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筱让


小说的写作基于三分真实,七分夸张。作者用个人的观点来迎合民间的喜好。曲解也罢,正解也罢,都是人为的解释历史。历史的真实是无法还原的,因为每过去的一天,都无法追忆,除非有时间隧道,我们能亲自临历史现场,能见到历史人物本人,作一个采访,这样就真实了吗,也不真实,因为就是他本人也不定一实话实说,历史的真实可能性很小,只能贴近于真实的历史。

民间为何喜欢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基于三点。

  1. 因为民间老百姓是由善恶二元化区分人物的。读小说是读另一个我的快意恩仇。小说作者刻画的历史人物的人性,让恶的更恶 ,善的更善,在历史事件中冲突,造成矛盾引起悬念,以吸引民间老百姓观读。
  2. 小说人物的通俗易懂也是让民间喜欢的原因。我们看四大名著,只要识字就能读明白,有几人去读那惜字如金让人头疼的史书。还有评书、京剧等其它流行曲艺形势的传播,加速民间的喜好,只要有耳朵就能听明白。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已经把历史人脸谱化。
  3. 小说人物还要为当朝执政者服务。否则小说怎么推广印刷,假如你公开赞扬反叛皇帝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舆论影响。因为朝庭需要忠孝两全的人物,让民间的老百姓明白忠于皇帝是有好的结果的。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得人心,宋江的替天行道最终被招安。

我们就以三国的曹操曹阿瞒为例,看看小说人物怎么被曲解的。我们选史书与三国演义中的一小段来作分析。

比如杀吕伯奢一家,史书与小说描述就让人费解。

魏书曰:太祖以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而三国演义是如何写曹操写吕伯奢的呢,说,曹操献刀给董卓,被识破与陈宫一起逃命到老相识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并亲自出去打酒。曹操与陈宫在家休息,忽然听到屋后面有人磨刀,并有声音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一听,在逃命中不如先下手为强,不分男女连杀八口。原来人家正在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走,路上正遇吕伯奢打酒回来。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一起杀了。陈宫大惊道,刚才误杀他的家人,现在再杀他,是何道理。曹操说道,吕伯奢回家一看,家人被杀安肯罢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一看曹操是狼心之徒,连夜离曹操逃命。

史书并没有记载有陈宫与曹操同行,第一种是说吕伯奢的儿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杀之。第二种是说,是误杀,但曹操很不心安有侧隐之心,怆然无奈的说了那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负人我。而三国演义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冷血无情之人,坏的很彻底,还有陈宫这个证人来证明。从一出场,曹操就是恶人,他的所做所为都唯私欲而已。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奸臣罪人。

还有其他的如,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等等正史中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区别很大。

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能人云亦云。首先,历史上的这个人,他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思想与欲望,任何书的记载都会神话或者贬低这个人,这都是由后人来写。他是一个平常之人,生活在一个乱世中,在恰当的机会进入历史的眼帘,由个人演义了一段属于他的历史,创造出不同的命运。假如是我们在处在那乱世中,有那样的机会,也会创造出不同的历史,任由后人评说。

其实我们看看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或许就会明白历史上曹操是什么样的人,这可是他自己写的传。我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欲望,能当个征西将军就行了,可谁知道正逢董卓之乱,我不得不与敌人斗争,要是没有我,天下还不知乱成什么样。这也许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是历史选择了某一个人,不是某一个人选择了历史。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海内人这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遭董卓之难,兴举义兵,与强敌争……设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个称王。


梦话春秋


正史&野史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史实的传播变异现象:

有一个我们都会玩的小游戏,就是第一个人说一段话,然后一个人说给后一个人往后传,传过的人越多,原话被变异的越离谱(好像叫俯耳传音,也记不清了,谁记得说一声,先谢)。

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当传播的时间越长,历史拉的越久远,更加朴素迷离,让人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包括里面的人物,就算在当时信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清楚了解另一个人呢?书籍文字成为历史传播的一种载体,给人们的感觉她比人们的口口相传就要详细真实的多。那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最起码在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上来说,传播给后人的历史真实事实不过十之一二,大家觉得呢?要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历史只能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书籍记载而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当时真实情况!何必可以在普通生活里无谓的较真呢,又不是考古和记实。又如何较的清和对呢?

