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三國的人物換到水滸的劇情裡,會不會好看?

吳江l新時代


不僅是不好看,而且效果會很差。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把一部戲劇當作一道菜來衡量,那麼演員就相當於佐料,劇情就是調料,什麼角色的演員竄演何種劇情需合理調節配合,才會烹飪出味道可口的佳餚,讓人垂涎欲滴,吃了還想吃。如若調配不當,則味道盡失,食慾全無,所以我認為把三國人物放在《水滸傳》中是不行的。原因有:

1.《三國演義》的主題是反映漢末天下三分後各方如何招攬英雄、攏絡人心、壯強勢力的情況,核心是突出一個"義"字,體現各路諸侯如何以情義收賣攏絡人心、為我所用的個人心計和智謀。象桃園三結義、劉備摔阿斗、過五關斬六將、敗走華容道等片斷,無不都揭示以情義為中心的這一主題。

2.《水滸傳》是反映宋末官逼民反,聚義對抗朝廷的草莽英雄的豪氣沖天和豪邁壯舉。它也突出一個"義"字,但比起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更樸實豪放、無拘無束、率真任性、我行我素。象黑旋風李逵、花和魯智深、打虎英雄武松、神偷時遷、矮腳虎王英等人物,一個個都個性鮮明,天馬行空任弛騁。少了三國演義中的儒雅之風,卻又增添了更多的了率直豪放。

所以,如果把三國人物放在《水滸傳》中來演,劇情一定會遜色不少,這道菜對吃客來說就顯得沒有胃口了。不知大家是否認同我的觀點,請多多賜教,無限感謝大家百忙中對我的關注,謝謝!✍🏼



鄭標龍


把三國人物換戰水滸劇情,實際上就是換換水滸演員。每個表演者只要特性配備適當,加上新飾者的獨具魅力,劇成後一定另具風味,表現新的精彩。


老黃8012


如果把三國的人物換到水滸的劇情裡,會不會好看?

三國是以謀顯勇,先謀後勇。謀略的背後,再突出勇!

水滸是以勇彰謀,先勇後謀,勇敢的後面,彰顯謀略!

三國通篇在鬥智,謀略是貫穿小說的主線。三國鼎立,逐鹿中原。以謀治略,以略治智,以智勝計。孫權、周瑜,劉備、孔明,曹操三足鼎立紛爭天下,周瑜一步三計,計計多疑。孔明三步一計,計計超準。足見他們之間,是先鬥智,再鬥勇,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燒戰船,十里連營,那一場戰鬥都是先謀後勝。失敗一方死傷無數,這就是謀略的可怕之處。俗語說,老不看三國,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這就是三國的謀略。

水滸全書貫穿一個勇字,宋江酒後勇敢題反詩,林沖努殺王倫,武松井陽崗打死老虎,魯智深三拳打死鄭關喜,倒拔垂揚柳等章節,全都是一個打字,勇字。水滸攻不下,打不贏,再求謀,智多星吳用,往往在打不贏攻不下出場,謀略一莊一村的得失,以打促謀,謀再造勇。路見不平,給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洲。俗語說,少不看水滸,看水滸只能是打架鬥歐。勇只是一兵一將的陣亡,而謀則是成千上萬的死亡。三國水滸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篇章。如若硬性往一塊湊,那只是一時熱鬧,水滸失去了打的主線,三國失去了謀的主題!如若二者組合一起,恐怕得一位相當當的大作家來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