹著含有遺傳信息的DNARNA核酸鏈,它連細胞都不是,所以無法將它定義為生命;但它卻能入侵細胞,以生命為宿主,不斷播種基因,又表現出了生命特徵,這讓科學很糾結。

它的起源,無從考證,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它來自哪裡,也就接近了生命的真相。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②病毒征服世界的方式倒是可以瞭解

我用計算機病毒比喻一下生物病毒攻城略地的過程。

計算機病毒,是一組人造的數據指令,植入人造的程序中自我複製,從而改變了計算機的功能。其中計算機病毒的“DNA”或“RNA”都是數字,而正常程序同樣只是數字,當兩組數字糾纏在一起,就會修改先前運算的結果。

所以,你在屏幕上看到了惡作劇,甚至黑屏,只需殺毒軟件,或重裝系統,就能消滅計算機病毒。

而生物病毒——也就是真正的病毒,做著和計算機病毒類似的事。它有一條帶著基因信息的核酸鏈,侵入細胞後,借用細胞內的物質生產新的基因,並無限的克隆自己,最後撐破細胞逃逸,再次入侵其他健康細胞。

和計算機病毒不同的是,生物病毒彷彿出自上帝之手,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掌控能力,它所造成的後果,絕非滅殺或重啟就能還原,看看新冠病毒給世界帶來些什麼吧。

可以舉個再簡單的例子,人類連流感都沒真正戰勝過,是不是很有壓力?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病毒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①人類發現的病毒,只有冰山一角。

如果隨機街訪路人,讓他說出幾個病毒名稱,他會怎麼說呢?流感病毒?狂犬病毒?還是HIV?

加拿大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曾在墨西哥耐卡山脈的一處洞穴裡,隨機取水樣,放到實驗室顯微鏡下,發現每滴水裡多達2億個病毒。

同年,另一位科學家達娜·威爾納從健康人的痰液中發現了174種病毒,其中90%是陌生的。

病毒到底有多少種呢?我們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從人跡罕至的野外,到野生動物的身體組織,充斥著奇形怪狀的病毒。我們只能研究一些有可能影響到人類的病毒,不管有益還是有害,而沒有能力給每種陌生病毒都命名或歸類,這好比沒有誰會無聊到想數清星星。

幸運的是,多數病毒和人類都是和平相處的,只要不逾越界限,我們甚至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②病毒於人是辯證的存在,並非全是敵人

噬菌體的發現過程,讓人啼笑皆非,卻打開了認識病毒的新一扇窗。

英國有位叫特沃特的醫生,想通過感染細胞來生產牛痘病毒,充當天花疫苗,結果卻因為細菌感染了培養皿導致實驗失敗。他在十分沮喪時,看到這些細菌莫名其妙的死掉了,從而無意中發現專門喜歡幹掉細菌的病毒。

噬菌體有多神奇呢?我們身體裡的病毒多數都是噬菌體,每時每刻都在吞噬著細菌,維護我們的健康。

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噬菌體是我們的朋友,因為它只對細菌有興趣,對人類沒感覺。

而且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有可能誕生超級細菌的隱患下,噬菌體能為人類對抗細菌保留一絲希望,因為細菌進化再快,病毒變異更快呀,不管多強大的細菌,面對病毒,總是被吃掉的那一個。

不得不感慨,幸虧噬菌體對我們沒興趣。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③病毒深刻的影響著地球的生態平衡

1986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一個叫普羅克特的女生突發奇想,想看看海水裡是否有病毒,因為那時的科學家都不認為海里有毒。

普羅克特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大洋旅行,從加勒比海直到北大西洋,有沒有欣賞沿途美景不得而知,卻把很多海水帶回了長島實驗室。

她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一個駭人的病毒世界,並且估算,每升海水裡的病毒數量,幾乎和銀河系裡恆星的數量相等,大概1000億個。

學界被她的發現驚動,也開始具體研究,最後推算出的病毒數字,比宇宙中已知恆星的數量還要多。還好,海里的病毒多數都是噬菌體,可以長出一口氣了。

每天,海洋病毒大概消滅海水中40%的細菌和微生物,讓大海不至於變成臭水坑。

舉個例子,霍亂經水傳播,最後被水中病毒鎮壓了。霍亂是什麼?它可是甲類傳染病,要知道新冠才只是乙類啊。

海洋病毒殺滅微生物的過程,又在調節著地表溫度,甚至影響到大氣層;更神奇的是,海洋聚球藻為地球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光合作用,而捕捉光子的蛋白編碼基因居然來自病毒,這意味著我們每喘十口氣,就有一口氧氣是病毒提供的。

而且,病毒自帶的基因改造屬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海洋動物走上陸地的背後推手。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④生命的一部分居然是病毒

病毒把遺傳物質融入宿主細胞中,等到細胞分裂時,又能複製被改造過DNA的細胞。

病毒的這個特性,讓生命的傳承和進化,在它手中猶如搭積木的遊戲,每一個原始生命都是它的積木,大多數積木會在病毒的干涉下長出腫瘤,並與病毒同歸於盡,剩下的則會變成宏偉建築。

