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董卓和曹操一前一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我是這樣理解兩者之不同的。察東漢之亂,亂於外戚專政和官宦弄權。所以東漢的後期,所立的漢帝一個比一個年紀小。這樣無論對於外戚還是弄權售奸的官宦都比較有利。所以,外戚家和官宦之間雖然有鬥爭,但,同時也都有心照不宣的共同利益。那就是———立幼兒皇帝,容易被操控。因此,東漢之亡,亡於外戚家權勢過大,而官宦又居中售奸。權奸內耗,足以破家亡國。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為什麼董卓“挾天子,不能令諸侯?”反而招來天下諸侯的討伐。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能成就帝王霸業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察東漢史可知,外戚家大將軍何進,想借助外力除官宦不慎失敗,釀成禍亂。那個時候,朝廷雖然混亂,但是漢庭還有很多忠於漢室的大臣。是所謂的亂而不亡。

2、董卓入京時,漢室雖危,但不至於亡。因為,天下諸侯和滿朝的大臣,心裡都是擁戴漢室的。其次,東漢末年,朝廷裡並沒有專權世家。如同西漢的王莽世家,大將軍王鳳死了,王根繼任,王根死了,王莽繼任,那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和權勢,培植黨羽,排除異己,收買人心,而後取代漢室。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3、董卓,破黃巾無功,以賄賂而致刺史。初入京師,就暴露亂臣賊子之志與狼子野心。擅自行廢立之事。須知:自夏商周,到秦漢。除了王莽篡位,霍光輔政。沒有哪個人敢廢除皇帝的。這不僅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也是為古今權奸所不敢為。區區董卓以功如彼,以德又若此。身不逢霍光之時會,又不得霍光之際遇,無霍光之才與霍光之德。而欲效法霍光故事。也無怪乎,後來孫權上表許都,欲尊曹操為帝。而曹操卻說,孫仲謀想置我於爐碳之上。可見董卓之愚,是自己把自己置於死地,成為眾矢之的怨不得別人。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因為董卓初亂洛陽時候,天下臣民雖然苦,但都是擁戴漢室,希望朝廷有一天好起來,天下有政治清明之一日的。其次,那個時候朝中也沒有出現像王莽一樣的鉅奸大盜足以篡漢。所以,董卓初入京師,不觀時局就孤行一意,妄行廢立,是自找死地,人作之孽。因此,董卓那個時候“挾天子”一個空質,是曹操所謂的坐爐碳。不僅不足以號令天下,且適足以招來天下兵馬的討伐。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說完董卓,再來說曹操吧。為什麼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能成就霸業?

1、董卓廢漢帝,招天下諸侯勤王。為避鋒芒,燒燬了東都,脅迫著漢帝西逃長安。一路上,殺燒搶略。讓本就遭受戰亂苦難的百姓,更加民不聊生。而東都洛陽,又成了一片廢墟,漢帝死生不明,關東各路諸侯狐疑。

2、曹操以平黃巾起家,討伐董卓時又第一個打前陣。那個時候,曹操可是真心擁戴漢室,想平董卓,建功勳,安天下的。其次,就是長沙來的孫堅,最為賣力平亂。作為討伐董卓,第一梯隊擊敗了董卓,逼迫董卓西逃長安,繼而規復東都洛陽。唯獨袁紹,徒有四世三公之名望,而不識大體。與何進始作俑招董卓入京。董卓作亂,事後又擁兵自重,隔岸觀火,欲坐待舊氏之亡而代漢。袁紹之後被曹孟德破官渡,有以也夫。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3、在天下大亂,漢室岌岌,關東諸侯聲勢浩大,必欲討董卓而後快。司徒王允,用計謀殺了董卓。此時存亡之秋,若王允指揮得當,劉氏其興乎,漢室之危或尚可扭轉。可惜王允措置失當。李、郭二人以為董卓報仇為名,殺了王允。天子東逃,關東大亂。此時,曹操可能感覺,漢室終不可再興,漸漸萌生取代之心。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4、董卓之亂以後,王允死,漢庭有節行,不避難死義,有才能的大臣死亡殆盡。天子蒙塵,諸侯大亂。曹操,聽荀彧建議,迎天子於逃亡之中,修洛陽故都,安天子,定諸侯。曹操,以輔天子定天下為名,居四戰之地,明用人之機,攬天下人才,知人善任,以道馭之,百戰成功,卒蕩平北方而脅迫天子。以漢宰相之名,而行天子之實。待曹操德威功勳已著,雖欲退而不得,何況曹操也不想退呢?所以,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曹操所處的時勢和董卓當初所處的時勢,不可同日而語了,此一時也,彼一時。

5、待到曹操蕩平群雄,消滅北方割據政權功成名歸,大權在握人臣無兩的時候。當時,已經沒有人能阻止曹操想要乾的任何事情了。但是曹操,心裡清楚:天下一日不統一,他則一日不敢稱帝。名義所在,人不敢幹。終曹操一生,也未敢稱帝,但是卻為後代子孫的稱帝創造了基礎。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為什麼兩人的結局不一樣?

結論:

1、董卓廢立皇帝時候,只是內庭初亂,而天下諸侯,太守尚強,且民心戴漢。

2、董卓在漢末,沒有建設大的功勳。雖然小有名氣,但是在當時也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將領而已。

3、董卓無德無威無功勳,入京勤王,旋即廢帝。不察大局,不度人心,不明世理。因“挾天子”而自陷於不仁不義,亂臣賊子,天下諸侯必討伐之地。董卓挾天子而非其時,其愚不可及也,更別說成就大業了。

4、曹操起青州兵討董卓之後,關東諸侯心散,民心久而生變。天下瓦解太久,諸侯又各自為戰,使怨聲載道,民遭災難。

5、曹操深思熟計,默觀大局。審時度勢,招攬人才。東征西討,滅袁紹,呂布,徵烏桓,基本蕩平北方。功勳章著天下,而天下已無諸侯。

6、人心漸靖,漢庭無人,諸侯已滅。曹操大權在握,秉政宰制。尤且不敢廢帝自立。所以董卓“挾天子”而非其時,足以自滅;曹操“挾天子”而得其時,足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