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執政時為什麼會有安史之亂?

小熊中國遊


唐明皇執政時為什麼會有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指的是唐朝時期,唐玄宗在位的755年到唐代宗在位的763年,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唐朝內部的叛亂。由於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發生的背景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朝建立一百三十多年後,經過李世民勵精圖治的貞觀之治,一直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唐朝達到鼎盛之世,唐玄宗執政的末年。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結如下:

社會層面

貧富差距大

此時的唐朝在各位領導人的治理下,確實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經濟發達,人民富裕。

但是,封建社會,土地本就大部分都掌握在大地主,官僚資產階級的手裡。

而土地私有,加劇土地兼併,土地兼併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土地流入富商,官僚的手裡,沒有土地的農民變成流民。

越來越多的人溫飽成了問題,大量流民會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

國家層面

領導人瀆職

唐玄宗執政早期,在賢相姚崇,宋璟的輔助下,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把國家打理的井井有條,也讓唐朝達到了最盛的開元盛世。

但是,隨著姚崇,宋璟的離世,可能是沒有人監管了,也可能是前面太勞累了,想要放鬆下。

唐玄宗對朝政越來越不上心,不僅開始沉迷享樂,還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小人。形成了朝政混亂,奸臣當道的局面。

將相之爭

安祿山出生在西域,繼承了西域人的驍勇善戰,從軍後屢建奇功,他也一路升遷,高歌猛進,被封為東平郡王,還兼節度使,這屬於軍政長官的職位,手握地方重兵。

李林甫任宰相時,口蜜腹劍,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唐玄宗怠政,他在朝中可以隻手遮天,翻雲覆雨。

為了阻止安祿山拜相的可能,他讓玄宗放安祿山在邊疆,以致安祿山的兵力達到將近20萬之眾,擁有兵造反的資本。

宰相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權力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也加入了跟安祿山爭權。

權力中心腐敗

唐玄宗翫忽職守,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專寵楊貴妃,這些人驕奢淫逸,貪贓枉法,結黨營私,使整個朝廷都處在腐朽之中,國家的統治都充滿腐敗。

兵制改變的失敗

每個朝代為了穩定國家的安定,都會在中央設置一定的兵力,唐朝也是這麼做的。但是唐朝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中央的兵力越來越多,頗有威脅中央的形勢。玄宗本意是削弱對中央威脅,便把一部分遷往邊境,造成了邊境軍力強盛,中央兵力日益下降的局面。中央兵力匱乏,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一場叛亂,這也為戰亂爆發埋下了隱患。

個人層面

安祿山本就不是可以信任的人。

安祿山是少數民族人,通曉多種語言,早期是個牙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買賣的中間人。

這種人心思靈活,能言會道,巧言令色。初入軍營,就知道討好上司,投其所好。

他兵力強盛,將近20萬,有造反的資本,而他也確實早有反心。

史思明是安祿山的同鄉,在安祿山反叛後被其拉攏,一起成了叛軍的領導人。

影響

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了,但安史之亂對整個唐朝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安史之亂持續了8年之久,叛軍一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國家為了平定叛亂,也花費了大量的兵力,財力,百姓深受其害。

戰爭經過的地方,民不聊生,百業凋零,給國家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由於安史之亂髮生的地方基本都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導致唐朝的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

而兵力大部分都用在集中對付內亂上,對外的軍事防禦力量減弱,邊疆隱患加劇。

內憂外患之下,拉開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序幕。


酒釀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過很多歷史資料。我覺得百度上的解釋過於籠統。李曉鵬博士的解釋比較充分合理。分享如下:

盛唐大軍

盛唐時期中華帝國的疆域空前廣大,是當時地球上最大和最強盛的帝國。但受限於落後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廣大的疆域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

軍權和地方政權分開,是帝國制度的一大基石。只有軍權和行政權分開,中央的權威、皇帝的權力才能得到保障。但唐朝因為疆域很大,和邊疆地區信息往來時間很長,為了方便對外作戰,不得不在邊疆地區放棄了這一原則,設立節度使,同時掌握地方的軍隊和行政財政權力,統管數郡。節度使有兵有錢,慢慢的就不再把中央放在眼裡,逐漸導致了中央權威喪失、節度使軍事割據的局面,史稱“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

唐朝中後期的地方勢力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位於華北地區的藩鎮是第一種——割據勢力。他們不聽從中央調遣,也不上交賦稅,類似於獨立王國。這些藩鎮主要集中在遠離首都長安的河南河北一帶。他們能夠割據的基礎是唐朝時期河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經濟發達程度已經與關中地區不相上下。同時又靠近北部邊境,必須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有兵有錢,就有了搞割據的資本。但這些藩鎮並沒有完全獨立,中央政府有時候也會派遣一些地方官過去,或者調出來一些官員到別的地方任職。只是掌握軍政最高權力的節度使中央無法委派,而是由本地的軍隊自行擁立。

第二種是西北地區的藩鎮。這些藩鎮負責維護西北邊疆的安寧。西北地區邊防任務很重,但土地貧瘠、氣候寒冷,經濟遠遠不如河南河北一帶發達,本地的賦稅無法養活邊防軍。這些地方有兵無錢。他們必須依靠中央財政支持,因此必須對中央效忠。

第三種是西南東南地區,這些地方賦稅很充裕,但是沒有邊防責任,那個時候唐帝國還沒有面臨海上威脅。這些地方軍隊不多,實力不強,有錢無兵,也基本不存在藩鎮軍事割據。

總體而言,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主要是華北地區的藩鎮擁兵自重,抗拒中央權威的局面,這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安祿山本人屬於那種表面上服服帖帖,暗地裡爭權奪利,有了實力做支撐,讓他有信心用武力叛亂的形式來處理他與其他割據勢力以及唐朝宰相的矛盾。


西門吹灰2020


唐明皇執政時為什麼會有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聯合契丹、突厥、同羅等少數民族,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大幕。直至公元763年的春天,史朝義無路可逃自縊而死,歷時七年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那麼,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 土地兼併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的盛世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的兼併,以至眾多百姓遷徙流亡。均田制的破壞,導致了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了流民,損害了政權統治的基礎。

另外,唐朝最高統治集團也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不思進取,整日沉湎於享樂,朝政交由一幫佞臣管理,以致朝綱敗壞。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為唐朝統治埋下了重大的隱患。

二. 邊防節度使權利過大,後來還發展到兼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了尾大不掉的地方最強勢力。

由於唐朝的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開始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而來的職業軍人和地方軍閥、將領之間關係極為密切。加之,邊防設立節度使制度,使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相反,中央軍數量不足質量也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的日益加深,直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在宰相李林甫的鼓動下,唐玄宗任命了許多番將為軍事將領,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唐玄宗不聽高力士的進言,加之其義子漢人名將王忠嗣忤逆於他,使得唐玄宗更加寵信安祿山。王忠嗣的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重要力量。

三. 中央統治集團的腐朽,內部矛盾的激化,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後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侫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

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以及中央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安史之亂對中國古代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塔改變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從安史之亂起,中華文化由盛轉衰,失去了漢唐的恢宏大氣與自信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