比如,科學家在雞的身上發現了禽白血病的病毒,而且這種病毒在每一隻雞身上都存在,由此推論:雞的祖先感染過禽白血病,大多罹患腫瘤死去,但個別病毒發生突變,對雞的健康無害,並在合適時機重新融入雞細胞的基因裡,最後,禽白血病病毒成為雞進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類似病毒又稱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我可以大膽的猜想,被感染後,還能活著把病毒遺傳下來的雞,是不是可以叫無症狀感染雞?這個猜想讓我毛骨悚然。

我們生命的進化,是否也曾被這種病毒插手呢?《病毒星球》給了答案。在病毒眼裡,不管是雞,還是人,都只是它參與搭建的積木玩具。

這種病毒自帶開關,人畜無害的蟄伏在生命中,一旦產生突變改造基因後,再人畜無害的蟄伏。法國科學家蒂裡·海德曼用人體中現存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突變序列,推導最初的DNA序列,再參照序列合成人類原始DNA片段,插入到人工培養的細胞中。

他驚訝的發現,細胞居然產生了病毒,說明什麼呢?我們基因的一部分就是病毒,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和一些動物擁有相同基因,因為相同病毒感染過人和動物共同的祖先,所以人和食蟻獸,人和大象都有相同基因,這個畫面有些“太美”,不忍直視,所以名單不能拉的太長。

21年前,科學家呂克·布隆發現一種名為HERV-W的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這種病毒中的一個基因能夠參與合胞素的合成,合胞素是人類胎盤不可或缺的蛋白質,缺乏這種蛋白質,胚胎就無法從母體吸收營養。

一句話總結,沒有病毒參與過生命的演化,我們可能無法出生。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胎盤中都找到了不同的合胞素,所以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被這種病毒感染了,在祖先以後的進化中,病毒發生不同突變,產生了不同的DNA,最後有些祖先後代成為人類,有些成為食蟻獸。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我們就是幸運的,是否要對病毒說聲謝謝呢?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人與病毒的關係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一個本翻不完的書

閱讀《病毒星球》之前,我和多數人一樣,把病毒擺在了敵對的位置,只要提到病毒,就馬上聯想到疾病和死亡。

的確,狂犬病、埃博拉、SARS等如雷貫耳的病毒,讓人聞之色變,尤其HIV,在短短几十年內,已經收割走3000萬人的生命,根據科研追溯,HIV居然來自非洲大猩猩,天知道第一位感染者經歷了什麼。

與病毒的對決中,人類付出的代價,與渺小的收穫,不成正比。

比如對抗天花,我們用了上千年時間,而征服它的牛痘法並非鑽研得來,而是偶然發現。天花病毒只是億萬病毒中的一種,包圍我們的未知病毒,仍是天文數字,難不成每被病毒侵犯一次,都要等待發現牛痘的運氣嗎?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關於那些知名病毒的前世今生,以及人類的抗爭妥協,書中都有詳細記載,而我側重談閱讀感受,顯然這本書顛覆了我對病毒的認識。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病毒很難被人類征服,與其幻想征服它,不如擺正自身位置。

僅從數量、生命力、以及對生物進化的影響看,地球被稱為病毒星球,並不誇張。

人類以主宰自居,不斷的拓展生存圈子,侵入其他物種的領地,卻不知自身存在著諸多弱點,比如會恐懼、會死亡、充滿貪慾、喜歡互相爭鬥、對自然敬畏不足;反觀病毒,它在創造和毀滅兩端掌控著這個世界,不帶感情,毫無弱點,無懼生死,你認為控制它時,它已經悄悄的改造了你。

說白了,不管是人,還是病毒,都是DNA排列組合的遊戲成果,是構成世界的一部分。

我們的遊戲技巧需要千百萬年進化的錘鍊、苦難的磨礪,付出極大犧牲後,才能掌握一點操作要領;而病毒只需偶爾突變,就自然適應一切,它的遊戲本能帶著上帝般的光環,伴隨生命誕生到毀滅的全程,天生自帶一種人類不能比較的力量。

這種力量的來源,就是自然。

所以,預防病毒的最好辦法,就是擺正自身位置,敬畏自然。如果不小心越界,讓病毒侵入了我們的世界,也得拿出科學態度對待,比如戴上口罩,多麼簡單啊?

只要你不招惹它,它也不會主動招惹你,至於怎麼才算不招惹,我想,招惹過的人已經告訴我們了。

《病毒星球》:站在秩序角度看,或許人類才是大自然的“病毒”

後記:

法國病毒學家帕特里克·福泰爾提出一個大膽的觀點:雙鏈DNA分子有可能是RNA“創作”出來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生命都有可能起源於病毒。

本書作者卡爾·齊默也不同意站在生命或非生命的角度區分病毒,因為病毒不屬於任意一個領域。

當我們試圖瞭解生命本質時,儘量不要嚴格劃分人與病毒的區別,而應當把自己當成自然的一部分,扔掉那些無知的優越感吧。如果我們一邊用略帶貶義的詞彙定義它,又一邊試圖駕馭這個人與病毒共有的世界時,或許人類才是真正的“病毒”。

書中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在一個四處充斥病毒的星球上,我們要永遠做好面對未知病毒的警惕,哪怕做好警惕,也可能引發新的疫情,因為我們對未知病毒的瞭解十分有限。

《病毒星球》出版於2019年4月,至今正好一年,今天翻看這本書,會有一番別樣的感觸。

是啊,我們對未知世界的瞭解,十分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