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小朋友,你知道嗎?如果爸爸或媽媽長期受到家庭冷暴力,可能會不再熱愛我們這個家了,然後就會為我們找個新爸爸或新媽媽……”求此刻小朋友心理陰影的面積。


以上這段話出自小學課外讀物。書中還對小朋友提出了要求,“雖然我們能做的很少,但是也許他們會被我們的懂事、乖巧所感動,從而緩解緊張的關係,至少不會有離婚的念頭了。”


曝光這些課外讀物的博主@寬和教養 指出這種讀物“給孩子畫了一個‘餅’,讓孩子產生‘只要我表現夠好,夠努力,就能挽救整個家庭’的全能幻想。”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截圖來自@寬和教養


有網友從這篇“課文”中讀出了其他含義。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留言中提到的問題,對應的原文如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我也要懂安全:壞人來了怎麼辦(彩繪注音版)》(馬梟著,吉林美術出版社)


不少網友認為,這些句子暗藏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媽媽“很少洗衣服、打掃衛生”,為何會變成冷暴力的一種?在廚房裡做飯、擇菜的為何是媽媽?媽媽的價值體現在廚房與家務嗎?而相比之下,爸爸的形象是,下班後躺在沙發上休息。


也有網友認為文章表達雖然有失偏頗,本質是想呼籲小朋友要“有愛心”,希望大家“理性吃瓜”。然而,成年人有能力理性看待,小朋友也可以嗎?


不要忘了,這是學校統一要求的語文課外讀物。


這本書用一種“低幼化”的語氣簡單粗暴地將責任與壓力轉嫁到小孩子身上。小孩子更體貼、更聽話就能阻止父母離婚嗎?


即便不去“咬文嚼字”,該讀物究竟想達到什麼教育效果,同樣讓人困惑。越過文字我們看到了教育邏輯的問題。


我們的教材,究竟是為了傳授文化、科學,還是變成“戒尺”,培養出符合寫教材教輔之人價值觀的“完美小孩”?


微博上@厭女文案與設計bot 收集了大量“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教輔。在某地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給性別貼標籤、強行劃分出所謂“男女差異”的內容: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以及將女性物化、工具化的練習題: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更有英語練習冊將女性視為養育工具,即便不看上下文,貶低女性態度直白到根本無法洗白。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以及@跟著風扇轉動的人兒 發現小學生生理健康課的教材中,為了幫孩子認識性別,不遺餘力地展示了男女各種刻板印象——愛藍色、愛玩小汽車的一定是男孩嗎?愛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孩嗎?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有趣的是這條微博下的對話也很有趣: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看教材教輔存在如此之多的類似問題,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已經不簡單是粗心、馬虎。這與人教版小學語文中的《愛迪生救媽媽》(愛迪生說:我沒有)這種杜撰名人故事不同,與歷史教材中韓愈只活了15歲的“烏龍”也不同。


這些教材教輔折射的是成人價值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共識”,即便這些觀點看起來非常蠢,但它們在教育外殼下,精準投射給孩子,成為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課。


或許寫這些讀物的人,也是讀著存有類似價值觀的書長大。而這些並不隨著時代升級的守舊觀點,在壟斷式的教材“生產供應鏈”上代代相傳,這才是真的恐怖。


2020年4月22日,也就是今天,中國第一起以產品質量糾紛案的方式對教材汙名同性戀提起的訴訟案,歷時三年,終於等到第一次開庭審判。如果能勝訴,這將是中國同性戀去汙名化的一大步。


2017年,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大學生西西在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發現,書中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病態: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曾慶、張將星主編,2011年版)


西西曾嘗試聯繫暨南大學出版社主編曾慶,希望能修訂教材中的部分內容。但換來的是消極回應,甚至是躲避。最終西西決定通過法律的方式合理解決這個問題。


2017年7月6日西西委託其代理律師,向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該書內容中存在錯誤、誤導等明顯內容質量問題為由狀告暨南大學出版社、江蘇圓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京東網上購物平臺)


9月30日,法院第一次宣佈案件將於2017年10月31日開庭。


10月,西西爭取到國內多位心理、公共衛生、精神病學領域專家通過提供學術證詞等方式舉證支持同性戀非病化。


10月27日,法官表示因需更多時間研究此案,

開庭延期至2018年1月。


2018年初,因被告京東向法院申請對涉案教材的圖書產品質量進行司法鑑定,法院宣佈再次延期開庭


此後法院以“沒有相應的鑑定資質”建議轉交到北京、上海等地鑑定。


6月至7月,原告與被告京東共同委託法院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提交鑑定申請。


直到2020年,西西突然在4月17日這天收到傳票,法院決定在4月22日開庭審理。


“從立案到第三次宣佈開庭,我已經從一名就讀於廣州的大二學生成為了一名在香港求學的研究生。等待法院宣佈開庭已近乎3年了。”因為疫情關係,遠在香港的西西無法親自參與庭審。法官建議由代理律師出庭。


但她說:“我也很清楚,作為一名同性戀,我在法庭上講述恐同教材對於我以及同志社群的傷害的意義。我相信,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我講出這一切。”


與此同時,法院告知西西,因沒有鑑定機構願意接受委託,因此未有鑑定報告。(信息來自《“恐同教材案”終在3年後開庭,我卻無法出席》文章來源LGBT權促會)


早在2016年9月2日,LGBT權促會就發佈了《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的文章。文中提到,隨機抽取五本教材,“‘同性戀是性變態’、‘電擊治療同性戀’、‘愛情只存在於男女之間’這些內容充斥課本。”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截圖來自《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


文章根據同城青少年資源中心(GLCAC)調查報告(2015年8月發佈)整理發現,截止2015年,“四成教材認定同性戀屬變態,且大量內容與CCMD-3等國家科學標準不符。”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適》 呂秋芳 齊力編著 北京華文出版 2002年版

截圖來自《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異常心理學》胡啟先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截圖來自《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


以及“超過5成教材認定性傾向可轉變”


教材“有毒”:媽媽不做家務是冷暴力?同性戀是變態?

《變態心理學新論》 邵華 呂曉峰 編著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0

截圖來自《開學第一課,前方得高能注意教材有毒》


和教材教輔中的“刻板印象”類似,這篇文章中一共列舉了16本存在汙名化同性戀問題的教材。


2013年《人民日報》針對人教版教材配圖出錯、不嚴謹等,發文抨擊“問題”教材,“如果教材都錯誤百出、以訛傳訛,讓孩子們到哪裡尋找知識的權威來源,如何養成嚴謹的學風、專業的精神?”


希望這句話可以無差別地針對每一本“有毒”教材,並有大人努力“解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