影响书籍记载真实性的因素:

首先我们不否认一些书籍记载的东西确实是当时真实的,例如:诗词歌赋、医书、天气、山川、地域、图画等等这些。而牵扯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就大多是我刚才说的是十之一二的真实性。这在不同事件和人物身上真实的方面不一定是一样的。

正史一般是统治阶级也就是皇帝安排下进行官方修史的,里面确实也有证物可考的东西,但肯定不会全是真实的。必定有修史官未知的猜测和设想,必定有皇帝的喜好和安排,必定有王权统治利益的需要,必定有时间历史的延后蒙蔽性,必定有统治阶级主张发扬传播的,也有他们禁止和阻挡传播的东西。

野史一般都是民间文人,根据自己所知所喜,根据自己的主张和偏爱,根据自己的心声需要和文化特点,根据自己或者一部分人的角度与视角等等原因吧,写了一些野史。在可信度来讲,后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正史比野史可信性要高一些。但也不能说明正史记载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发生和是真实情况样貌的。

书籍文化文学性,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文人在创造文学故事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想体现的中心思想。然后组织故事情节需要,人物需要,进行故事文学创作。文学故事第一要点就是能吸引人来看,有他的趣味体现性,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别说看的人很少,也不会得到很多人的传播。在创作文学故事上会抓住一些历史的重点东西(这也是我说的历史事实的十之一二),然后对其他部分进行全新的编辑,最后形成大家喜欢,然后能形成分享式的传播效应,这样就能很容易流传下去。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这些。

文化文学影响力:

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学领域,文化文学他有需要符合人类大众群体的期盼思往,同鸣共唤,前瞻取向……这些东西第一能被认可,第二有最大的受众,第三也才能被代代传播下来,具有鲜明的文学众多描写手法来渲染。所以历史文化对后人的影响就大多在思想主张,文化文学,故事情趣,文艺复兴这些方面,当然不止就在这些方面。例如事实上的曹操其人是什么样的真实面貌,在历史记载中有但不全面,也不全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只是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他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已经成为烟尘,他对历史的推动也完成了任务促成了后面的发展。在文化学领域曹操不管是啥样的,他的作用脱离不出文化文学影响这个范畴,与人们实际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当今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时代文化主张和已经铸造成的底蕴,不管是人生三观也好,现实作为也好,都是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在行走。至于历史上的人物啥样的就是在闲谈娱趣里,有啥关系呢?

镜中花水中月:

以民间的角度看小说人物或者历史关注的是什么?第一应该是其故事趣味性。第二是人性品味性。第三是对以前的时代好奇性。对于其真实性看重的就比较少,因为过往历史对后人的影响,该影响的已经影响了,该推动历史发展的已经推动了,很难再更改。而且在对历史的深远性方面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前史都会受到后史的牵带呀、继承呀,阻碍呀,变革呀……所以民间的角度不会太看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性,在今天谁也无法知道当时时代百分百的真实性。

民间人们老百姓看文学小说故事,是融入一种人类发展故事情绪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玩的不好玩,想得到的和意料之外的……这就像在看镜子里的繁花似锦,看的有滋有味,看的情浓欲飞,或者像看水中的明月,明亮洁净美丽,水波荡漾思绪万千,情感流觞起伏不定……这是什么?这是人们的生活乐趣,是人们的精神心灵享受和富足。至于和真实的历史是不是一模一样,那根本不重要,影响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取向判断。就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情趣内容而已。佳友们觉得呢?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欢迎佳友们讨论!(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说客先生dys123


有人选择只做不说 也有人选择只说不做 扒一扒史料里的“扑朔迷离”?





这个事情撒?豆哥还是讲个小故事。


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陈寿《三国志》.魏书。

就史实而言,曹操就是走的袁绍政治顶层设计之实,无非是有无这段对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陈寿先生想说什么?难道他想说攫取权力的最有效“捷径”,或者直接说步履王道的“文明”密码?先生已经发现了,先生很想说,但是又为主流伦理所不容,“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的顶层智慧,又岂容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窥测,于是某夜里先生搜肠刮肚,巧借曹操之口:道出毕生所学之肺腑箴言?


这个故事的真伪,您暂时不做判断,但是我们去结合春秋战国的演进的话,是否可以联系春秋的“郑庄公”故事与战国时期“魏武卒”的早期强盛?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为什么早期的盛极一时无法长期延续呢?要知道,除开晋国属于自身出问题意外,真正做强的其实都是边缘势力,譬如秦国和齐国,楚国。

答案就是既有结合了身处中原的,人员与技术上交融的相对有利;也有身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的过早树敌与过多消耗,那么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浮出水面:曹操的地缘政治环境其实很差!


真的很差哦,我们不去探讨“孙策早死”与刘表毫无进取心的偶然概率,只需依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得出倘若袁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联络以上州级势力任何一方加入官渡战场的,就会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那么袁绍集团的“外交官”在干什么呢?有工作表现的,比如说刘备被曹操闪击击败之后,就跑到袁集团去了,就很说明问题?大概率上,默许和扶持在“曹弟弟”背后捅刀子的就是这位“刘弟弟”。


再结合荆州与扬州集团均未加入战场的史实,那么判断可以得出:兖州与豫州这块中原“四战之地”,袁绍已经开始惦记了,只允许默许的“小弟”们互掐,而不愿意更大更强的势力集团染指。


那么官渡之战随后的演进则证明了,刘备不经打袁绍可能知道,曹操打败刘备那么迅猛则证明:袁绍轻视曹操了,具体表现还有就是他被轻易地引入了曹操集团的战略腹地,并且还相当“轻率”地拒绝了闪击许昌的战役奇袭。




当然了,证据还有就是:那个烧毁联络书信的旧梗,说明啥?曹操有情报人员肯定是真的,在袁绍没有意识到形势严峻之前,保留住这些“二五仔”,以后还有谈判解决矛盾的机会撒!

那么综合以上,正是地缘劣势,造成了曹操一度搁袁绍跟前装孙子!并且在没有决定“掏刀子”之前,还经常“叫哥哥”。


还有那个“淮南弟称帝,河北兄刻玺”的诗句里,衍生出来的陈寿关于“袁绍得美玉”的记载里,曹操也没敢当面表示“驳斥”的记述啊?

所以,以上关于“袁绍得美玉”的故事,陈寿有可能来自附会的话?那么那次袁曹二人的对策,我都九成把握认定:老先生使用的“春秋”笔法,压根就没这次“聚会”。



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陈寿的困惑在哪里?当然是,老倌写历史的话,就相当于国产《势力是怎样炼成的?》或者干脆就叫《权力的游戏攻略》,事情是暂时不说君王们会不会“批陈寿”,老倌同时期与后世的“文人”们,不反天才叫怪?


为啥?陈寿那样写历史,他就不是“儒家”了,妥妥的“法家”。

法家好得很,譬如刘备诸葛亮“乱世当用重典”的对话,就是“法家”;好得很也好用得很,就一点你不能说出来啊?不然你“君权神授”的鬼话,还有谁会信?当然了,古代全社会都实用主义了,也非黎民百姓之福。


好撒回到问答:其实延续以上脉络,就不难发现,陈寿先生懂“妥协”,正因如此其实就政治能力上,毫无疑问陈先生强于“罗”主编;问题在于:于文学性而言,前者是“芭蕾舞”而后者属于“流行歌曲”。。。


而广大“吃群瓜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忙完了一天各自的工作,还得正襟危坐听您“整大餐”?路边摊上的串串和啤酒价格便宜,量又足撒~~~豆哥也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